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同应对疫情 加快贸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
2020-05-11张帅
张帅
连日来,新冠疫情在多国多地暴发,从欧洲到美洲,从中东到亚太,多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升级应对措施,加强边境管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势头正在加剧,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近日,带着我国经济有什么样的优势?如何应对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为更好推动复工和复产,企业和投资者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世界进入新冠肺炎大流行阶段,使经济全球化面临诸多挑战,疫情下的中美经贸关系等相关话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
记者:我国经济有什么样的优势?您认为如何应对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滕泰:我国在疫情防控上有先的体制优势,这使得我国经济虽然短期受冲击比较严重,但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才能够对长期经济发展有好处。一季度的肺炎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主要是供给冲击,对服务业则是需求萎缩和供给冲击的双重打击,因此一季度经济总体情况主要看3月份复工复产情况,尤其是疫情冲击下的替代性增长和创新性增长情况,二季度以后的经济增长评估影响应适当考虑延后消费、补偿性增长和政府刺激政策的作用,而疫情对全年经济总量的影响则主要是取决于需求萎缩的程度。
应对疫情影响,除了在疫情受控之后加大复产复工力度,尽快恢复社会秩序之外,我国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还有很大空间。稳增长的“三宽政策”建议:货币降息、国企放血、改革放松。就货币政策空间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降息空间很大。然而,与欧美各国普遍降息或量化宽松不同,中国货币决策部门这几年一直纠结于货币流向,而不愿意采取普遍降息或全面量化宽松政策,即使在严重外部冲击下,也倾向于用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去引导资金定向支持中小微企业而非全面宽松。多年的实践证明,企图短期从金融体制上改变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相对于国企、大企业的融资劣势是不现实的;把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货币流动性对立起来也是不正确的。既然多年“滴灌”理想不达预期,怎么面对现实?根据“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水少小河干”的货币流向规律,只有相信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普遍降息、全面宽松才能真正解决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的融资难问题,并有利于降低实际利率,刺激民间投资和消费。
面对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积极财政政策仍大有可为,但必须用创新办法打开收支空间。除了发行特别国债、适当调高财政赤字率到3%这样的市场共识之外,若要求国有企业按2019年利润的50%现金分红,可增加非税收入1.3万亿元。
当然,最长效的稳增长政策,还是抓住时机加快市场化改革,放松供给约束,释放新红利。中国还有很多行业和生产要素受到行业管控、价格管制等“供给约束”的影响,这些计划经济遗留的“沙砾”,长期广受社会诟病,其中除了少数特殊物资和公共服务外,大部分供给约束都应该放开。疫情过后,加快深化市场化改革,全面减少行政计划手段对市场的干预,进一步放松对生产要素、各行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约束,才能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记者:为更好推动复工和复产,您建议企业和投资者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滕泰:为更好推动复产复工,我觉得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要一刀切,不要防控扩大化。连续两个礼拜都是零增长的一些地区、县,按照国务院基本科学防控,分级分区防控的原则,应该尽快取消社区控制,取消国内的异地人员一刀切隔离14天的这种做法。比如,在3月18日,陕西省已经通知,三月底中小学开课。鼓励没有疫情的地区的学校开课、餐馆等正常营业。
复产复工的真正难点是有两点,一个是中小企业,另一个是服务业。中小民营企业复工率很低,服务业复工率更低。服务业在中国的经济里占比重是最高的53%,其实制造业只有27%。这种情况下,推动服务业的复产复工应该是下一阶段的重中之重。服务业的复产复工关键不是供应链的问题,而是人员到位和人员正常流动及社会秩序恢复的问题,所以核心的问题是避免一刀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疫情既然已经清零,就不要让居民再继续生活在恐惧当中,该取消的社区防控措施一律取消,如不该有的异地隔离、到社区隔离14天,不是从疫区来的或者都从安全地方到安全地方都要隔离14天的措施,应该尽快取消。
