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创新
2020-05-11王冠利
摘 要:在高校近年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个体团体咨询和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实践中发现,00后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迷茫和生命价值的困惑愈加突出,病态防御和轻生现象等屡见不鲜。文章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全方位解读00后大学生的生命困惑和生命危机,在“三全育人”理念和“十大育人体系”的框架下探索构建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创新路径,从而强化教育协同,丰富教育内涵,深化教育实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促进0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三全育人
一、00后大学生的生命困惑突出
2016至2019年间,00后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学校园,目前已经成为了在校大学生的主体。社会各界对0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各种有关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的调查研究也越来越广泛深入。
我校即是从2016年开始出现00后大学生,同样也是从当年开始连续四年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测评,而系统筛出“可能存在自杀意图(向)或自伤行为”心理问题的学生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涨幅逐年攀升,新生心理访谈中评估存在生命危机风险的学生人数也是成倍增长。同时,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发现,生命意义迷茫、价值困惑、挫折应对和创伤修复等咨询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中也发现,存在精神疾病和自杀自伤心理危机的个案数量和严重程度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在其中00后大学生的涨幅明显高于在校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水平,说明00后大学生的生命危机情况更为突出。
二、00后大学生的生命困惑解读
00后大学生的生命困惑和生命危机,表面上是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深层次也反映出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诸多问题。
(一)个性心理与个体成长经历分析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个性自我调节(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三部分。个性心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可以说不同的个性,来源于不同的个体社会化经历和程度。反之,经历同样的遭遇,不同个性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倾向和调节。而自我调节是对抗心理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维持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其关键就是自我意识系统(知、情、意)有机联动,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否接纳自己”、“我如何调控自己”。
在对00后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中了解到,存在生命困惑的学生一般在自我认知上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卑心理、人格面具、矛盾冲突、自我萎缩等情况。他们对于自我欠缺全面的认识,不能恰当的接纳,在面对压力情境或心理挫折时,更容易产生自我轻视、自我压抑、自我否定、自罪自责甚至是自杀自伤等问题。
(二)家庭教养与学校教育影响分析
个体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个体从出生开始就在家庭环境下,通过父母的教养和家庭成员的互动,进行生命最初甚至贯穿一生的社会化过程。00后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出生在“1+2+4+N”的家庭结构中,长大过程中得到了“别人以为的较多的爱”,但在心理访谈中发现学生的原生家庭中如果有纠结的夫妻关系、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家庭暴力、单亲丧亲、寄养寄宿留守、频繁更换养育人以及不良的教养方式等情况,那学生的生命危机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会较高。
而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一般会有十几、二十几年不等的时期,在学校环境下接受系统化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因而学校教育的机制体制、思想文化、教学内容、育人载体和师生关系等都对个体社会化发挥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生命教育的起步较晚,00后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明显不足,在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又面临着制度缺失、师资匮乏、内容局限、方式单调、协同不力、效果不佳等问题,而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加快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研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
(三)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分析
00后大学生之所以得到特别关注、热议和研究,一方面因为大学生群体承载着青年的梦想、家庭的期许、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家庭和学校也高度期待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学生本身也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中生存发展;另一方面,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00后群体从出生时就承载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经历着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变的一系列蝴蝶效应,在备受世人关注和世界瞩目的同时,00后大学生也在不断认识自我、寻找意义、定义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更加激烈,00后大学生们也被卷入了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被动经历着新旧事物快速更迭、思想文化多元冲击、核心价值信仰危机、心理压力持续报表,较以往年龄段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意义迷茫、行动彷徨、价值缺损和生命危机。
三、00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路径探析
在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教育部又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在“三全育人”理念和“十大育人体系”的框架下构建00后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有助于健全机制、完善体系、强化保障、丰富内容、科学运行、提高成效。
(一)落实“全员育人”,强化教育协同
大学生生命危机的根源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多个层面,这也就决定了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力量不能是单一主体,而應该是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
一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前提,应该是尊重学生个体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学生既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也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教育管理服务者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因材施教”,加强对受教育主体的深入了解和科学研究,以适应0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形势;同时,还要坚持“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自我成长的空间,做学生可以自主利用的资源。
