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意蕴、困境及对策
2020-05-11胡茂波游子欢
胡茂波 游子欢
摘 要 “双高计划”是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具有助推中国特色职教模式形成、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走向、积聚中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凸显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前景的独特意蕴。但由于普职同等价值的认知尚未深入人心、教育过程公平需要实现周期、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观尚未融入育人实践、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命运共同体还未形成,导致科学组建特色专业集群路径尚需探索,优质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氛围、技术技能人才个体和谐发展的基础缺失。面对上述困境,需要兼顾长期性与系统性建设专业群、资源配置围绕职业教育价值生成、坚持德育贯穿培养过程的育人观、完善校企育人主体一体化的政策法规。
关键词 双高计划;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困境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4-0011-06
2019年1月24日,《國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提出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2019年3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8号,简称“双高计划”),提出建设5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和150个高水平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达到世界水平,实现现代化,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12月10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教职成函[2019]14号)。这代表着职业教育迈入了一个发展的全新阶段,并为后续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本身与客观现实因素的影响,“双高计划”存在实践困境。明确实践困境的具体表征,寻求其成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困之策,有助于“双高计划”内在意蕴的实现。
一、“双高计划”的内在意蕴
(一)助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形成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应对时代对高职院校提出要求的新举措,“中国特色”是对它的定性描述,是前提和基础,是“中特高”学校的必要条件[1]。“双高计划”的提出与实行是根据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需要,并充分结合了发展中国家现有国情做出的科学判断。新时代的中国需要大批高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新兴产业发展。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在结合国家、时代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方案,为世界职业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体现了大国担当。“双高计划”在建设中还表现为对中国“大国工匠”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中国职业精神,自古以来广为传颂,时至今日,“工匠精神”中的敬业、精益、创新与专注内涵仍值得学习。这一精神文明积淀将是中国特色职教模式的灵魂所在,并由内到外推动中国特色职教模式形成。
(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走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可见现代教育的属性之一便是超前性,教育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能够有意识、有目的、有规划地推动社会经济向前迈进。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教育超前体现于技术领域的引领作用。随着产业升级、人工智能的发展,区域经济逐渐步入现代化发展轨迹,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这项传统职能逐渐被赋予新的使命,极具时代性的功能特性,即由市场的“追随者”转变为“引导者”,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双高计划”遴选出一批高水平院校和专业群优先发展,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通过院校及专业群的高水平技术优势,在服务区域经济的同时为区域经济社会的技术走向发挥引领作用,在培养市场急需人才的同时,为未来新兴行业储备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三)积聚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表示,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国际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双高计划”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双高计划”集中资源打造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积极加强与国际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将先进资源与经验“引进来”,推动职业院校内部的要素优化与本土化,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国际化水平。积极服务国家对外政策的开展,例如为“一带一路”提供适宜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外合资企业员工提供培训等,实现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增强国际影响力。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开放新政策步伐的逐渐加快,职业教育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只是“双高计划”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第一步。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和规则,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具有话语权才是“双高计划”建设的最终方向与功能所在。“双高计划”在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贡献水平和承接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为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积聚了力量。
(四)凸显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前景
“双高计划”的内在意蕴还包括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凸显技术技能人才得天独厚的教育前景,把学术科研劣势转化为技能竞争优势。“双高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产业急需,具有工匠精神且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类人才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对接,学习情境与工作场景相配合,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能够满足毕业即就业的个人需求,改变就业难问题。在国家步入现代化建设和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刻,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投入到基础行业中,服务于社会变革与国家经济发展。高水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能够在社会上实现其社会价值,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凸显出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前景。
二、“双高计划”实践困境的表征
(一)科学组建特色专业集群路径尚需探索
