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一体化育人”理念的高校青年教师培育路径探索

2020-05-11何奕璋

青年与社会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校

摘 要:青年教师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青年教师如何培育将关系到高校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文章通过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高校实际,基于“一体化育人”理念提出青年教师培育的思路与对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青年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使其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作用。

关键词:一体化育人;高校;青年教师培育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践行者和主导者,是贯彻落实“一体化育人”的重要力量,新时期高校要提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水平,关键在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解决好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薄弱环节,聚焦青年教师如何培育将关系到高校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实施纲要》是高校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的设计蓝图,其总体思路是聚焦高校发展的短板弱项,坚持把破解高校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也曾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是“一体化育人”体系的行动指南。基于“一体化育人”理念,结合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的论述,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作为“一体化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其育人理念、教学水平和思想素质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进而影响高校教书育人的成效。

一、高校青年教师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现状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后续保障,是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生力军,目前40周岁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占比逐渐提高,并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相对于高校的中、老年教师群体,青年教师对现代教育的思维观念更贴近时代精神,敢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敢于教学尝试和创新,是新时期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高校青年教师往往面临着外部缺少激励、内在缺乏动力、思想缺乏高度、整体缺乏关怀的发展瓶颈,致使青年教师“获得感”较低,未能得到实质性提升。

(一)发展之惑:晋升通道受限

大多数青年教师由于任教时间不长,教学、科研、实践技能等经验积累较少,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也不太明确;此外,青年教师经常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量,教科研参与较少,在职称晋升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也相对较少;近几年高校基本实现职称自主评审,大部分新进青年教师只能聘为中、初级岗位,岗位总量不足使得青年教师职称提升举步维艰,大大限制了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职称高低作为教师质量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与教师待遇福利、绩效分配乃至发展平台有着直接利益关系,晋升通道受限,青年教师看不到前景,从而不可避免地成为青年教师的主要压力之源。

(二)能力之惑:培训实践不足

目前高校给青年教师提供培训培养机会多限于校内,参与校外培训机会较少,更谈不上出国访学进修。校内培训的形式多以说课教学、网络课程的方式为主,偶尔邀请校外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对青年教师的帮助和提升力度有限。此外,新进青年教师往往被安排大量的教研任务,专业实践一般限于实习实训基地,较少有机会参与真实的企业工作流程;校企融合不够深入,企业多以培养学生或学徒为主,青年教师即便到企业实践也往往流于形式,很难得到具体工作场景中的实战体验机会,也较少有机会得到企业技术骨干的实操技术指导;青年教师对从事专业相对应的市场、行业情况囿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层面的认知,理论与实践脱节,对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缺乏有效把握。

(三)精神之惑:思想素质薄弱

部分青年教师往往着眼于出成果绩效,认为在教学、科研、校企合作、指导技能竞赛等方面容易出成绩,满足于考核评价指标,眼光局限于自身利益,忽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高校尤其是二级学院重教师专业建设而輕教师思想建设现象比较突出,经常是“上面说重要,下面做简要”;高校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实践不太到位,发挥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在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未能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衔接,对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职业操守、工匠精神等培育不够。因此,青年教师缺少专业融入思政的主动性,不知道何为德技并修,对立德树人的内涵缺乏正确认知,更缺乏身体力行的实践,这就成为其自身专业技能和思想素质培养融合的障碍。

(四)心理之惑:人文关怀缺乏

青年教师尤其是刚进入高校的“新人”容易面临着事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社会经验缺乏、人际关系复杂、高度的竞争压力都容易造成心理负担;高校一方面由于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上的不平衡不完善,难以满足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青年教师往往缺乏上升空间和足够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校(院系)经常将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任务压力转嫁到每一位教师身上,青年教师们疲于应付,心态容易失衡;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导致青年教师出现浮躁、焦虑、颓唐等负面情绪,人心浮动,既影响正常工作,也不利于人才长远发展,甚至人才流失。

二、“一体化育人”理念是高校青年教师培育新的切入点

从高校青年教师培育角度来看,“一体化育人”是指全面统筹高校办学育人各领域、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育人理念、机制完善、队伍结构、资源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保障青年教师培育工作的协同共建、同向同行、互联互通,从宏观、微观的各个层面或物质、精神的各个领域构建“一体化”青年教师培育体系。“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是指相关部门、相关人员都参与到青年教师的培养中来,是针对教职工的职责要求而言;全程育人,是指培养青年教师需要贯穿全过程,是针对纵向的培养环节而言;全方位育人,是指青年教师的培养需要涵括高校各项工作和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是针对横向的培养领域而言。“三全育人”是内在联系的整体,育人职责“全”,做到时间上无空档,空间上无死角,内容上无遗漏。概括起来,“三全育人”,指的是“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从而真正意义对青年教师做到“一体化”培养。

“一体化育人”理念是高校青年教师培育新的切入点。首先,它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其次,有利于探索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泛在大思政”格局,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融合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合力;再次,推动了对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机制体制的全方位改革,“三全育人”促使青年教师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文化思政、网络思政、思政研究、思政实践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大大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最后,“一体化”讲求理论、实践与思想渗透教育的结合,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教师的行为行动,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

