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盆腔非典型性孤立性纤维瘤1例

2020-05-11王姣丁玉爽周海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核分裂渐进性典型性

王姣,丁玉爽,周海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浙江杭州 310052;

1 病例简介

男,11岁,主诉:无明显诱因脐周痛为主腹痛1 d。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未升高。CT检查:盆腔见巨大占位,边界尚清,大小约106 mm×87 mm×115 mm,以实性密度为主,肿块内可见散在低密度灶;增强扫描肿块与右侧提肛肌关系密切,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多发低密度区未见强化(图1A~F);肿块由双侧髂内动脉供血,以右侧为主,盆底静脉纡曲扩张;实性部分平扫CT值43 Hu,增强扫描动脉期121 Hu、静脉期160 Hu、延迟期126 Hu。初步诊断:盆腔横纹肌肉瘤。行盆腔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盆腔腹膜后一肿块,大小约120 mm×120 mm×100 mm,主体位于膀胱后方、直肠右侧、骶骨前方,肿块与膀胱粘连紧密。病理镜下见肿瘤细胞丰富,沿血管周围生长,富于胶原,核分裂象少见,局灶小灶坏死,伴少量异物巨细胞。免疫组化:分化簇34(+),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波形蛋白部分(+),上皮膜抗原少量(+),分化簇31(-),S-100(-),结蛋白(-),肌动蛋白(平滑肌)(-),Ki-67 约10%~20%(+)。病理诊断:盆腔非典型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

图1 男,11岁,盆腔非典型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CT平扫示盆腔内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匀(星号,A);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肿块由右侧髂内动脉供血(箭,B);呈“地图样”不均匀强化,其内及周围可见纡曲血管影(箭,C);静脉期与延迟期可见盆底静脉纡曲扩张(箭,D);肿块渐进性、持续性强化,强化趋于均匀(箭,E);呈“快进慢出”强化模式(箭,F);病理镜下见成片透亮的梭形细胞,血管丰富(HE,×100,G)

2 讨论

SFT 具有以下1项或多项组织学特点[1]:①肿瘤细胞丰富、密集;②核分裂象多见,每10个高倍镜视野下核分裂象超过4个;③细胞核呈多型性;④内有坏死。本例具有①、④组织学特征,符合非典型性SFT的诊断。目前认为SFT 来源于CD34(+)的树突状细胞[2],全身多部位均可发病,最常发生于脏层胸膜[3],盆腔SFT 少见。盆腔SFT 早期一般无临床症状,不易发现,常因肿瘤较大出现腹部不适、脏器受累而发现。SFT 多见于成年人,儿童罕见。

SFT 的影像学表现与组织学特征密切相关[4-5],由于肿瘤坏死液化、黏液变常见,平扫多表现为不均匀密度,增强扫描呈“地图样”不均匀强化,而强化程度与肿瘤内部的细胞密集程度及血管分布多少相关,肿瘤渐进性强化的特性提示肿瘤富含纤维组织及胶原基质[6]。本例SF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地图样”强化,动、静脉期CT值>100 Hu,与文献报道的CT表现一致。儿童盆腔SFT 需与盆腔横纹肌肉瘤、内胚窦瘤、神经母细胞瘤相鉴别:3种肿瘤均可出现坏死囊变、坏死、液化,增强扫描后出现渐进性不均匀强化;但SFT 边界显示清楚,边缘规则,无邻近组织结构侵犯,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更强,肿瘤内部及周围可见紊乱纡曲的血管影。上述征象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核分裂渐进性典型性
胃肠间质瘤24例临床病理分析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4 例临床病理分析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
CT检查评估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实验研究
地基处理典型性施工效果分析
职教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渐进性分析
英语深层阅读的渐进性教学策略
来源国信息和产品类别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技巧
微分中值定理中间点的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