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聚在纸页上的血脉与传承

2020-05-11华南

中华儿女 2020年3期
关键词:家谱姓氏家族

华南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又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明辨世系,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早已有记载着姓氏的骨片。后来,家谱被帝王诸侯用于记载世系,成为了他们的专利。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至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民间家谱得到萌芽,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至明清时期,家谱之事达到兴盛。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家谱如此兴盛,那么,家谱里究竟记载了些什么呢?经过探寻发现,家谱里往往记载着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以及相关的事迹等,属于文化底蕴浓厚的历史典籍。其内容包括一家一族的祖源宗本、子孙繁衍、迁徙分布、婚配嫁娶、职业方向、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人物传记等方面的资料。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些问题的,是家谱。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家谱不仅对学术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对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宋时,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传统人文精神的依归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

作为我国史学的一个分支,家谱编纂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盛世修史,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体现在民间的则是盛世修谱。“寻根,是生死以外,人类的第三种本能。”山西社科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原主任李吉如是说。如今,在对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宏大命题之外,千百万中国人对祖先的追寻,恐怕更多是为了寻找自身精神与灵魂的归宿。

上海图书馆享有“全球中国家谱第一藏”之美誉,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1996年,上海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家谱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服务。20余年来,着力整理开发馆藏家谱,将尘封的家谱编目上架,培养了一支专业研究队伍,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自2000年出版了《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之后,上海图书馆2000年至2008年间主编了《中国家谱总目》,200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首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中国家谱汇编成目,是中国谱牒学上的一项盛举。

《中国家谱总目》共计收录中国家谱52401种,计有608个姓氏,是迄今为止收录中国家谱最多的专题目录。其中,有单姓552个、复姓56个。宋代编纂的《百家姓》中,一共收录了440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有65个姓氏家谱没能流传下来,其姓氏包括滑、曲、邰、鄂、咸、阴、能、家、羿、汲、松、秋、牧、宿、怀、双、通、充、满、步、空、鞠、东、沃、空、桓、公孙、太叔、长孙、慕容、东方、公羊、淳于、单于等。

作为一部提要式的目录,《中国家谱总目》不仅著录了家谱的谱名、责任者、版本年代、册数等,而且还撰写了该家族的始祖、始迁祖、迁徙路线、历代名人等项内容,以及该谱的特色、谱中有价值的资料等,以便为读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中国家谱总目》还打破了历年来家谱编目的惯例,将1949年以后出版的新修家谱收编入目,下限定在2003年(个别的稀姓除外),凡2003年出版的家谱皆予以著录。为方便读者检索,《中国家谱总目》后附有六个索引,供读者按需检索。

“《中国家谱总目》的出版,还为学术界开发利用家谱资源提供了一份详细的‘矿藏分布图。”时任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说,“家谱中保存了大量的人物、经济、移民、文化、民俗、教育、人口等资料,对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民俗学、人口学、遗传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均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而自1998年,上海图书馆开始进行家谱数字化工作的全面推进,在2015年5月更是率先将家谱全文搬至网络空间,截至2018年底,已可提供8000余种家谱,涵盖多个地区和姓氏,成为大数据时代开展家谱研究、服务工作的典范。

家谱进入数字化时代

修谱历时弥久,耗时耗力,盖因其需多次编修,信息复改,体例变换,支系归属等。上世纪80年代之前,编修谱尚处于手工笔墨修涂,信息统计难度也尚处于原始阶段。随着90年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时代的普遍运用,编修谱技术开始蓬勃发展。直至千禧年之后,出现一批单机软件版家谱录入系统,这意味着编修谱发展到新的阶段,然其功能单一、无法打印等弊病,大大限制了数字家谱的发展。而云技术的到来,让数字家谱迁移于线上,数字、智能、信息化、智能化等是现代家谱编修的优势特点。线装书、繁体字早已不再是家谱的传统样子,数字家谱越来越广泛地走入人们的视野,古老的族谱正在与时俱进跨入数字时代。