三、“一体化育人”理念引领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培育路径探索

(一)“内外并举”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实现全员育人

(1)推进教师发展平台建设

高校建立并完善教师发展平台,持续落实“教师发展三全模式”,引导青年教师树立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丰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内涵,促使青年教师在课程、科研、实践、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发挥育人功能;高校建立二级学院(系部)教师发展分中心,鼓励各其对青年教师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行业新技术与教学技能、开发项目专业能力等项目的类别与数量明确要求、制定计划并开展相应培训;同时,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制度激励教师,规定教师知识更新周期以2-3年为限,要与行业企业保持相当水准,尽力为青年教师发展成长创造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服务,保障青年教师在两年内参与培训活动不少于1次,并制订个人近期和远期的培训计划。

(2)完善青年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学校的人事管理和教师发展职能部门在编制岗位、准入资格、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奖惩激励等机制体制方面给青年教师予以保障和支持。通过坚持因事设岗,严格公开竞聘,实行多方评价,强化聘后考核管理等系列改革,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通过建立教师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客观评价机制,以健全竞争激励机制为核心,将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岗位职责完成度挂钩,工作业绩与实际贡献度挂钩,鼓励教师出标志性成果,形成按劳取酬与优劳优酬相结合的校内分配制度,引导青年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专业水平,重视教学质量、技术服务和社会影响力,这不仅能够激发青年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并且能够通过多元评价和多样化反馈,让青年教师清楚自身生涯发展存在的优劣势,创造“一流人才必有一流业绩,一流业绩必有一流报酬”的公平合理的生态氛围,从而激发青年教师发展内生动力。

(二)“多维合力”打造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现全过程育人

(1)建立健全分类分层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

高校可根据专业群(专业)建设及青年教师个人发展需求,打造个性化的“培训菜单”,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培训项目,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培养、美育教育、教育教学方法及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学习、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信息化综合素养、国际化视野、职业能力素养等培训外,遵循教师发展规律,分类规划高层次(后备)人才、专任教师、党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等不同类型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提升培训效果。

(2)实施契合专业发展的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高校对青年教师予以专业发展的引导,帮助青年教师从自身所具有的经验与知识储备出发,逐步订立自己的阶段性发展计划,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一是,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青年教师说课比赛、听课互动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活动,精心组织青年教师进行翻转课堂和信息化教学训练,开展金牌讲师和优质课堂评比活动,切实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高层次后备人才项目和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重点培育师德高尚、专业教学能力突出、寓教于研的青年教师。二是,提升青年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组织青年教师人才项目遴选,重点培育学术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青年教师。三是,拓展青年教师国际视野。有计划地分批选派青年教师进修访学,以公派出国留学和到国内外重点高校、研究机构、大型科技企业进行访问进修为抓手,完善访问进修管理机制,突出访学实效。四是,加强青年教师外语与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举办青年教师外语培训,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等,提高青年教师国际化语言应用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使青年教师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办学和信息化教学改革。

(三)“泛在大思政”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实现全方位育人

(1)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高校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师范端严,学明德尊”,将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融入到青年教师的思想内涵和行动实践当中,确立师德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培育中的核心地位。

(2)探索创新“大思政”青年教师素质提升机制

“大思政”的核心要义就是“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体制机制。高校着力探索“大思政”青年教师素质提升机制,聚焦立德铸魂育人,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文化思政、网络思政、思政研究、思政实践,形成泛在思政育人新模式。

一是,大力落实思政课程成果,以高标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完善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体系,创新思政课程研练式教学和“互联网+”立体体验教学;二是,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元素融入到高校所有课程建设的各环节以及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力争打造一批品牌线上课程和优质课堂,一批品牌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案例,一批品牌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三是,深入推进文化思政,提升青年教师文化涵养,青年教师通过课内课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形成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涵育教师师德品行,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四是,大力推进网络思政,加强校园网络文明建设,开发智慧校园系统,打造智能管理平台,推动思政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青年教师强化网络意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五是,着力深化思政研究,优化科研管理环节,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思政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的学术氛围和理论深度;六是,全面强化思政实践,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有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拓展校内外实践平台,推动思政实践形式和内容创新,如优秀思政讲师团巡讲、爱国基地参观教学、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年教师投身其中,提升自身社会价值,树立家国情怀。

(四)“人文关怀”实现“无边界”,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人文关怀,更多的是精神、心理上的鼓舞与肯定,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有力砝码。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的人文关怀,形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成效,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高校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各级单位可通过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协同干预、制度保障等方面培养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将育心与育德结合起来,使青年教师慢慢养成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和奋发进取的工作态度。此外,实施“以老带新”帮扶机制,通过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授或教学名师指导新教师备课,互相听课,共同带学生参加专业比赛,指导课题项目研究等形式,加强新教师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新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专业技术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形成教师间相互沟通、良性上升的正向机制。资深教师还可以根据青年教师的个人性格、教学方式、专业发展等特点,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与职涯规划,与青年教师共享在教学工作方面的资源与体会,通过双向沟通的方式,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教学研究氛围。再次,提升青年教师的荣誉感和认同感,通过组织新教职工培训、青年教师座谈会、优秀青年教师评选和宣传等提高青年教师对专业发展的价值认可和内化,增强自我发展的主动意识,引导其将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与自我专业发展充分结合。

参考文献

[1]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Z].[2017]62号.

[2]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关于加快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Z].[2017]40号.

[3] 何祥林.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Z1):5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东省学校德育科研课题“基于“一体化育人”理念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9GXSZ066)。

作者简介:何奕璋(1985- ),男,广东广州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