高水平特色专业集群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高职院校治理重构达到特色高水平奠定良好基础,如何科学地组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是“双高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双高计划”正式颁布之后,各高职院校纷纷开始组建专业集群的探索,专业群建设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双高计划”意在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集群,以重点特色专业为核心,与其他相关专业有序结合,并能够对接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群内各专业只是名义上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形成深度的相互支撑和依赖关系[2]。没有深度融合的专业群,虽在形式上呈现出专业集群的样态,但究其本质只是专业与专业之间简单的相加,这种缺乏内在逻辑关系的专业集群难以通过实践的检验,久而久之就会自动瓦解,恢复原先的独立状态。并且从专业群建设整体发展的角度,专业群初始组建完成仅是完成了特色专业集群组建的第一步,在后续建设中,专业集群还需要随着时代更迭、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灵活调整群内组合方式。因此,如何科学组建特色专业集群,使专业群内各专业相互支撑、开放共享,能够以灵活的专业群组结构与行业企业的变化保持步调一致,其路径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优质教学资源生态系统尚未形成
优质教学资源是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促进教学资源整合优化,避免资源重复浪费,构建优质教学资源生态系统是“双高计划”实施的内在要求。一般来说,教育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环境部分与主体部分[3]。优质教学资源内属于教学资源中,虽常被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但具体细分研究,其自身也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与人、资源、环境三者共同构成开放式的复合生态系统,亦包括优质教学资源生态环境和优质教学资源主体两个部分。优质教学资源受其生态环境的制约和主体的影响,并通过主体的教学实践实现其价值,作用于学生的发展。在高职院校中,优质教学资源生态环境是指完善的政策制度、开放的思维观念、先进的实验实训类基础设施等,优质资源主体则是配合良好的学校与企业管理者、“双师型”教师、研究者等。但就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优质教学生态系统并未完全形成,硬件类的基础设施与教学组织模式有待进一步建构,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师资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优化,高职研究者的研究内驱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各生态因子水平和相互协同互动程度均与“双高计划”所期望达到的标准暂有一定差距。
(三)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氛围欠缺
工匠文化是工匠们在职业实践中淬炼形成的精神文化和职业品格,工匠文化的内涵包括矢志创新的匠心、敬业爱岗的匠魂、追求完美的匠情和精益求精的匠行[4]。工匠文化涵养和孕育工匠精神。“双高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体现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下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普遍期待,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基于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任务,高职院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工匠文化浸润环境来追求高水平的精神文化。但由于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前期,高职院校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外延式扩张发展状态,主要是以要素投入增长为主导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进行院校建设,相对于工匠文化养成,更注重工匠技能培养。因此,高职院校校园工匠文化氛围的建设远落后于专业技能。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德技并修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双高计划”建设的内在释义所在,高职院校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氛围欠缺,成为急需改善的问题之一。
(四)技术技能人才个体和谐发展的基础缺失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的变迁,“双高计划”提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实际上就是秉承着从传统的“工具性”人才培养理念向“人本性”的转变,引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转型。但当前高职院校普遍表现出,“工具性”与“人本性”把握偏颇。“工具性”人才培养理念是基于社会的主体视角,对职业教育培养的客体人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框架进行画像,强调职业教育应培养紧密对接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人。而“人本性”理念引领下的职业教育是“教育性”与“职业性”的有机复合,“教育性”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5]。在“就业导向”下的高职院校大多偏向了职业人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在培养目标设定上,将初次岗位的就业能力设定为主要教学任务;在课程内容上,专注于企业具体岗位所需要的操作能力;在评价考核上,校方自评的就业率仍占据重要指标。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人才培养的“工具性”倾向使得技术技能人才个体和谐发展的校园基础存在缺失。除此之外,企业的人才招聘标准是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风向标,过于强调专业技能,而较少实际看重个人综合能力重要性的人才要求,对技术技能人才个体的和谐发展产生阻力。
三、“双高计划”实践困境的成因
(一)普职同等价值的认知尚未深入人心
专业群组建中遇到的困境追根溯源是思想观念未及时转化、普职同等价值的认知尚未深入的结果。组建专业群,形成以专业群为基本单位的高等学校专业治理结构,是始于本科院校的一种专业发展模式[6]。近些年,专业群建设在高职领域虽陆续有些许探索,但并没有形成专业发展的主导模式。直至“双高计划”明确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职领域的专业群建设才正式拉开帷幕。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属于新生事物。在传统思维惯性的驱使之下,职业教育将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群建设视为标杆进行模仿,产生路径依赖心理,而忽视了本身作为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关键行动,“双高计划”也始终践行着这一理念。但在具体着力推行专业群建设时,依照本科将学科知识逻辑相似专业进行专业群组建的行为逻辑,未明晰“普职同等价值”“职業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成为实践者进行正确行为实践的阻碍。
(二)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需要一定周期
教育公平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是由不同层次种类的教育公平来构成[7],其存在于地区和不同教育类型与层次之间,实现需要一定时间周期。“双高计划”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遵循了教育过程的公平。其通过对高职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建设,在保障学生教育权利平等的基础之上,为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可能性,保障了教育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公平,并在高职教育中树立了一个长远发展目标,为职校生提供了可能的良好教育机会。在其实行过程中,教育过程公平的达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需要较长的周期来显现“双高计划”给教育过程公平纵深实现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各高水平高职院校在践行“双高计划”的初期,在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相关扶持下,校内优质教学资源生态系统并未迅速形成,是由于各优质教学资源生态因子本身的成熟与相互之间的协调需要一定的发展与磨合周期。高水平高职院校在获得新的教育资源机遇,对校内原有的资源组合形式进行调整优化,使得各类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并引领其他高职院校进行资源配置改革,让高职学生享受到客观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公平,这个辐射共享的过程同样需要时间。
