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框架下北京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诊断与优化
2020-05-11吕良燕
吕良燕
摘 要 2019年4月北京市启动了全市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依据国家标准,从培养目标、职业面向与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及进程安排、毕业条件、实施保障、制度文件、文本质量、特色创新等八个维度对1104个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支撑材料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北京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情况整体优良,专业设置布局与首都产业结构高度契合,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发展还不均衡。从整体上看,各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职业面向与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进程安排则更为接近诊断标准;特色创新、实施保障、文本质量等指标与诊断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北京市职业院校应强化标准意识,掌握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构成及具体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切实推进“三教”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地,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诊断改进;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2-0052-06
为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与《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京教职成[2018]4号)等文件要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19年4月份启动了全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诊断与改进工作。此项行动是自2016年、2017年北京市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诊断后,开展的又一次覆盖面广、内容深入、针对性强的诊断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
一、诊断设计与实施
(一)诊断内容与范围
本次诊断改进以人才培养方案诊断与改进工作为重点,全面查摆各职业院校在坚持立德树人、落实教学中心地位、校企协同育人、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工作情况,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专业设置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课程与资源建设、教材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产教融合衔接等方面内容。目的是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建立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诊改范围包括全市高等职业学校、中专学校、职业高中各专业(不含连续三年未招生专业)。
(二)诊断标准研制
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及教育部2017年底下发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诊断工作于4月份启动,教育部正式文件还没有下发),围绕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初步设立诊断指标要素及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不断进行修正,最终形成培养目標、职业面向与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及进程安排、毕业条件、实施保障、制度文件、文本质量、特色创新等8个维度、20个内涵的诊断标准。
(三)诊断实施
此次诊断时间为2019年4月~7月,采取自我诊断与专家诊断相结合的方式。各院校首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自我诊断;在此基础上,市教委组织专家组对学校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材料进行诊断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诊断情况分析
(一)诊断基本数据
1.院校及人才培养方案数量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诊断全市共有67所职业院校参加。其中高职院校26所(覆盖率100%),中专19所(共28所,覆盖率71.4%),职高22所(共45所,覆盖率48.9%)。共提交了1104份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见表1。
2.学制类型分析
从各院校提交的人才培养方案材料来看,三年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有634个,占比57.43%;“3+2”学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有228个,占比20.65%;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有82个,占比7.43%;四年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有74个,占比6.7%;贯通培养学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有73个,占比6.61%,详见表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人才培养共计8种学制,人才培养呈现多元化,而且“3+2”、五年一贯制、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占比达34.69%,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呈现高移化趋势,这与北京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城市功能定位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契合。
3.人才培养方案所属专业大类
以教育部中高职专业目录分类为依据,本次参加诊断的人才培养方案所属专业大类的数量,高职院校排名前六的分别是财经商贸类、电子信息类、装备制造类、交通运输类、文化艺术类、教育与体育大类,数量占比达到66.38%;中职学校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电子信息类、文化艺术类、财经商贸类、交通运输类、旅游服务与管理类、教育类,数量占比达到74.32%,详见图1、图2。从专业大类分布来看,与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四个中心”城市定位高度契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市教育部门近些年来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方面的成效。
(二)诊断分析
经过专家诊断评分,67所院校1104份人才培养方案平均分为85.2分,整体优良。26所高职平均分为85.92分,20所中专平均分为84.45分,22所职高平均分为83.62分。高职的整体水平高于中职,高职中公办院校平均分高于民办院校。见图3。
通过对8个诊断指标平均成绩的指标达成度进行计算,可以看出,指标达成度由高到低的指标点分别为培养目标、职业面向与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进程安排、毕业条件、制度文件、实施保障、文本质量、特色创新。从整体上看,各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职业面向与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进程安排则更为接近诊断标准;特色创新、实施保障、文本质量等指标与诊断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三)诊断指标分析
1.培养目标
该指标的平均分为8.85分,指标达成度为88.50%,是8个指标中平均分最高的一项。经诊断,绝大多数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指标内涵要求,专业定位准确,目标阐述详实具体,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并体现专业特色;落实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有关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
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不准确,空泛不够聚焦,与培养规格混在一起描述;(2)部分专业调研报告数据较陈旧,不能体现新时代北京人才需求现状,对专业定位支撑不足, 需要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和高精尖经济结构进一步升级专业内涵;(3)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体现不够。
2. 职业面向与培养规格
