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助性授课主体在大学课堂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0-05-11孙怀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孙怀平

摘 要:大学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高校企业管理类专业中有很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对这些课程中相关理论的理解与该理论产生的現场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授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产生的具体工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基于辅助性授课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的价值,高校教学单位和企业或者个人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开展合作。

关键词:辅助性授课;企业管理课程;固定合作模式;柔性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1-0050-04

一、引言

大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走上工作岗位。我国高等教育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职业教育,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与大学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因此,大学阶段课程学习对其职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管理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员工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基础知识。相关的职业技能可以在以后工作中获取和提高,但这些技能背后的理论依据难以通过积累的经验获得。相关理论的欠缺对于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啻于是一种“灾难”。他们难以在与员工沟通的过程中对员工的行为做出合理的反馈和解释,这将对双方工作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专业课程理论学习需要花费学生3年左右的时间。对于绝大多数的高校而言,学生只能坐在课堂上听本校教师的讲解。抽象深奥的理论、任课教师脱离实践的理论讲解使得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学生课堂理论学习难以达到良好效果。企业中管理者通常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他们作为辅助性授课主体参与授课,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在任课教师的配合下,其后再对这些经验所依据的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拟探讨辅助性授课主体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二、大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大学阶段的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目前国内四年制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育中,课堂教学要占到学生全部学习时间的85%以上(南京农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四年本科学习中,需要修满160学分,其中,涉及课堂理论学习140学分,占学生总的学习时间的87.5%)。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相关理论知识最重要的场所,课堂教学也成为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课堂教学涉及很多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等各种因子交互作用[1]。课堂要素的共性使得大学课堂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似性,要素之间的差异性使得大学课堂与其他课堂(中学课堂)表现出不一致性。

(一)学生的特点

大学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学生。目前,我国高校里的大学生主要是90后群体。他们出生于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发达时期,大部分人都过着一种衣食无忧的生活。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这一代人可以独享父辈和祖辈之爱,从而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睿智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的一般性特征[2]。但这些特征更多表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课堂环境不同于一般的生活环境。在这些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衍生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特点。

1.缺乏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

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到大几乎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有较为丰富校园学习和生活经验,但与课程有关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却相对缺乏。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遵循的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于第一阶段缺失,学生在学习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茫然,即使教师图文并茂进行讲解,有些学生也难以在脑中形成可认知的印象。例如,在讲解航车工岗位性质时,很多学生无法想象该岗位的工作场景,影响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难以理解的理论通常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当学生对某些感性认识具备一些基本认识后,经过教师课堂理论讲解,会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促进感性认知和理论学习之间相互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2.思想活跃以及接受能力强

90后群体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高速发展,网络信息发达的特殊时期。与上一辈相比,他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取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并在群体内相互传播。各种信息和生活环境与他们不成熟的世界观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了具有显著年龄特征的心理特点。他们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但理想信念比较模糊;他们个性独立、乐观、张扬,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个性特征鲜明、思想观念复杂、行为表现务实;他们视野开阔,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3]。这些特点是不成熟心理特征的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上述特点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积极作用。课堂教学中,活跃的思想可以促进学生针对教师所讲授的问题展开多角度的提问和思考,可以在不同课程之间进行跨学科讨论。这些讨论既可促进学生自身思考,也可引发班上其他同学的思考,会对课堂学习气氛产生积极影响。活跃思想引发的讨论促使学生会对相关理论进行反思。由于学生在课外受到与课堂理论不一致的其他理论的影响较少,学生常常会表现出较高的接受性。

3.具有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共同的特点。好奇心的强弱与年龄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年龄越大好奇心越弱,儿童的好奇心最强。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成熟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方面,还是在着装或者其他方面;在社会网络中,他们喜欢对一些新颖观念追问和讨论,创造出各种新名词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把学生这种好奇心引导到理论的学习和探讨中。课堂学习中的好奇心会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思考,他们会主动把以前相关理论与所学理论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由好奇心引发的质疑正是学生此刻学习的动因,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完成了向主动学习的转变[4],使课程内容、学生好奇心和师生关系这三个教学要素达到平衡状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5]。

(二)大学课堂的特点

大学课堂和中小学课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中小学的教学目标是在大纲范围内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大学的教学目标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大学教育是学生向社会过渡的一个桥梁,也是理论向实践过渡的桥梁。大学课堂概括而言具有开放、思想自由以及自主性学习的特点。

