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CT分析年龄、腹部脂肪与骨密度的关系
2020-05-11潘亚玲陈彤彤王晗琦常蕊程晓光陆勇
潘亚玲,陈彤彤,王晗琦,常蕊,程晓光,陆勇*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25;2.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35;
肥胖和骨质疏松是增加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常见慢性病[1]。临床通常分别依据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诊断肥胖和骨质疏松。然而,BMI 不能准确反映人体脂肪的局部积累情况。与西方人群不同,中国人群一般以腹部脂肪过度积累导致的中心性肥胖居多,而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2]。目前腹部脂肪与BMD 的关系尚不明确,且增龄性改变使得两者的关系更加复杂。定量CT(QCT)能够精确评估脂肪局部积累及骨丢失情况,是临床测量腹部脂肪和BMD 的重要方法[3]。本研究拟利用QCT探讨腹部脂肪和BMD 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明确腹部脂肪与BMD 的关系,为防治肥胖和骨质疏松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分析2018年4月—2019年1月于我院行低剂量胸部CT 联合QCT检查并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的健康体检者:年龄≥30岁,QCT 同时测量腹部脂肪和腰椎BMD。排除标准:腰椎存在骨折、囊性、
硬化性病变;金属伪影干扰测量;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恶性肿瘤等消耗性疾病及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共纳入2442例,其中男1522例,女920例;年龄30~90岁,平均(50.9±13.0)岁。测受检者量身高及体重,计算BMI。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获受试者免知情同意。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低剂量胸部CT 扫描 采用飞利浦iCT256 128排CT 机。受检者仰卧,双手抱头,于吸气末屏气扫描,自肺尖扫描至L2 椎体下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 mAs,采用自动毫安秒技术,视野500 mm,螺距0.775,旋转时间0.625 s,矩阵512×512,扫描层厚×层距5 mm×5 mm。采用混合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层厚×层距1 mm×1 mm。定期用质控体模(美国Mindways 公司)对QCT 测量软件进行校准。
1.2.2 QCT 测量 重建薄层CT图像传输至QCT 工作站,运用QCT Pro 6.1 软件(美国Mindways 公司)中“tissue composition”模块测量L2 中心层面腹部脂肪。软件对脂肪成分自动着色,以腹壁肌肉外缘界定腹内脂肪与皮下脂肪(图1)。软件自动输出腹部总脂肪(total adipose tissue,TAT)和腹内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两者相减得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按照中国定量CT 骨质疏松症诊断指南(2018)[4],采用“骨密度”模块测量L1~L2 椎体BMD,测量感兴趣区(ROI)位于椎体中心,避开骨皮质和椎静脉沟(图2)。按30~39、40~49、50~59、60~69、70~90岁5个年龄段分别计算男性和女性平均TAT、VAT、SAT、BMD 及各年龄段较上一年龄段TAT、VAT、SAT、BMD 的增多(+)/减低(-)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各年龄段间TAT、VAT、SAT 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检验,BMD 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 相关。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年龄、BMI、TAT、VAT、SAT与BMD 的相关性。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QCT 测量L2 中心层面腹部脂肪。QCT对不同组织成分着色,蓝色为腹部总脂肪,绿色光圈紧贴腹壁肌肉外缘,绿色光圈内蓝色为腹内脂肪,绿色光圈外蓝色为皮下脂肪
图2 QCT 测量L1(A)和L2(B)骨密度。红色椭圆为ROI横断位,黄色方框为ROI 矢状位,ROI位于椎体中心
2 结果