该指标的平均分为8.80分,指标达成度为88%,在8个指标平均得分中排在第二。该指标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的问题”。从各院校提交的人才培养方案文本来看,大部分专业符合二级指标内涵要求,面向的职业类别、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能力证书分类清晰,描述准确度高;“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结构”分析明确,符合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及企业实际需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专业没有对专业职业面向与培养规格进行说明,对专业培养规格的描述有待完善;(2)职业面向的岗位分析不准确,有的岗位过宽超出本专业范围,有的岗位过高超出学生的岗位能力;(3)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不明确、分类不清晰,有的专业列出的证书种类过于繁杂;(4)对学生素养、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界定不清晰、描述不全面、不准确。
3.课程体系及进程安排
该指标的平均成绩为35.05分,指标达成度为87.6%,平均分排在第三,该项指标权重为40%,是比重最高的一个指标,从诊断分数来看,反映出各学校各专业对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该项指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和关键部分,主要回答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包含了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及说明、教学活动安排、教学进程安排等内容。
经过诊断,大部分专业通过专业调研,结合岗位实际要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逻辑较为清晰,基本符合二级指标内涵要求;能依据教学规律制定教学进程表,编排科学,学期周数分配适当,质量较高;有的专业还增设了职业素养课程,有学校自己的特点;部分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了模块化设置,采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存在的主要问题:(1)少数专业存在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不清晰,结构框架、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契合度不够高,未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少数专业课程构建还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专业课开设过宽,超出本专业范围;(3)部分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课时比例、选修课程课时比例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时要求;(4)“3+2”专业普遍存在缺少衔接性课程,部分贯通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少一体化设计;(5)劳动教育、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类课程不凸显,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还不够突出。
我们对其中中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比例、总学分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了抽样统计,发现高职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在抽样统计的8个专业大类中,公共基础课未达到25%或没有统计数量的占比达53.19%,选修课低于10%或未体现数量的比例占比达67.55%,总学时低于2500学时的占比达38.83%。中职学校相对好一些,但选修课低于10%或未体现的占比达69.64%,详见表3、表4。因此,规范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从落实国家标准规定的各类课程学时、比例开始,对于公共基础课要开足开齐,要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
4.毕业条件
该指标的平均成绩为4.24分,指标达成度为84.8%,平均分排在第四。大部分专业整体符合二级指标内涵要求,对毕业需要的总学时(学分)、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能力证书等级要求明确,部分职业院校对综合素质考核有明确要求,能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但对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要求还不均衡。
存在的主要问题:(1)个别专业没有提出明确的毕业条件;(2)在毕业条件中普遍缺少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要求;(3)个别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有的对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太笼统、不具体。
5.实施保障
该指标的平均成绩为12.36分,指标达成度为82.4%,平均分排在第六。此项指标权重为15%,在权重分数方面排在第二位的指标,从诊断结果来看,大部分专业在“双师型”教师比例、生师比、实训(实验)室面积、设施等方面达到了建设标准;信息化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教材选用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等方面符合二级指标内涵要求;特别是“3+2”中高职衔接专业集中了中高职对接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部分专业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发校本教材及相关资源;在教学上也基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体现“做中学、学中做”。
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实施保障内容;(2)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保障内容不完整,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缺少相关支撑材料,不能满足国家标准相关要求;(3)部分学校教学资源建設亟待提高,教材建设有待规范,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无推荐教材列表,未建立教材选用委员会及相关制度文件;(4)部分专业缺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程度的描述,未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及相关制度文件;(5)校企合作体现不够充分;(6)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改革、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还不足。
6.制度文件
该指标的平均成绩为8.41分,指标达成度为81.4%,平均分排在第五。大部分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种类齐全,内容可操作可落实,体现为教学工作服务,整体质量高;课程标准内容详实,基本体现专业建设水平;在“3+2”中高职衔接专业中职向高职转段的要求及相关制度详实可操作,但各校制定制度水平差异也比较大。
存在的主要问题:(1)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深度和质量差异性较大。部分专业调研不够深入,报告格式不规范,缺少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和整理,与专业吻合度不高;(2)存在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前后矛盾的问题,有的课标质量有待提高,课程性质、考核标准等描述不准确;(3)部分专业缺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说明;(4)部分学校校级层面的保障制度有待增加。
7.文本质量
该指标的平均分为4.08分,指标达成度为81.6%,平均分排在第七。此项指标达成度相比其他指标不高,体现了整体文本质量有待提高。
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文本格式不规范,没有按照教育部《指导意见》来撰写,普遍存在文本错别字、缺项漏项、学时学分及构成比例计算错误、课程名称不一致等问题;(2)部分专业课程标准撰写缺乏规范性,缺少关于教学方法策略、考核评价的描述,部分有论述但与具体课程关联度不高;(3)部分专业各项文本没有统一排版,形成学校统一规范的体例;(4)不同职业院校之间差异较大,有的职业院校文本质量较弱,个别职业院校还存在直接使用其他职业院校材料的情况。
8.特色与创新
该指标的平均分为3.23分,指标达成度为64.6%,平均分排在最后一位,是所有指标中达成度最低的指标,反映出部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并不鲜明,多数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有思考,但特色不突出,缺少創新实践。大部分人才培养方案的表述基本是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格式或以前期示范校、骨干专业的方案为样本,结合学校实际修订而成,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特色、体现新时代“互联网+”的要求等方面有创新明显的方案比较少;相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质性严重,课程体系僵化;没有充分发挥学分制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落实力度不足;少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体系浓重,从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构建乃至保障措施的支撑都不能很好地反映专业教学的创新与特色。
三、基本结论与优化策略
(一)基本结论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整体优良
此次北京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诊断,共67所院校参加,覆盖了全市主要职业院校,未参加诊断的中职学校主要是已不招生,转型面向社区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诊断结论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情况整体优良,全市院校平均分为85.2分。26所高职整体情况比较好,平均分为85.92分,85分以上的人才培养方案数量为500个,占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总数的71.5%。