大学课程设置由于专业不同而种类繁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取决于授课教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挥的内容就比较多,不受学科条条框框的限制,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大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对相关理论进行思考和解释。在管理类专业的课堂上,学生可以结合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对管理现象加以解释,思想上自由度较大。大学教育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课堂上更多的是起到引领作用,在对一些基本原理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式思考,是基于学科的思维方法的引导。大学课程很多内容以理论为主,这些理论通常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学生参加工作后,要再把相关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完成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大学课堂具有开放性,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在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缩短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时间。

(三)授课教师的特点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通常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在理论课程学习中,授课教师负责相关理论的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西方有些大学实施了“翻转课堂”教学,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这种方式在我国推行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

大学课堂授课教师通常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具有硕士及以上的学位,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从本科到硕士和博士持续在某领域进行学习,毕业后到高校从事所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近十年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接受相关专业的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具有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对相关学科的方法论有较深的把握,可以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相关的研究。他们视野开阔,能够紧跟世界研究方向和趋势,了解学科研究最前沿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对专业核心理论的讲解透彻清晰,对外围理论信手拈来,引经据典,体现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2.实践经验缺乏,感性认识不足

国内大学课堂中很多授课教师,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从小学入学开始,学习和生活的范围都没有离开过校园。与工作相关的实践经验缺乏,感性认识不足。在讲课过程中,他们通常是从一种理论到另一种理论,对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场景缺乏必要的描述,使得学生无法在感性基础上理解相关理论。从心理学观点看,感性认识是个体认识的基础。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感性认识最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促进主体认识水平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开始于感性认识,具备一定感性认识的授课教师,可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与学生兴趣产生共鸣,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6]。

三、辅助性授课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的价值

企业管理相关课程中,辅助性授课教师主要是企业管理人员。他们长时间在企业一线从事具体的管理实践工作,所看到和领悟到的都是理论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学校专职授课教师可以很熟练地从理论角度讲解招聘的流程,辅助性授课教师可以很熟练地讲解企业招聘的实际流程。前者是粗线条的,忽视招聘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后者是对实际运行的描述,更多关注实际招聘中的某些关键性的细节和环节。专职教师通常是理论演绎,辅助性授课教师则是场景再现。这些特点与大学生思想活跃以及接受能力强相吻合,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克服了学生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不足带来的学习障碍。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眼中的好教学(高效能教学)主要特点包括:师生互动充分,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讲课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丰富、新颖;教学联系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富有启发性,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等。而大学生不喜欢的教学课堂是这样的:教师讲授死板没活力,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照本宣科;“灌输式”教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师授课安排不合理等[7]。这些研究结果也反映了学生对多样化课堂以及实践性学习内容的需求。具体而言,辅助性授课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对相关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

校外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授课,从学生的角度看,可以提高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感性认识。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几乎都是理论知识,理论知识通常都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很少涉及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景,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可能仅限于理论的表面,无法触及到与理论相关的具体情境。这样的学习环境对于有些专业而言,不会影响其教学效果,比如哲学专业、数学专业等,但对于有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言,则可能会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工作分析》课程的学习就涉及到很多具体工作现场或者工作岗位的内容,授课教师如果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则很难向学生生动详细讲解某个具体岗位。校外企业管理人员(辅助性授课教师)通常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对生产现场以及相关岗位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可以很清楚地向学生讲解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环境等,尤其是该岗位上的一些工作细节,这些通常与胜任该岗位的核心能力有关。企业管理人员以较强画面感的语言向学生讲授与课程相关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而缺乏相关工作经验的授课教师是难以达到这种效果的。

(二)授课风格差异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

由于校外企业人员给学生授课次数有限,从学生心理方面分析,他们对校外授课教师存在很大的好奇心,从而会引起学生对该授课教师更多的注意,学生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心理资源用于课堂的学习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另一个方面看,不同的授课风格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也不同[8],企业管理人员对相关内容的讲解和学校教师讲解有很大的区别。学校专职教师的讲解通常遵循一定的授课思路,按部就班进行;校外企业人员的讲解通常根据实践的逻辑进行讲解,即根据实际工作的流程来讲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进一步思考。校外企业管理人员授课遵循的是实践逻辑,学校专职教师通常遵循理论逻辑,即不同理论逻辑顺序以及理论的系统性。前者通常是由零散的事实或者工作片段组成,后者则是由抽象的理论框架组成。在学生长时间接受学校专职教师授课的前提下,另类的、具有浓厚感性色彩的授课风格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互动更贴近现实,为理论找到落脚点