(三)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观尚未融入育人实践
工匠文化的传承反映在高职教育中是培养德艺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德艺双馨的内涵不断呈现扩大化,具体体现为对人才的整体素质结构的新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不仅需要“硬技能”的技术技能人才,更需要有相应的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等“软技能”人才。软硬技能兼具恰好与工匠文化中所要求具备的“匠心、匠魂、匠情、匠行”相互对应。正因如此,“双高计划”倡导高水平院校和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艺并重,促使职业教育积极回应“立德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回归到对人本身的关注。而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工匠文化氛围欠缺的问题,除了早期发展模式对人们产生的前摄抑制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观念并未完全融入到育人实践中去,未达成思想与行动上的统一。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虽是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高追求,但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氛围则需要德艺双馨人才培养观的具体落实,使学生们能够真正感受到德与艺同等重要。反观高职教育实践,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尚未注重学生其他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实践实训过程中缺乏对团体协作能力的关注。但只有当文化观念转变为可落实的育人实践时,其文化氛围才能真正形成,并反过来涵养技术技能人才成长。
(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命运共同体尚未形成
技术技能人才个体和谐发展基础存在缺失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现阶段高职院校遵循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是校企政组成的利益共同体,而“双高计划”在基本原则中表明的“坚持产教融合,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并未完全形成。利益的共同体的前提是各方利益的重合、交汇、耦合,就是要寻找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求同存异,求大同、存小异,最终给参与各方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和获得感[8]。在利益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双方更注重对技术技能人才“工具性”的依赖,满足合作交换的基本条件,产生互利共赢。但以利益为导向的共同体在发生显著效用时,其产生的利益冲突与矛盾、人才培养过程中话语权的不平等、企业消极融入等问题也同样突出,因而必将被新的共同体取而代之,即三者所联结成的命运共同体。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转变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必然,但最终形成仍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在命运共同体中,相关主体的命运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关系更加紧密,彼此的合作将转向更深层次,看到个体非技术技能的无穷潜力,继而更加注重“个人的和谐发展”。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人才培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方向,以弥补技术技能人才个体和谐发展基础的缺失。
四、“双高计划”内在意蕴的解困对策
(一)兼顾长期性与系统性建设专业群
“双高计划”要打造的高水平专业集群并非专业间的简单相加,而是以重点特色专业为核心,与其他相关专业有序结合,对接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高水平专业群目标的实现,需要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把握好专业群建设的系统性,避免群组内专业之间出现深度融合缺乏和产生“时滞效应”。一要遵循专业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仔细挖掘专业之间的知识关系,建立起专业群的内在逻辑,使专业与专业之间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的关系。二要认真审视国家产业链动向,从全局视野出发,再使专业以集群方式对接产业集群,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服务于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从产品研发、工艺革新、技术升级等全链条为产业发展提供应用支持和人才支撑[9]。此外,作为出现高职教育领域专业治理的新模式,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具有其独特的生长周期,高职院校应从长期性的角度,在专业群不同的发展时期侧重不同的发展内容。在建设的早期,应将重点放置于专业群各结构的协调与师生对专业群的认同感上。建设中期,在专业群平稳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可尝试新研究项目的开发与企业展开合作,增进教师之间、校企之间的联系。在建设的后期,专业群已基本步入成熟阶段,将已有成果整合成教学资源库,并致力于开展更具开创性意义的教学与研究。
(二)资源配置围绕职业教育价值生成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双高计划”下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职业院校“以生为本”来培养德艺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增加学生的人生幸福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要实现职业教育的育人价值,应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应围绕职业价值展开,发挥现有和挖掘潜在资源来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资源供给与价值需求对接越紧密,资源配置效果就越佳。德艺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要“软硬技能”兼具,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水平职业院校资源配置也应从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上进行优化,提高整体效能。高水平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群的不同组合形式,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要素,增加学生对资源的利用率。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了解当下行业需求并科学预测未来新兴行业的人才需求方向,及时对专业群内课程教学内容侧重点进行调整与改革,让学生“学以致用”。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丰富线下线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服务。高水平职业院校还应多组织学生开展或参加一些高质量的职业技能比赛,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激发对“大国工匠”的向往。硬件设施方面,高水平职业院校可以成立大师工作室、完善和更新學校实验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技能的提升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坚持德育贯穿培养过程的育人观