2.专业设置布局与首都产业结构高度契合
从1104个人才培养方案对应的专业及专业所属大类来统计,一产类专业共28个,二产类专业共154个,三产类专业共922个,比例为2.5413.9583.51,北京市2019年上半年三产结构比例为0.3216.982.8(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布局高度契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重点,形成以三产类专业为主体的办学格局,见图4。
图4 专业大类与产业结构比例
3.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发展不均衡
本次诊改共评选69份优秀人才培养方案案例,涉及31所院校(高职17所,中职14所),其中11所特色高水平院校共有37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占比达53.6%,显示出特高校在北京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了北京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部分学校在专业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研制、教材建设和产教融合等教学建设与改革方面的创新性文件或缺失或体现力度不够,部分民办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科学,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比较低,全市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
(二)优化策略
1.贯彻国家标准,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各院校要深入学习教育部颁布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内涵要求,强化标准意识,掌握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构成及具体内容;加强顶层设计,依照国家标准,出台学校各类教学文件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统一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文件编写的格式和内容要求,明确各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首都经济发展需求和本校办学实际,制定体现不同专业类别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专业调研,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所有教学理念的承载者和体现者。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核心和关键。重构课程体系不是某几门课程的删减或补充,更不是课程学时数的简单调整,而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各院校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专业调研,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基础,科学确定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要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相对接;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过程为依据,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重构课程模块;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工学结合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3.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三教”改革
“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指导意见》提出: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突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构建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两个体系,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两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育人合力;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价体系,并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材建设长效机制。此外,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结构,切实推进“三教”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落地。
4.落实主体责任,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管理作为职业院校管理运行的基本活动和中心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激发院校办学活力、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时期,各院校应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厘清制度建设内涵和意义,加强党的领导, 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在学校原有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为核心,进行新一轮制度体系梳理,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指导机构,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研究,实现教学管理广度、高度、深度三个维度协调发展,形成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新格局。
參 考 文 献
[1]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81-83.
[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9]13号,2019-06-05.
On Diagnosis and Optimiz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i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Framework of National Standards
Lv Liangyan
Abstract In April 2019, Beijing launched the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s, 1104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related supporting materials are analyzed from eight dimensions, including training objectives, career orientation and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ocess arrangement, graduation conditions, implementation guarantee, system documents, text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 innov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eijing is excellent, and the layout of major setting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capital is highly consistent,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is not balanced. On the whol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career orientation,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system process arrangement of each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re closer to the diagnostic standards;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between characteristic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guarantee, text quality and diagnostic standards. Nex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standards, master the composition and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national teaching standard system, re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three education”reform in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Beijing City
Author Lv Liangyan, senior lecturer of 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