2.1 腹部脂肪及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 在男性中,50岁以上各年龄段TAT、VAT 高于30~39岁(TAT:Z=-186.766~-125.329,VAT:Z=-338.628~ -275.882,P 均<0.01),SAT低于30~39岁(Z=103.590~162.446,P 均<0.05),而50岁以上各年龄段间TAT、VAT、SAT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40~49岁与50~59岁年龄段分别较上一年龄段VAT 明显增多(Z=-178.975、-144.018,P 均<0.001)。在女性中,50岁以上各年龄段TAT、VAT、SAT 高于30~39岁(TAT:Z=-341.460~-288.628,VAT:Z=-409.674 ~-311.454,SAT:Z=-220.013~ -190.701,P 均<0.001),而50岁以上各年龄段间TAT、VAT、SAT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40~49岁与50~59岁年龄段分别较上一年龄段TAT、VAT、SAT 明显增多(TAT:Z=-118.006、-170.622;VAT:Z=-134.107、-177.347;SAT:Z=-89.663、-130.351,P 均<0.01),女性VAT 增加幅度大于男性。男性和女性BMD 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各年龄段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F=218.659,女性F=360.051,P 均<0.001),50岁后BMD 减低幅度明显增大,且女性比男性更明显(表1)。
表1 不同性别人群腹部脂肪及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s)
表1 不同性别人群腹部脂肪及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s)
注:与30~39年龄段比较,*P<0.05;与上一年龄段比较,#P<0.05。TAT 为腹部总脂肪,VAT 为腹内脂肪,SAT 为皮下脂肪,BMD 为骨密度
年龄段 人数 TAT(g) VAT(g) SAT(g) BMD(mg/cm3) 较上一年龄组增多/减低率(%) TAT VAT SAT BMD 男性 30~39岁 379 23.77±9.85 14.88±6.02 8.89±4.93 169.01±28.94 - - - - 40~49岁 334 25.72±8.89# 17.59±6.26# 8.13±3.67 153.44±28.47# +8.20 +18.21 -8.55 -9.21 50~59岁 360 27.26±8.05* 19.79±6.58*# 7.47±2.79* 130.53±29.05*# +5.99 +12.51 -8.12 -14.93 60~69岁 312 26.47±9.23* 19.27±7.09* 7.20±3.27* 115.28±32.13*# -2.90 -2.63 -3.61 -11.68 70~90岁 137 27.47±10.71* 20.35±8.37* 7.13±3.24* 102.71±34.72*# +3.78 +5.60 -0.97 -10.90 女性 30~39岁 226 15.49±8.41 6.89±4.08 8.61±4.78 190.47±31.98 - - - - 40~49岁 243 19.19±8.62# 9.22±4.72# 9.97±4.39# 175.74±30.75# +23.89 +33.82 +15.80 -7.73 50~59岁 184 24.16±7.70*# 12.54±4.83*# 11.62±3.79*# 138.56±31.82*# +25.90 +36.01 +16.55 -21.16 60~69岁 190 25.05±9.74* 13.43±5.80* 11.62±5.02* 101.19±29.94*# +3.68 +7.10 0 -26.97 70~90岁 77 27.13±9.83* 15.51±6.29* 11.62±4.62* 80.58±28.39*# +8.30 +15.49 0 -20.37
2.2 腹部脂肪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男性和女性TAT、VAT 与BMD 均呈负相关(P 均<0.001),男性SAT与BMD呈正相关(P=0.010),而女性SAT 与BMD 呈负相关(P<0.001),其中VAT与BMD 的相关性最强(男性rs=-0.175,P<0.001;女性rs=-0.427,P<0.001),见表2。
表2 腹部脂肪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2.3 腹部脂肪与骨密度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BMD 为因变量,年龄、BMI、TAT、VAT、SAT 为自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男性BMD 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而BMI、TAT、VAT、SAT不是男性BMD 的独立影响因素(P 均>0.05)。校正年龄、BMI 因素后,VAT是女性BMD 的独立影响 因素(β=-0.089,P=0.007),回归方程为BMD= -0.757年龄+0.100 BMI-0.089 VAT+266.280,而TAT、SAT 不是女性BMD 的独立影响因素(P 均>0.05,表3)。
3 讨论
与双能 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相比,QCT 可选择性地测量椎体骨松质BMD 且不受腹主动脉钙化、脊柱退变、体型、脊柱侧弯的影响,能够更早期、更精确地反映BMD 的变化[5]。此外,QCT是目前公认的定量测量腹部脂肪的“金标准”[6]。本研究采用QCT测量TAT、VAT、SAT 及BMD,探讨其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及腹部脂肪与BMD 的关系。自出生起BMD 随骨骼生长持续增高,约在20~40岁达峰值,峰值期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50岁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女性BMD 急剧减低,减低幅度较男性大[5,7],与本研究BMD 随年龄变化规律相符。本研究中,男性和女性均在40~59岁出现VAT 明显增多,但女性VAT 增多幅度较男性大,可能与女性卵巢功能减退有关[8]。与同性别30~39岁人群相比,50岁以上各年龄段男性TAT、VAT 明显增高(P<0.01),SAT 明显减低(P<0.05),而女性TAT、VAT、SAT 均明显增高(P<0.001)。50岁以上男性及女性各年龄段间TAT、VAT、SAT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步入老年期后,增龄可能不会继续对TAT、VAT、SAT 产生影响,但仍会引起BMD 持续减低。
