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0-05-11符晗
符晗
摘 要: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为适应新时代、新产业、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驱动专业改造升级的一项重大举措。从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出发,结合新工科建设内容,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多层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探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开放融合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环境,组建协同交叉式实践教学团队,建立创新激励措施等具体策略,以期促进设计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1-0007-03
引言
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加速推进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国都在寻求科技力量,助力产业升级转型及社会经济增长,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为促进产业转型及经济增长,我国也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重点在于适应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要求[1—2]。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人才是确保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同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国家新经济的发展,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加强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部于2017年提出新工科建设,重点着力于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推动专业改造升级和教育改革创新,为新經济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3]。
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为多学科交叉型专业[4],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加强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促进专业改造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5]。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培养高素质设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积极在实践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但实践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保障条件[4],但目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还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实践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及目标达成度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还未将实践课程培养目标合理细分到支撑目标之中,支撑力度也不足。同时,在整体实践课程体系中的设置也不够合理,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为有效地将实践课程根据能力培养规则进行归类划分,形成了分类、分层、分级实践课程体系。此外,在实践教学方法上也有待进一步改进。一方面,实践形式主要还是以强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目标,以教师演示、学生验证为主,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项目结合较少,导致学生难以掌握艺术设计类行业、产业发展动态及前沿技术,学生成就感较低,创新主观能动性也受到一定影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优化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的提出,势必对高校针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促使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也要求学校配置充足,以便保障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也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不断加大对实践教学场地、实验设备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各项实践功能逐步得到完善[5],但还是与实践教学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校内实践教学配置与行业、企业要求之间存在壁垒,具体体现在资源、创新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建设不足,滞后于行业前沿发展及企业技术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打破校企壁垒,整合优化校内、校外资源,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三)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在学历、职称等方面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工作经历也越发丰富,部分教师还有相关工程专业背景[6],但具有一线工作经验及实践能力的教师还是相对较少,存在数量上的不足,在教学团队结构上也缺乏相应的行业及企业指导教师。再加之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相对较重,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不足,致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教学设计及组织不够合理,也未考虑将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融入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缺乏有效指导。
(四)实践教学创新激励措施不够健全
创新激励措施能有效地调动教师实践创新指导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成就感,有利于把学生需求转化为学习目标,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已经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并进行实施,但还是存在创新激励措施不够健全的问题,对学生创新成果及教师指导成就认可程度还不够高,覆盖面还不够广,师生即使获得相应的创新激励,但力度还有待于加大,对教师创新指导热情及投入和学生创新动力都有一定影响,不利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进一步健全创新激励措施。
二、设计类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
(一)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多层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教育部发布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到新模式重要选题之中,凸显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完善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促进专业改造升级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当前对工程人才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现状,提出构建多层次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基础层、综合应用层、创新扩展层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层主要以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技能为目标,实践内容包括认知实践、基础技能实践两大部分,目的是筑牢学生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理解与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程度。综合应用层主要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践内容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术的运用能力及专业职业素养,以提高学生对专业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以实际生产工程项目为载体,依据实际生产工程项目划分实践教学模块,通过项目制驱动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创新扩展层建立在之前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主要以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协同育人单位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为载体,驱动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二)探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
新工科建设的目的是主动应对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是推动我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项具体战略性举措,其理念是以需求为导向、为牵引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上,也应以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及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实施基于工程需求的项目教学法进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6]。项目教学法采用依托企业工程实际项目的形式完成相关教学内容,主张学生以自主及主动先行的学习方式,打破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先行的教育理念,即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尝试探索,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通过采用该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探索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构建以开放融合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环境
在天津大学召开的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就如何整合内外资源,打造开放融合教育的新生态进行了重要讨论。随后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明确指出,应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促进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是重要保障条件之一。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立足于发挥多方资源优势,构建开放融合实践环境,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7]。以协同育人为基础,通过构建资源共享、创新实验室,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的方式来营造开放融合的实践教学环境。资源共享主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形成实践设备共享、技术与师资优势互补,打破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间的壁垒,能够有效地解决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问题。创新实验室主要承担开放性实验,为学生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科技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自主设置实验项目的实践创新条件,能够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积极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主要目的是以企业需求为根本,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在实践基地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能够接触与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接触行业前沿知识及技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可以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立产学研融合平台,能够使学校、企业双方凝聚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实现共赢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
(四)强化协同式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在新工科建设视域下,实践教学团队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教师团队也应具有相应的创新意识及创新实践经验,因此应加强实践教师团队建设。在实践教师团队建设上,应采取交叉协同式教师团队模式,即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交叉融合式的教师团队。组建由校内具有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教师、企业生产工程师、企业设计研发工程师构成的实践教学团队[8]。校内实践教师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企业生产工程师结合实际生产使学生提高综合运用实践能力,企业设计研发工程师和校内实践教师结合企业研发项目、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及科技竞赛等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形成培养目标明确的实践指导体系。同时,交叉协同式实践教师团队的构建,有助于增强师生实践生产能力,掌握企业前沿技术及发展方向,解决在科研及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也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促进科研成果及创新成果转化。
(五)健全相应的创新激励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与教师的创新能动性,形成良性的持续性,实践教学在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各项举措基础上,还应健全相关的配套激励措施。为鼓励及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建立學生创新成果激励制度及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激励制度。学生创新成果激励制度主要为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创新训练等项目取得的创新成果,建立学分转换制度及学生综合测评加分制度。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激励制度,主要为教师指导学生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可以置换成教师相应的科研分并纳入教师职称晋升指标。通过相应的激励措施,一是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锻炼,积极性、主动性及参与度等将得到大大的提高;二是教师积极性也能得到提升,也更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保障实践创新机制有效运行下去。
结束语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时代落实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本文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多层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形成循序渐进的创新能力培养层次;依托项目教学法促进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整合内外资源构建开放融合实践教学环境,提供创新条件保障;利用交叉协同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师团队建设,加强创新实践指导;建立创新激励措施提升师生创新实践的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希望本文能为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汪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基地建设管理思路研究[J].艺术研究,2019(2):140—141.
[2]王秀君.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5):21—22.
[3]王刚,雷鑫.“新工科”形态下的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体系研究[J].艺术教育,2018(11):162—163.
[4]胡智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跨界”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9(16):191+193.
[5]李正良,廖瑞金,董凌燕.新工科专业建设:内涵、路径与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20—24+51.
[6]胡军强.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艺术类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9(6):110—111.
[7]严子翔.以课程“项目化”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大众文艺,2019(4):228.
[8]刘芹,许传宏,劳琪.“新工科”背景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办法探析[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8(6):86—88.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