“双高计划”中提出要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本质上说,立德树人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的结果,因而在立德树人教育中,必须坚持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在生动的工匠精神培育实践中,推动立德树人的发展[10]。建成“双高计划”应将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坚持德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的育人观,并做到“三全育人”,分别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将德育的育人观贯彻到每一位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具有重要角色成员的心中,并在无形中将三者的力量进行有机结合,构成以德育人的网络体系,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道德情操给予熏陶和影响。全程育人,需要将德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与学生的课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给学生传授德育知识。除了课上讲授,课下班主任和教师也应增加人文关怀与引导,“教书”与“育人”并重,从育人走向育心,真正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全方位育人,是指要大力推进家庭、社会、学校德育一体化,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挖掘社会资源,达到合力育人的效果,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完善校企育人主体一体化的政策法规
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深度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发挥双方的育人优势,培育出理论基础扎实与技能水平高超的专业化人才。但在实际的工作推进中,校企合作育人的程度还有待加强。要达到“双高计划”中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形成人才命运共同体,实行双主体育人的目标,就必须先从顶层设计出发,完善好校企育人主体一体化的相关政策法规。稳准狠地从国家政策法规层面明确校企育人主体一体化的基本制度框架。政策法规要“稳”,稳步推进校企合作育人规划。校企合作育人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一个或两个政策法规难以达到理想成效,需要根据校企合作育人程度的不断深入,及时作出调整与跟进。政策法规要“准”,准确阐明政策建设目标。在中央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地方政府应具体制定校企合作育人的相关细则,明确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育人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便于校企双方找准自己的定位,顺利开展合作。政策法规要“狠”,狠抓落实,增强执行力度。政府应发挥政策法规的强制性,督促各行政部门互相协调配合,贯彻落实企业相关优惠政策与扶持政策,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激发校企双主体育人活力。
参 考 文 献
[1]李洪渠,彭振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特征分析和建设愿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6-10.
[2][6]徐国庆.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7):92-96.
[3]汪颖,解利.教育生态学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19-22.
[4]张健.适合的职业教育:价值特征与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19-21.
[5]楊成明.论人的发展主体性与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J].职教论坛,2018(8)6-13.
[7]姜星海,孙瑀锶.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4):119-124.
[8]康健.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5-10.
[9]聂强.专业群引领下的“双高计划”学校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13):16-20.
[10]吴轲威.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基于百度指数的大数据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7):42-48.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School and High-Quality Specia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aning, Dilemma and Solution
Hu Maobo, You Zihuan
Abstract “Construction Plan for High-level School and High-Quality Specia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major strategic measure to guid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has the unique implications of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eading the technological trend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ccumula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lighting the educational prospect of technical talents. However, as the cognition of the equal value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not yet taken root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the education process fairness requires implementation cycle, the concept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both moral and artistic integrity has not yet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 of destin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technical skills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As a result, the path of building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luster scientifically needs to be explored. The ecosystem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the atmosphere of craftsman culture and the foundatio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technical talents are missing. In the face of above difficulties,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long-term and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groups,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around the gene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 adhere to the moral education concept through the training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education subject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lan for High-level School and High-Quality Specia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practical dilemma
Author Hu Maobo, professor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8); You Zihuan,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