表3 腹部脂肪与骨密度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脂肪组织可能通过增加骨机械负荷和改变骨代谢影响BMD[9]。目前腹部脂肪与BMD 的关系存在较大争议。以往国内相关研究多为小样本研究,且探讨腹部脂肪对BMD 的影响时均未考虑年龄因素[9-10]。苏丽叶·苏里堂江等[9]采用CT 后处理站(ADW4.6)和DXA 分别测量75例绝经后女性脐平面腹部脂肪和腰椎BMD,发现TAT、VAT、SAT 与BMD 均呈正相关(P<0.05)。与上述结果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 TAT、VAT、SAT 均与 BMD 呈负相关(P<0.001),这可能是测量方法及纳入人群不同所致。Zhang 等[10]采用QCT 测量122例男性和272例女性L3 中心层面体质成分和腰椎BMD,发现男性TAT、SAT、BMD 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P<0.05),女性在30~49岁以前TAT、VAT、BMD 增高,之后逐渐减低;以BMD 为因变量,TAT、VAT、SAT、椎旁肌肉、肌间脂肪、肌间脂肪椎旁肌肉比、骨骼椎旁肌肉比为自变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SAT分别进入男性(β=0.157,P=0.035)和女性(β=0.484,P<0.001)的BMD 回归方程,而TAT、VAT 未进入回归方程,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纳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及腹部脂肪测量层面不同有关。L1/L2~L3/L4 区域脂肪含量能够较好地反映全腹脂肪含量,其中L2/L3是评估全腹脂肪含量的最佳层面[11]。因受扫描范围、辐射剂量及观测椎体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以L2 中心层面作为腹部脂肪的测量层面。
腹部脂肪对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BMD 的影响可能会随其脂肪分布增龄性改变发生变化。张晓东等[12]采用QCT 测量79例女性L3 中心层面腹部脂肪和腰椎BMD,发现VAT 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间VAT 逐渐增高(P<0.001),而SA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校正年龄因素后,3组间VAT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易波等[13]采用DXA对243例男性和150例女性进行研究,发现老年男性TAT 与BMD 呈正相关(P=0.043),中年女性TAT 与BMD 呈正相关(P=0.048),而老年女性TAT 与BMD 呈负相关(P=0.043)。VAT对BMD 和椎骨骨折的影响可能存在性别差异。Hind 等[14]对152例62岁男性和190例62岁女性进行研究,发现有椎骨骨折的女性VAT 高于无椎骨骨折者(P<0.001),而有椎骨骨折的男性与无椎骨骨折者比较,VA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5),VAT是女性(OR=2.50,P=0.002)并非男性椎骨骨折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VAT 与男性和女性BMD 均呈负相关(P<0.001),但VAT是女性并非男性BMD 的独立负性影响因素,TAT 和SAT 均不是BMD 的独立影响因素。Zhang 等[15]的一项大样本横断面研究对7230例(46.4%女性)胸、腹部CT 受检者T7~L5 水平的VAT、SAT 及BMD 进行测量,发现校正年龄、性别、BMI 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VAT 与BMD 呈负相关(r=-0.216,P<0.001),与本研究结果相符。Wang 等[16]采用QCT 测量320例女性L4 中心层面腹部脂肪和腰椎BMD,发现年龄<55岁时,TAT、VAT、SAT 与BMD 呈负相关(P<0.05);校正年龄、BMI 因素后,VAT是女性BMD 的独立负性影响因素(P=0.01),而TAT、SAT 不是BMD 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包括:①纳入人群不同,如人种、居住地、饮食、年龄段等;②测量方法不同:CT、QCT、DXA;③统计方法、校正因素不同:采用双变量相关还是多元回归分析,是否进行分层分析,对年龄、BMI 等因素是否进行校正;④腹部脂肪测量层面不同。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对运动、饮食、绝经等混杂因素的良好控制;>80岁以上高龄人群较少;为单中心研究,地域性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需进一步行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
总之,腹部脂肪和BMD 均随年龄发生变化。男性和女性在40~59岁出现VAT 明显增多,应在此期间加强对内脏型肥胖的预防。BMD 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50岁后减低幅度明显增大,且女性减低幅度大于男性。腹部脂肪与BMD 关系复杂,VAT 可能是女性BMD 的独立负性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