线上家谱编修系统亦诞生于此时,系统完全依托于线上云技术,时编时存,时修时改,同编同修,多地存改,数据保存于线上,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随时查阅、编修、打印,极大改善了之前单机版数据不能上传下载输出打印的状况。同时云加密技术的帮助,其数据的私密性也更加安全,一人一权,无论哪一项技术都可以单独设置权限,查看、编修、导入导出、谱本世系支系权限等等一系列均可满足。

同時,随着电子打印技术的并行发展,线上家谱同样易于输出打印,各式体例,纸张选择,本文图片均可打印成册,体例选择不再单一,头像打印不再黑白,线上保存数据,线下打印成谱。三五年后可重新依照数字谱编辑,让编修谱不再麻烦。

除了线上家谱软件和编修系统外,一些专业机构也在家谱资源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家谱资源的整合、开发。2018年2月,上海图书馆继续增加近2000种家谱数字化资源上线,使在线的家谱总数超过8000种。在新一批全文上网的家谱中,新增了漆、管、裴、练、端木等稀见姓氏,增加了《蟾溪程氏家谱》《杨氏宗谱》《张氏统宗世谱》等明代家谱9种,弥足珍贵。这是继2015年起馆藏家谱网上家谱数字化项目的第四批资源的投入服务。

2019年4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升级更新的“中国家谱族谱数据库”和“中国地方志数据库”正式向公众开放,可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提供一站式服务。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郭瑞敏说,“中国地方志数据库”自4月上线以来,点击量总和近10万次,现库藏数据84514卷本,成为中国存储电子版方志最多的数据库之一。

找寻民族的根脉与来路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人来到世界上,总会想到一个问题:我的根在哪里?寻根认祖,是人的天然意识,是人类共有的“归属情结”。而家谱,则使得中华民族这份情怀更深更浓。

一个人无论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2009年,全球华人家谱大全的编纂工作全面启动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海内外。一封封来信飞向上海图书馆,多位老人前来寻访,引出了一段段的今日佳话。有的来信禁不住喜悦之情,有的来信,则是要求为编纂家谱义务打工,还有的专家积极提供有关家谱探询线索。

82岁的叶淑华,原先是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如今定居在美国。此番回国探亲,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把珍藏的“叶氏17代家谱”原件,捐献给上海图书馆。她动情地说:“献出家谱,也是为前人后代做了一件大事,我的心定了。”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老先生严质仲把自己倾注了许多年重新修订的《严氏家谱》,捐献给上海图书馆。

一位侨居美国密西根州的退休学者王宜训先生,一次次来信,言辞恳切地要求,每年花6个月时间在上海图书馆义务打工,做一些校订编纂工作。信笺上王老先生的字迹遒劲工整:“我深知《中国家谱总目》编纂工程浩繁巨大,意义深远。如蒙鉴许投身此项意义重大的事业,我将不胜荣幸之至。我自以为可以充任剪贴、修补、校对、誊写之类的工作。我不要任何报酬,只需提供我一张办公桌和一张木板床便可,一切生活费用自理。我期待着《中国家谱总目》这一功垂千古的历史文献,早日问世。”……

族谱,流淌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伴随着自然和社会演进的历史长河,源自同一血脉的家族,引领着自己的姓氏符号,形成了本家族的宗亲氏系,并逐步出现了记载宗亲祖先的谱牒。这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迁徙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谱都将连接着你,血缘和亲情都将跟随着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族谱,承载着义无反顾的民族凝聚力。相同的姓氏构成了家族,百家姓氏和千千万万个家族的汇聚,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族谱体现了宗法与人伦这一维系家庭、家族关系的本质功能,同时它也具有维系社会、法律、道德、传统的深厚内涵。这也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是何氏何姓,不管你的家族大小,都要以炎黄传承为依归,以中华民族是我们的共同家园而荣耀。历历族谱,记载着炎黄子孙的春秋,体现着最基本的道德传统,凝聚着厚重的民族向心力。

猜你喜欢

家谱姓氏家族
有趣的姓氏
潘光旦嗜治家谱
皿字家族
姓氏拆解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吹牛大王
英国人的姓氏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