APP下载

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

2020-05-11刘菁

青年与社会 2020年8期
关键词:新时代

摘 要: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新的伟大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坚守、继承与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中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群众主体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做出的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这一重要论断,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更体现出新的伟大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坚守、继承与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中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群众主体方法。

一、实事求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基石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论断体现我们的执政党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并且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情、看问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能重视意识的反作用,坚持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我们党自创建以来,在近百年的历程里,不论弱小还是强大,不论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坚持立足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创新理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近40年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中国已踏上了新时代的征程。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各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次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基于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坚持实事求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不同时期我国国情做出正确判断,适时提出不同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矛盾分析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逻辑前提

(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从社会发展来看,我们既要肯定我国发展的成就,同时也要认识到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但重点应从整体上看到我国的发展成就和人民财富、收入的绝对提高,中国正遵循着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

(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有深刻的论述。他指出,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最大的实际。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依然没有变,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依然没有变。“两个没有变”决定了全党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解决好国内的各种问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历史分析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

(一)准确把握中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 40 年,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已经解决,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明显提高,过去出现的产品数量、质量、种类与人们需要的不一致,生产与需要在时间、空间上的不一致已经得到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能准确表达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同时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这些重要论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的时代坐标,为我们认清基本国情、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精准定位中国的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从不高到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大幅增强。要继续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新的判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充分说明我国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开启新的征程,必将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新时代中国经济的现实,当前更加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即需求端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品质与多样化”的转化与供给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主要指区域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平衡、城乡区域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 “不充分”主要指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但这并不是阻碍我们前行的绊脚石,反而会成为驱动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四、立足群众主体: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價值诉求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这是时代之问,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需要回答的历史叩问。

(一)发展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指向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贯穿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条主线,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彰显了党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初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富裕安康、幸福美满而有尊严的生活。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历史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最早在革命的各个时期运用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判断要解决的革命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符合国情的,但是没有一以贯之地坚持,直到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重新恢复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才能正確确立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社会主要矛盾并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价值诉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出发点和价值追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与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体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2]。”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尽管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知识化、信息化日新月异,但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客观规律依然没有变。只有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观点,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代表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社会已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需求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党的十八大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明确了党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未来相当长时期的中心任务。然而,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并推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逻辑必然性。

(二)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强调“依靠谁”的问题,其目的就是要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主体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政治保障。只有始终不变地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发展进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智慧源泉。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则必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以人民为中心”蕴含的发展哲学思维,首先在于高度尊重推动生产力进步的主体积极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在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发挥了政治斗争的主体的历史作用,在错误地把人民内部矛盾作为阶级矛盾并且把阶级矛盾作为主要矛盾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力进步和历史前进的积极主体作用受到阻碍。因此,只有在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才能尊重人民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以人民为中心之社会发展动力的积极推动作用。其次,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彰显了发展是为了人民这个目的,不仅在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且更在于对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多重提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另外一个方面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忽视,而是从根本意义上说,“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多层次性本身就包括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之中。最后,科学定位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之趋向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发展后果,必须以人民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社会发展的最终成果要落实在人民根本利益的各个方面,即人民普遍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性的生存质量的提高。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昂首奋进的中国凝聚着无数追梦人的辛勤与汗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虽是千千万万的平凡者,但正是千千万万平凡者的奋斗造就了极不平凡的事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高扬奋斗风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中国一定会乘风破浪,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18.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厅项目,项目号:18C0275。

作者简介:刘菁,讲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