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西文化比较下大学生文化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培树研究
2020-05-11王洋钟凤宏
王洋 钟凤宏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社会改革深水期问题也是很突出的。主要表现在后工业化时代中思想价值体系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价值体系不再适用于新的社会情况,新的价值观体系尚待完善。突出表现在大学生领域价值观的偏失,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发展的栋梁之才,是民族的希望,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完善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意义深远,文章从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视域中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解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由此可见青年人价值观的重要性,而大学生又是青年人中的精英成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是关乎个人命运、社会发展和祖国的繁荣。
宋代大哲人张载《横渠语录》中提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语道破中国学者对自身使命的定位,以及对价值观的取向。“为天地立心”指的是天地本为自然所有,本是无心可谈。学者应通过对天地的感悟,将心得广泛的分享,从而建立人伦天伦的秩序。这里的秩序与万物并存的繁荣,则应该是天地之心;“为生民立命”指的是学者要有责任心要为民请命,正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学者的使命必须包含为人民伸张正义保护万民所有,《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学者的命运与百姓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为往圣继绝学”,天地君亲师,老师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学者就应著书立传传道解惑,将圣人的思想发扬光大;“为万世开太平”是指历代学者的最高追求,世人安享太平,海晏河清,国强民富达到理想中的世界。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活动空前繁荣,而每一种文化的内在都是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因此也可以说文化争鸣的背后,是价值观取向的碰撞。在文化思想的碰撞中形成了中国最核心最内在最本质的价值观取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首先主要体现在“边界意识”,先人为我们的行为规范划定了边界和范围,在“方圆”之内杰克作为;其次主要体现在对自身的约束,也就是要克制人类固有的或者后天形成的不正确行为和思想;最后主要体现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时代天下的紧密结合。
(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中国古代的学者清晰的划定了价值取向的范围,为自己的价值实现做好规划和准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孔子的这句话来看,礼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取向的范围标准。一切要以礼来行事做人,违反了礼就逾越了雷池,自然要受到惩戒。
孔子渴不飲盗泉之水的典故看似僵化,但也透露出圣人的价值边界意识是高于一切的。进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个人以及社会价值体系,“三纲五常”“长幼有序”都是在价值体系边界确立后形成的具体行为规范。
同时,古代的圣人先贤也成为这种价值体系的最早遵守与推广者,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古代的学者大师是载道传道的先行者,通过圣人的影响这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价值边界思想得到推广,成为全社会遵守的价值尺度。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价值体系带有阶级的烙印和许多糟粕的成分。但这种范围划定的理念,值得当下大学生广泛学习,只有以“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为价值范围,才能实现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克己复礼为仁。”
价值取向范围边界的确立是完善价值观的第一步,范围边界确定关键在于执行和养成。人有饥食渴饮的生存需要,更有彰显自己个人意识与价值实现的权利。同时,这些“欲望”都可能成为与价值取向对立的矛盾。
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价值观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严苛的约束。这种约束是价值观的理性与自身“欲望”制衡的机制。宋代大哲人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约束的体现。
在不断的自我修身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先贤完成了人与天道的合一,也完成了自身与价值体系的融合。所以古代先贤自身就是价值取向的象征,而实现价值体系完善的关键就是自我的约束。这种约束是对人自然属性的克制,是社会人的标志,也是文明社会构建的基石。
(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古代先贤的价值取向绝不仅仅是只是做好自己,而是有更高的诉求和上升。做好自己坚守自己的价值取向只是基础,更高的价值追求就是“兼济天下”。
正是有了这样高度的价值归宿,一代又一代的先贤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华,都致力于天下的兴旺。因此这种价值体系观念是摒弃自我的私利摒弃功利的贪欲,是真正为国为民的初心。中国共产党正是传承了这样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这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也应深刻的理解这一价值体系的精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文化从神创世界到追寻哲学本体论的答案,从智者学派的质疑到公元一世纪基督教的产生,从大陆唯理论到英国经验主义,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启蒙运动,西方文化一直围绕着人与制度、创造与推翻,来续写西方充满人性与反思的价值取向。
(一)“人为自然界立法”
西方文化产生于神创世界,不同于中国文化的敬畏思想,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直在凸显人的尺度。其中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最具有代表性,这一理论既突出人的重要性,也为神留有发展的空间。
“人为自然界立法”将人的认知能力界定为先天的属性,自然界的事物只不过是填充人认识的后天材料。这一论断不但完善了认识论知识来源的真实可靠性,更是凸显出人的与众不同,人的价值尺度,为后世人本思想与人文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个近代西方的文化思想都在解放人性,后工业时代的西方价值体系整是建立在以人为核心的理念下。值得关注的是人性的绽放无疑极大程度的肯定了人的价值,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人是指个人。这就致使西方以人为价值尺度的道德体系,发展到最后并没有与社会国家相联系,反而走向了极端的自私个人主义。这也是西方青年人普遍的价值观情况的代表,自我意识超出一切,缺乏价值的高度与应有的包容。
(二)契约精神
人作为西方文化价值尺度的第一标准,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引进了契约的精神来约束人的行为。
荷兰大思想家格劳秀斯为近代西方契约精神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格劳秀斯的经典理《海上自由论》建立起第一个海上秩序;英国人托马斯·霍布斯创作的政治学著作《利维坦》,更是明确提出社会契约以及国家法制概念;法国人卢梭、洛克在先人的肩膀上,最后完成了近代意义上的社会契约论。
不能看出西方的文化思想家们力图用契约的精神,来约束人性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约束思想殊途同归,但同时也要明确中国的约束是由内而外的自我修养,西方的约束机制强化了外部的力量。
(三)“存在即合理”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提到“存在即合理”,这一伟大命题是对西方文化中的价值体系思想高度的凝练。合理性成为解释西方价值体系多样化个人化的最好诠释,彰显出西方价值体系中的自由。人性的彰显是自由,社会契约是为了保护自由。合理性的发展似乎完美的融合了西方价值体系,肯定了人性也认同了约束机机制,也给予了价值观体系走向更高的空间,但同时也缺乏社会体系化的和集体超我价值的实现土壤。
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强调了边界意识与自我约束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观点,西方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充满了对人性的肯定與对契约精神的尊敬以及对万物发展合理性的认同。
中国的修身西方的人性解放,都强调了对人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必须坚持人性的原“仁者爱人”,将自己的人性发展人性实现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都强调了约束的重要性。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约束,都是价值观形成后必须遵循的原则。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点,始终与人民与社会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将最终的价值实现与民族的复兴相结合。正是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思想,当代大学生也必须相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价值观形成的营养,到最艰苦的基层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以青春之血铸就青春之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亲民至善,应成为所有大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王伟.增强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性与实效性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03):49-53.
[3] 卫松,杨昌儒.新时代中国民族团结“建构性”与“自发性”间的耦合——基于涂尔干和福山的理论视域[J].贵州民族研究,2018(04).
基金项目:文章为全国高校学生工作重点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多维发展向度探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X2016Z004;文章为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缺失、归因与重构”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6BSZ037。
作者简介:王洋(1989.07- ),男,汉族,辽宁大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钟凤宏(1967.10- ),男,汉族,辽宁铁岭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