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家谱
2020-05-11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它包括一家一族的祖源宗本、世系繁衍、迁徙分布、婚配嫁娶、行业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人物传记等。其蕴含着大量的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资料,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
家谱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自古至今,我们的先民们编制了各类家谱,数量繁杂,经岁月侵蚀,流传至今的仍有三万余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国家是一个最大的家族,而古往今来的各类家谱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
起源: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谱是按照事物类别或者系统编纂而成的表册。谱籍类的文献很多,年谱、家谱、食谱、画谱等都属于此类,而家谱是谱籍类文献中的一种,专门用于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
关于家谱起源的具体时期,历代说法不一。传统学术界依据现有文献基础,提出宋代起源、战国秦汉起源、周代起源、殷商起源等四种观点。
根据文献,中国在进入奴隶制社会初期的夏朝,王室已有记录自己世系的谱牒,即夏王室的家谱。商、周王室也都有自己的家谱,后人曾加以整理,编成《五帝德》《帝系》《五帝系牒》《世本》《帝王诸侯世谱》等通代谱牒。汉代著名史学大师司马迁在创作其不朽的史学著作《史记》时,就曾参考并仔细研究过这些资料。遗憾的是,那些原始的家谱文献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早已失传。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世的甲骨文中,还保留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三件甲骨片。其中一件实物可以证实,我国在商代时期已经有了以表格形式记录家谱世系人物的家谱,且他们都不属于商代王室成员。此外,在现存的甲骨文中,还有不少商人求祷或祭祀列祖列宗而形成的祭祀谱成为了家谱的初级形式,为专门家谱的撰修提供了可靠保证。在现存的商代青铜器中,就有专门记载商人家族世系家谱的铭文。
另外,在文献学基础上,运用考古学、民俗学等方法进行考察时会发现,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家族世系就曾以结绳、口传等方式存在于漫长的历史时期之中。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中见到一些相关的痕迹。
根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人类最早实行杂婚制,凡异性不分祖孙子女都可以通婚生育,后在进化中发现,近亲通婚的后代非傻即残,且短寿,便改杂婚制为群婚制,即这一群男子和另一群女子可以相互通婚。群婚制向前发展,到对偶婚制,后再发展成为一夫一妻制。这种婚姻制度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位要考虑的是防止近亲结婚,而这一制度的要求即为不能混淆血緣关系,因此需要修家谱。随着婚姻制度的发展,“明世系,辨昭穆”的要求日益严格。可以说,家谱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其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私有制产生了财产继承问题,这也要求家族、家庭中血缘亲属关系的清晰,以便排列财产继承顺序。再者,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进行不同等级的守孝、祭祀也成为编修家谱的另一动因。
发展:流入寻常百姓家
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相传为荀子编修,开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名之先河。“血脉”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系谱的特点。
家谱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汉代之前为家谱发轫时期,发展较为缓慢,国家采取的是宗法封建制度。魏晋隋唐时期是家谱发展的第二阶段,家谱受到了广泛重视,发展迅速。第三个阶段为宋代初期,由于门阀制度消亡,人们通婚也不再依据门阀,家谱的政治功能便不再起作用。至宋中期,民间各家族自行编纂家谱兴盛,许多名人志士都编写自己的家谱,比如欧阳修、苏轼。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清时期,各个家族也十分重视家谱的编纂,续修家谱的现象十分普遍。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该时期,家谱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国家设立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编修和保管工作。秦汉时就设立宗正一职管理谱牒,不过,汉代的宗正只是负责管理皇族事务和掌修皇族的谱牒。然而,魏晋南北朝的谱局和谱官与前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谱局收藏的是百家之谱。按照规定,凡是百官族姓撰修了家谱的,都必须呈送谱局,谱局的谱官对私修家谱加以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中,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薄状。而百姓家中所藏的家谱则是私书,称为谱系。官籍与私书可以相互校检,以确保家谱的可靠性。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著名史学家郑樵曾有言:“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可惜的是,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生,谱牒也遭到焚毁。
宋代以前,家谱被政治化,为国家封建统治阶级所用——“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或“以仕唐官至五品者皆升士流”,以混士庶于一书。因此,那时的家谱主要突出三方面内容:姓氏源流、家族世系、家族郡望。
自宋代起,家谱修纂日益民间化,空间与条件愈加自由,因此内容得以扩展、丰富。宋代家谱的内容至少涵盖四方面内容:姓氏源流,追溯姓氏始祖;恩荣,记录科举功名、仕官爵位、皇上诰封等;世系传记,入谱之人皆有传记,尤其重要人物;家传,含祖宅、祠堂、义庄、家训、祖茔、祖辈先人墓志铭等。
明清两代时,家谱内容更加丰富,如:谱序、题词(源自前代皇帝、名人等)、谱例、谱论、恩荣、祖庙、节孝(对孝子、节妇的记载)、相赞(将本家族显达之人的肖像和赞语至于家谱卷首)、普考、宗规、祠堂、派氏语(字辈)、世系、世系录、传记、仕官录、志(家族中专门资料的汇集)、杂记、文献、修谱姓氏、五服图、余庆录(空白纸,象征子孙绵延、留有余庆)、领谱字号(因家谱涉及隐私、故族内进行编号发放与领取),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家谱事业处于衰退状态。改革开放之后,家谱事业又一次被人们所重视。《文史通义》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相比于其他的史料,家谱在准确性、真实性等方面有其重要价值。当然,部分家谱也有言过其实、与事实不相符的一面。总体而言,家谱既是家族成员情感的重要载体,也继承了一族的祖训家风,成为先人为后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而在历史研究、文化地理研究等领域,家谱也成为宝贵的研究资料,需要后人合理地发挥出家谱当中的积极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的年谱与家谱》来新夏&徐建华、《中国家谱起源、发展及意义》韩冬冬、《家谱的起源、价值、作用和内容》方荣、《家谱 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吴强华)
责任编辑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