建议企业加快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组织管理模式创新,以应对更严峻的挑战。给投资者的建议是,中国资本市场不会持续追随欧美股市下跌,但要走出独立行情还需要更多有利条件。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而言,疫情期间虽然所受冲击不同,但是总体来看,凡是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商业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比较先进的企业,不仅受冲击小,而且复产复工速度快。相反,那些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低、商业模式陈旧、组织管理模式落后的企业,不仅遭受冲击更严重,而且复产复工速度慢。疫情过后,中国经济转型的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存活下来的企业都应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更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形势。
对中国投资者而言,首先要对海外市场暴跌与中国资本市場的关系有客观清醒的认识,美股暴跌到多次熔断是长期风险累加的结果,中国资本市场不会持续追随美股下跌。
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原油价格的暴跌都只能视为美股下跌的催化剂。美股自2008年后长达十多年的上涨,首先是新经济引领美国经济基本面向好的原因,其次是美联储不断降息、释放的流动性带来的估值提升,第三也有市场不断自我强化形成的泡沫部分。虽然美股在连续暴跌后,短线风险释放告一段落,但从中长期看,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估值调整。
在全球股市连续暴跌的背景下,中国A股市场并不是什么国际资金避风港,因为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但是与处在历史估值高位的美股不同,A股市场的估值处于历史相对较低水平,即使全球股市泡沫破裂演化为熊市,A股向下的空间也不大,不会持续追随美股下跌。
而中国股市能否走出独立行情,还取决于前述货币政策是否足够宽松、财政政策是否足够积极、改革政策是否向着市场化的方向等诸多条件。若能走出独立行情,也应该是价值投资为主线,以新经济为结构特征,尤其需要关注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新零售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等新供给、新需求方向。
中国经济遭受的短期冲击虽然很大,但按照“新供给增长模型”,疫情冲击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制度条件(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长期要素供给和技术驱动力并没有影响,2021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还能回到6%以上,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前景要坚定信心。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海外各国持续扩散,会对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滕泰:海外疫情有可能持续到二季度,中国经济秩序恢复延后。2月中旬以来,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从高峰回落,2月26日海外每日新增确诊病例超过中国。3月以来中国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控制,而海外很多国家却进入快速扩散期。目前,虽然日本和韩国有出现拐点的迹象,但意大利、伊朗、西班牙、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疫情,仍处于快速扩散期。乐观预测,上述国家肺炎疫情能够在五、六月份受控,疫情对各国经济活动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可能持续到二季度末。
受海外疫情扩散和输入风险的影响,目前各地疫情防控力度仍然保持在2月下旬的状态,社区控制、异地人员隔离14天等措施仍然是中国各地通行做法。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截止到3月7日,从各地监测的情况看,返岗复工的农民工为7800万,仅占春节返乡的60%。面对出差旅行一次就隔离14天的情况,各行业人员都在尽量避免出行。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3月13日公布的数据,中国除湖北以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96%,但中小企业开工率仅有60%,且各类企业产能复产率远低于正常水平。
服务业方面,据美团研究院生活服务业商户复工指数,截至3月12日,全国生活服务业商家复工率仅为59%,餐饮行业复工率为64%,且客流量和营业收入还远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
从国际航空、航运等情况看,各国之间限制人员出入境、停开航班、入境隔离等措施对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和各项国际经济活动的冲击刚刚开始,时间上有可能持续到5月份甚至二季度末。
记者:世界已经进入新冠肺炎大流行阶段,使经济全球化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请您谈谈疫情下的中美经贸关系?
滕泰:疫情引发了美国股市的暴跌,欧洲至全球股市的暴跌,势必引起下一步的信用收縮。从而打击实体的投资和消费,因此,全球经济已经笼罩在衰退的阴霾里。这种情况下,中美贸易的走向,取决于双方的态度。双方应该共同分享抗疫的经验,中国应该支持美国,美国应该支持中国,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互相取消航班限制对方入境,愈演愈烈,就会造成二季度的全球贸易的更大幅度的下降。疫情对贸易的冲击已经很大了,不应该互相攻击或者再设置人为的障碍。无论是中美还是其他各国,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来应对疫情,加快贸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