二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教师应该主动发挥教学主导、思想引导、实践指导的作用,既能够走到学生的面前讲授生命教育的真谛,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学生的需要,还能够陪在学生的身边去支持学生的成长,默默的守在学生的背后去保护学生的安全。
三是形成家校育人合力。高校致力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和实践,家庭致力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化和升华,建立家校沟通合作的平台,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开展课程教育和实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合力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同和生命价值。
四是强化社会系统责任。学生-家庭-校园-政府-社会协同联动,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建设多彩的校园文化,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强化政府的保障功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构建充满爱与尊重的社会环境,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二)落实“全过程育人”,丰富教育内涵
大学生在读期间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发展任务,从大一至大四会经历“适应,探索,分化,整合”四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应该不失时机的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向纵深性、内涵式发展。
一是为适应打好基础。从高中到大学,从未成年到成年人,大学生需要经历环境的熟悉、角色的转变、目标的调整和心理的调适,在入学教育阶段就启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知识普及,有利于在大学起步阶段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规划意识,深入探索生命意义,积极应对环境考验,为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为探索创造条件。经过一年的适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展、视野的开阔、经验的积累,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和趣味性降低,需要适时的组织生命教育活动体验,搭建实践平台,创造探索机会,鼓励学生去尝试更多的发展可能,战胜浅尝辄止的挫败感,保持学习探索的好奇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
三是为分化做好指导。通过探索体验和试错调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明晰自己的发展道路,分化为不同的发展方向,需要及时的开展生命教育的规划指导,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组分类指导和训练工作,并注重做好迷茫萎缩学生的专项辅导工作,提升大学生的专注力、执行力、胜任力和专业性,服务于自己的发展目标。
四是为整合提供资源。在大学生准备成为社会独立成员的阶段,积极发挥生命教育的协同机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拓宽学生发展的思路,提供学生可用的资源,助推学生目标的落实。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心态,积极引导学生思想,及时开展心理疏导,缓解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竞争压力感、未知焦虑感、时间紧迫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认同感、生命成就感。
(三)落实“全方位育人”,深化教育实效
围绕十大育人体系,创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形式载体,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建设,深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育人实效,助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是拓展课程、网络育人渠道,普及生命知识。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编印专业教材,加强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形式,线下开展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生活体验,线上进行拓展阅读、互动交流、情景模拟,线上线下结合实现生命知识的普及教育,确保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全员覆盖。
二是拓展实践、组织育人渠道,探索生命意义。搭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体验平台,建立组织架构,整合多方资源,创新实践形式,丰富实践内容,加强实践指导,帮助大学生在广泛探索和深入体验中,进一步提升自我认识,锻炼个人能力,明晰发展方向,感受生命意义,找到生命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是拓展管理、服务育人渠道,指导生命抉择。健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学生-家庭-校园-政府-社会”协同联动的管理、运行、保障、激励机制,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指导和服务于大学生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求职就业的专业性和满意度,为学生的生命抉择提供科学、理性、专业的指导。
四是拓展心理、资助育人渠道,强化生命关怀。强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支持防护体系,针对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发展需要、生命危机风险加强资助支持、危险排查、咨询服务和安全防护,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强化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大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支持,汲取到前进的力量。
五是拓展科研、文化育人渠道,创造生命价值。建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想价值引领体系,把思想引领贯穿到高校的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传承育、基础环境建设中,贯穿到大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科研的全过程,引领大学生在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时时刻刻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 常素芳,李鸣.生如夏花:大学生生命教育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2]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3] 朱志明.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向度[J].教育评论,2018(4):72-75.
[4] 吕宁,由馨媛.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调研及其应对[J].大学教育,2019(9):98-100.
[5] 吴先超.“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81-83.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2019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0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冠利(1985- ),女,汉族,河北高碑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