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互动通常会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企业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管理细节问题,这些细节问题通常在理论课堂和课本上难以看到,这些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进而引起学生对相关细节问题的追问。很多细节问题常常是实践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或者涉及到另外一些理论问题。比如,在某次企业管理人员的课堂中,就有学生针对课堂内容提问授课者,为什么该公司销售经理大年初一去给客户拜年。授课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理解,补充学生课外知识,同时强化学生已学的知识。

(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企业管理人员通常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开阔的视野,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会接触各类人和事,积累了丰富的常规处理经验和应急处理经验。授课过程中,他们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对这些经验绘声绘色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认识相关事物以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新知识;通过对所在单位一些独创性的管理实践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通过对其所在单位相关业务的分析以及对合作单位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发展趋势。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为后续进入工作岗位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四、开展辅助性授课的合作模式

国内很多大学的教学大纲,相关实践课都安排了教学环节内容,有些就是辅助性授课方式的变形。但由于各种原因和资源限制,很多高校开设的实践课都流于形式,学生难以获得对实际工作环境感性认识的机会。因此,辅助性授课方式可能是目前操作性较强的一种弥补实践课不足的方式。那么,大学课堂该如何引进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辅助性授课呢?

结合目前大学授课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现实,高校和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模式开展这方面的合作:固定合作模式和柔性合作模式。

(一)固定合作模式

固定合作模式就是指学校或者院系和相对固定的企业单位或者个人签署合作协议,每学期或者每学年由合作单位安排相关的人员来学校授课。固定合作模式包括以下两种具体形式:与单位的固定合作和与个人的固定合作。与单位的固定合作是由学校或者相关学院与意向企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由对方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内安排合适的人员来学校授课,双方事前可以就合作的具体内容进行详谈,尤其是授课的内容。商谈过程中,最好由任课教師参与授课细节的安排。与个人的固定合作也是由学校或者相关院系与合作单位中相关个人签署合作协议,该个体在某段时间内完成相关授课内容。这种合作方式需要学校或者院系对该个体有较深入的了解,以使授课取得良好的效果。与个人的固定合作中,还可以由任课教师出面,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与相关的人员签署相对固定的合作协议。

(二)柔性合作模式

柔性合作模式就是依据外部条件的变化,学校或者院系与外部合作对象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柔性合作模式包括两种方式。第一,学校或者学院在一些社会活动中,如果发现合适的授课人员,可以先临时达成一些口头上的协议,然后把相关情况反馈到相关学院,学院根据课程的情况以确定是否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种合作最重要的因素是学校或院系要确实关注该教学方式,只有重视了,学校或院系的相关负责人才会在社会活动中考虑到这些问题。从实际情况看,操作难度较大。第二种是由任课教师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与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商定临时性的合作协议。比如,在个人社交活动中,高校任课教师发现某人在某个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可以临时约定且邀请其某个时候讲授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地把其社会资源利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去。由于任课教师对授课的内容最熟悉,同时在和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其是否具备讲授某门课程的能力,相对而言,这种方式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

当然,也许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引进企业管理人员进入课堂授课。不管怎么样,这种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是让授课人员通过对自己实际工作经验的直接讲解,通过增加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的了解和把握。这种授课是理论和实践的一次衔接,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课堂教学是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方式。合作的目的是授课主体把与课程相关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被学生理解后接受。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尤其是新生代群体进入大学课堂,传统的教学亟须改革,除了教学内容要紧随当代理论前沿,改革的突破口还在于变革大学课堂教学方式。在大学课堂专业性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学生感性认识丰富的优势,以大学生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重建课堂生活之“地基”,通过反映社会生活时代特点来丰富大学课堂生活,紧紧围绕专业学习这一课堂的核心,把课堂抽象的理论讲解与工作场景的感性描述相结合,重建大学课堂专业生活新理念[9]。

参考文献:

[1]朱德全,李鹏.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J].教育研究,2015(10):90—97.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3]万美容,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2):56—57.

[4]宋溪.激发因好奇心引发质疑的学习动因[J].中国教育学刊,2016(s2).

[5]于文浩,张豫丽.翻转课堂的施动主体:教师的价值和正能量——访“翻转课堂先行者”乔纳森·伯格曼[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3):3—9.

[6]郑凯.建筑史课程实践化教学改革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7,33(4):209—211.

[7]南纪稳.当代大学生的课堂教学观[J].高校教育管理,2012,6(3):88—92.

[8]冷煜琳,沈玉如.教师教学风格与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海外英语,2016(1):40—42.

[9]王鉴,王明娣.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问题:生活世界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7—83.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