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新探索

2020-05-11王喜英

理论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十九大探索精神

王喜英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高校;思想课堂;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1 — 0034 — 03

序言

十九大是我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大会,大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定位,也为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方向指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担当名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指明的方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想场所,担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必须牢牢坚持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重要论述,并紧紧依托高校思政课堂,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等方式,不断丰富思政课程的内涵,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价值观念,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思想防线。

一、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重要性

(一)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是培养正确价值观念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全面落实意识形态主体地位,这是关乎党的方向性的根本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外部形势,特别是受到西方外部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主义思潮不断涌现。在全球化高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种价值体系不断涌现,高校思想课堂的话语权开始受到挑战。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和塑造学生正确价值体系的重任。因此,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必须牢牢坚持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重要论述,并紧紧依托高校思政课堂,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等方式,不断丰富思政课程的内涵,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价值观念,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思想防线。

(二)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重任的需要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担当名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指明的方向。培养一大批具有崇高理想、政治过硬、爱国守法、具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十九大报告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指引,也是新时代下人才培养重要目标的内在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想场所,则担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关于人才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的品德,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要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思想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十九大精神与思政理论课程教材的深度融合,从思想理论上武装学生的头脑,增强立德树人的效果。

(三)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是满足思政学科发展的需要

当前,大学思政课程教学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思想认识开始出现偏差。一些大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不够,并对思想课程的认知开始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思政课程是“副课”,与未来就业没有关系,逐步将思政课程“边缘化”,成为学生逃课的重灾区。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大学生的对于思政课程的内容开始感到枯燥,认为当前的大学思政课程教学的教材落后、教师思想观念陈旧、授课过程乏味,并不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二、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前提条件

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合高校思政课程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不断加强理论认知和实践探索能力的結合。具体来说,就是需要从理论上必须深入理解十九大的精神内涵,而从实践上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实践方法的探索。

(一)从理论上,必须深入理解十九大精神的内涵

高校思政课程是新时期思政教学的重要载体,其蕴含和体现的思想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而十九大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不仅仅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为大学生树立全面理想信念、铸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思想品格的重要途径。为此,开展思想课程教学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十九大精神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入总结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从时代的角度对我国的历史方位进行全面的总结,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定。这一重要判断对于深入理解我们党、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前进方向、目标任务都指明方向。通过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本质内涵、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现实内容、基本策略、现实意义,是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课程的理论前提条件。思政工作者要结合十九大报告的内涵,准确把握当前的国情,更好的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内涵融入到思想课程教学的第一线,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价值认同感。

(二)从实践上,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实践方法探索

除了在理论上必须深入理解十九大精神的内涵外,还必要重视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当前,在一些高校开展思想课程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教学方法是其最典型的问题之一。例如,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大都采用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次地位没有科学的把握,仅仅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老师不注重学生的反馈,学生的思想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新探索

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过程,就是当前高校不断探索将十九大的精神内涵与当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紧密融合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进行探索。

(一)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形成十九大精神融入教材内容

教材是开展课程教学的前提,而党的十九的报告主要内容和价值体系为思政课程的教材编写提供了鲜活的理论和生动的案例,是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思想源头。高校思政课是当前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武装学生思维的关键课程。一些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内容开始感到枯燥,认为当前的大学思政课程教学的教材落后、教师思想观念陈旧、授课过程乏味,并不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通过进一步加强十九大思想理论学习,从实践中十九大精神的新内涵,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动十九大精神与思政教材形成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理念,推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应有的贡献。通过推进十九大精神有机的融合到思政课程的教材体系内,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将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思想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十九大精神与思政理论课程教材的深度融合,从思想理论上武装学生的头脑。

(二)加强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十九大精神融入课程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但是通过课堂获取这种方式具有基础性,并且也具有系统性。从这个角度进一步强调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探索将十九大精神融入课题教学,可以从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教学形式、

第一,创新教学内容和模式。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思政课堂教学内容,把十九大精神作为补充理论或案例融入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同时,需要结合思政课程的内容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将党的丰富的思想资源以及鲜活的实践案例通过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在思政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借助中央媒体的资源库,通过搜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映我国治国理政的新思想的宣传片,在课堂进行补充展示,可以在形式强大的感召力,在师生中深受好评。其次,也需要改变以往思政课程的授课模式,变传统的单向输出授课模式改为互动交流模式。思政课程的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感,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心态上要变全面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思政课程的授课氛围。

第二,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是教学开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过程中借助外在的方式更好的表达授课内容的重要展示。在当前互联网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新型技术正在不断与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融合,借助这些技术手段可以进一步创新教学的形式。例如,可以在思政课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新型技术,通过图片、文字、短视频等形式,加强十九大精神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形成课堂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十九大精神融入实践课程

从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学习对于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大都比较空洞,除了重视课程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加强思政课程的实践学习。部分大学生对于十九大精神理解还不够深刻,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形象素材,加之时空场景的缺场,在理论教学中未能与教师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这也为党的十九大融入思政课题的实践提供突破口。为此,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大思政课程实践的教学课时量,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提升学生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总的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程的实践内涵:

第一,通过借助成立学会“思政课程实践委员会”,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宣传思想课程的重要性,并及时通过举办各类宣讲活动,开展各类与十九大精神相关的思政课程知识竞赛、辩论赛,让学生畅谈十九大精神内涵学习理解和心得感受。第二,通过成立与十九大精神内涵学习相关的学习团体协会,创立知识共享平台,借助协会的力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加强实践学习,不断在课外探索十九大的精神内涵,在实践中加强互动学习,进一步增强大学的的学习自觉性和政治的认同感。第三,通过搭建高校的思政课程的舆论宣传阵地,进一步提升宣传渠道,通过借助校园广播台、学校校报刊、宣传专栏等外部宣传窗口,进一步提升对于十九大精神内涵学习的新阵地。通过办好十九大相关的专栏活动,通过制作宣传展板横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宣传效果。

(四)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构建十九大精神融入课程评价

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过程效果,需要采取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判定。为此,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机制效果的学习,不断创新评价机制,这是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索:

第一,加强对思政课程教师的知识理论培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核心,也是思政课程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只有全面深入理解十九大精神的精髓上,思政课教师在才能更好的以身作则,发挥出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引领作用。 第二,创新对思政课程教师的评价机制探索。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测评,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要充分开展课后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接受度、满意感知度等测评,不断提升教师的积极性,更好的促进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想课程教学实践。第三,要组织校内外专业人员对思想课程教学进行内部的考核。要通过对教师的授课教案、授课的过程检查等形式,综合评价思想课程的教学效果。

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想课程是培养正确价值观念的需要、是实现人才培养重任的需要、是满足思政学科发展的需要等,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前提要求,主要包括在理论上要深入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内涵、从实践上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实践方法探索,最后本文提出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课堂的路径探索。包括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形成十九大精神融入教材内容、加强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十九大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强化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十九大精神融入实践课程、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构建十九大精神融入课程评价。

〔参 考 文 献〕

〔1〕陈鹤松.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究〔J〕.高教论坛,2018,(01):22-24.

〔2〕邱學明.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21-23.

〔3〕周苏娅.聚焦新的历史方位 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堂〔J〕.奋斗,2018,(01):36-37.

〔4〕林密,王玉珏.聆听时代声音,展现真理力量——十九大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及其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41-146.

〔5〕刘博超.第一时间把十九大精神送进高校思政课堂〔N〕.光明日报,2017-12-06(00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十九大探索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十九大”行情拉开序幕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为“十九大”创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