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年轻的汉字

2020-05-11唐尚明

第二课堂(初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记笔记石料笔记

唐尚明

1953年暑假,南昌大学工学院学生小颜把一本课堂笔记交给男友,要男友帮忙整理笔记。

男友翻开笔记后犯难了,因为他发现笔记里有一个字出现特别频繁,但他却根本不认识。自己可是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才生啊,男友觉得真是太打脸了。于是,他翻出《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现代汉语大词典》等一大堆工具书查找,结果仍一无所获。

男友只好硬着头皮,小心翼翼地问小颜:“现在发明了一种人工制造的新型石料,这种人工新型石料可以取代钢筋混凝土,你说这是什么新型石料?”

男友根据笔记内容和这个字的结构,大胆而又白作聪明地这样问小颜。不料小颜却被他问得莫名其妙:“你见过这种新型人工石料吗?我可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新型人工石料哇!”

“没听说过?你的笔记里满本都记着这种新型人工石料,还说没听说过?”男友有些气愤,指着笔记本上的“砼”字嚷道:“不是新型人工石料,至少也是其他新型建筑材料!”

小颜一听,忍不住哈哈大笑。接著,她讲起了笔记本上“砼”字的由来。

原来,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大学生听课全靠手工记笔记。小颜是土木工程系的学生,这个系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混凝土”。这三个字共有30画,做笔记时学生们都叫苦不迭。小颜的工程学老师是著名结构学专家,也是南昌大学工学院的院长蔡方荫教授,蔡老师见学生记笔记辛苦,思维敏捷又勇于创新的他,根据“混凝土”的来源和性状,大胆地“点土成石”,用“人工石”一词代替“混凝土”。板书时为了书写更加方便,直接就写成“砼”字,根据汉字形声字的特点,就读“仝( tong)”。

“人工石”也好,“砼”字也罢,都只有10画,省了20画,大大提高了学生记笔记的速度。于是,蔡教授的发明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这个字不胫而走,迅速在各大学以及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于是正式确立了“砼”字的法定地位。

另外,“砼”的读音正好与法文“BE-TON”、德文“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因此,“砼”字在建设领域中的使用,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

人类造字真是神奇,汉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拥有六千多年历史的汉字的发展演变中,不断有新的内涵注入,这也是我们汉字永葆青春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当我们在公路上、工地旁,看到一辆辆混凝土筒罐车的罐体上印着的那个大大的“砼”字,请记住它是一个最年轻的汉字,这个字读“tong”,它的发明者是蔡方荫教授。

(编辑文 墨)

猜你喜欢

记笔记石料笔记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 with an Ayurvedic drug as cofactor:A case report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高中化学学生课堂笔记特点及其策略的研究
植物“粘”上石料——用植物胶水与石料制作环保耐火钵的研究
我的自然笔记(一)
害怕
胶凝砂砾石料动力特性试验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