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20-05-11李来杰

黑河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动手感官兴趣

李来杰

[摘 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实践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内容和实际操作环节,两者是相辅相承的,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活动,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感官;动手;实践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转化为具有概括性的抽象化的符号。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从实物与数字一一对应到计算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应恰当地处理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获得知识的兴趣是直接的,为了获得知识而学习的兴趣则是间接的,兴趣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培养孩子的兴趣,需要感官的刺激

由于数学的逻辑性比较强,而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有许多知识点听不懂,理解不了,导致教师越讲越乱,学生越听越糊涂。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教学中运用粉笔、黑板进行的单一、呆板的授课形式,可以使知识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再加上教师适当地讲解,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几何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难点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动画课件展示:在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拉动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入课題。有了这样的展示和设疑,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简洁、清楚,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感觉是看了一个动画片就学会了知识,而且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去验证公式的准确性,自主地完成练习题。

多媒体的运用,使知识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孩子的兴趣,需要动手合作

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轻视理论联系实践,给学生表现能力、证实能力的机会很少。学生和伙伴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很容昜开心起来,教师可以顺水推舟,满足他们小小的“虚荣心”,给他们一个目标,让他们团结起来,一起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难题。

爱动手、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运输小组,每个小组以四到五人为佳。每组选出两名同学代替例题中的两名司机,手里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车,以课桌为行驶路程,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车辆的行进速度,要根据例题中给出的速度快慢进行调节,然后计算它们相遇的时间。每个小组经过演示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得出计算结果以后,向大家汇报演示过程和计算方法。同学们讨论、评价哪个小组的演示过程符合题意,哪个小组的计算方法准确。这时教师分析题意,板演线段图,讲解“行程问题”之中“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理论的点拨,马上就能融会贯通,迅速掌握解题方法。这时,教师要适当增加难度,循序渐进地给他们设计一点儿困难和障碍。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例,李明的车坏了,不能前进了,只有张强车可以继续行驶。问大家:他们需要多长时间能够相遇?再追问一个问题:两车相遇时,距甲地有多远?学生合作实践,利用玩具车演示题意,运用教师讲解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大家讨论,想办法,教师只要适当提示一下,学生就能解答出来。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中国有句古话:耳闻不如眼见,眼见不如手到。学生们动手合作能激发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力,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培养孩子的兴趣,需要实践操作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所以,学习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小学生头脑中建立概念,形成具体印象,光靠教师讲述是无法确立的,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必须用一些具体实物把它们展示出来,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在学习活动中,把课堂教学活动轉化成实践活动,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中,理论知识内容和实际操作环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在学习“简便算法”中的加法结合律时,教师直接给学生一项实践活动任务:去超市买两三件物品,根据个人需要自己决定。同学们回来以后,让他们说出买了什么东西,每样花多少钱,一共花多少钱,带多少钱,剩多少钱。教师总结:如果一次一次地付钱,就是从总钱数分别减去物品钱数;如果把每样东西付的钱数加在一起,一次减去,这种方法就是加法结合律。学生们马上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加法结合律这么简单,我们天天都在用。教师要做到课内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就会如虎添翼。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不用拘泥于教材内容,扩大教学容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参加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测量”时,我设计一节实践活动课,以“测量操场环形跑道的长度”为学习任务。学生学习实际测量时,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五至六人。首先需要认识各种测量工具,如卷尺、绳尺、直尺、卡尺、钢尺等,学生根据测量任务需要和以往经验,从中选取适用的测量工具(卷尺、绳尺)。小组内讨论测量的具体方法和人员分工,有的小组学生沿跑道用尺量长度,两人扯尺,两人扶尺,避免误差,一人记录,一人计算;有的小组测量一边直道的长度,再测量一边半圆的长度,两数相加,再乘以2;有的小组测量一边直道的长度,再测量弯道半圆的直径,利用圆形周长公式求出一个圆形周长,加上直道长度乘以2,求出跑道长度。最后,学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其他同学评议哪种方法快捷准确,全班学生互相学习。教师总结测量方法和过程:首先是尺要拉直,与跑道线重合,在每次测量交接时,首尾要紧密衔接,以减少误差。在计算时使用简便计算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求出结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彼此合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且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接着转向下一个学习内容,教师提问:如果沿最外圈跑道,每隔十米站一个人,最外圈的跑道需要站几个人?先计算,后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事实证明自己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特别有成就感。教师再提问题:如果只在直线跑道上,每隔十米站一个人,需要多少名同学?学生站好位置,发现100米直道却站11人。同学们观察、讨论“植树问题”的计算规律。教师总结:两端封闭的情况下,植树棵树等于间隔数;两端不封闭的情况下,植树棵树等于间隔数加一。从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在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开展学习活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便会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陈始雨)

猜你喜欢

动手感官兴趣
我也来动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感官训练纸模
动手演示找错因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