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05-10张燕欣
张燕欣
[摘 要] 为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强国战略,迫切需要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和强化他们的文化自信,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还可以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大学中营造一种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是跟随时代脚步前进的必然趋势。从文化自信的概述入手,分析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围绕文化自信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关 键 词] 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0-0182-02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何为“文化自信”,就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魂,如果没有这个魂,国家是不能够强大的。只有将优质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我们国家才能够走得更远、更好。文化自信具备持续性、现实基础性及开放包容性三个特征。大学是为社會输出人才的宝地,必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来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断为社会、国家输出有信念、理想、道德、自信的社会主义新青年,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者。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述
(一)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状态。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要让学生在思想、意识等方面与国家倡导的思想理念相一致。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二)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一方面,文化自信能够帮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实现其课程教学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中国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更加深刻理解其背后蕴含的道理,建立文化自信,从而产生对文化的信赖和认同感,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信念和修养。培养文化自信的效果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另一方面,生活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不明白中国的历史、文化,在大学期间,引导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及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学习和重温,能够让他们对先进文化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从而做出正确选择,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信赖感。
首先,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文化采取批判与吸收的态度,不仅要对优秀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在传承过程中,善于创新,延长文化生命力。对西方文化,不可全盘接受,要学会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大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化使命感。最后,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文化需要以一种通俗易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进行教育培养,而不是用晦涩难懂的方式进行理论灌输。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文化基础情况等为出发点,要密切了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感,科学化解大学生文化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情绪,指导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能够向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目前,大部分高校中教育的重心放在了专业教育上,而忽视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心理素质低、抗压能力弱等现象。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进入,导致很多学生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而学校对文化自信的重视程度和引导力不足,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扭曲。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试占比小,学生不以为然,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将现代化内容与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教学内容流于表面,教师文化基础薄弱,学生听不进去。最后,教师以课本为主进行理论教学,学习方式单一、枯燥,学校没有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学生学习这门课程认为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促进成长的课堂。所以,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大学生的革命文化自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将中国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的政治感,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中国革命小故事、观看经典革命影片、引领学习参观革命遗址等方式,强化学生的革命文化自信。正所谓“博古通今”,首先,教师要将中国历史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对祖国的发展历程有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教师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引导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坚定理想信念永不动摇。其次,教师要用革命故事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借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革命故事的大背景、前因后果,鼓励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再次,教师不能一味以书本知识为主,还要将学生引出校门,参观革命遗址。革命遗址中有更加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让学生整体心理受到洗礼,让他们参观完通过演讲、写心得体会等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参观感受。最后,在讲课过程中,要秉承实事求是、全面看待的理念,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
课程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详细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能够在制度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提取下的文化精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能够增强文化的政治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学校要通过悬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举办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开放宣传社团、开展文艺活动等方式营造氛围,鼓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在学校评选出小榜样、小英雄,对敬业奉献的老师、拾金不昧的同学、合作友善的团队进行表扬和嘉奖。同时,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引导大学生意识到和谐社会道德素养和法律观念的重要性,让大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道德与法治是当前中国制度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进而加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大化。
(三)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并不了解。作为学校及老师,首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学懂弄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来源、发展轨迹及蕴含哲理弄清楚,不仅要在课本中合理穿插中国优秀文化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绘画、书法、戏曲等多种形式的实践,突出其学习价值。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带领学生走出去实地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做志愿者,加深思想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要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中国传统文化用动态、立体的方式展示出来,并运用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分析社会问题,敢于發声,表达观点。
三、结语
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并不意味着一味全盘接受和继承,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转化。学会鉴别优劣,吸纳西方有价值的文化,结合现代文化,用融合的文化精华滋养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方向,立足实际,不断投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教书育人为目标,不断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培育合格的接班人,传承中国特色先进文化,把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推进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明白,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路径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为此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妍.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J].科教论坛,2019(30):59.
[2]王志芳.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理论新探,2019(7):245-246.
[3]费青梅.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5):11-12.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