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建筑测量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新路径
2020-05-10王睿
王睿
[摘 要] 当前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教师都已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深入,发现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教学成为制约课程思政效果的影响因素。跨界融合是在大思政的理念下,将专业课的教学延伸到其他学科,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协作,实现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旨在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 键 词] 跨界;专业课;思政元素;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072-02
实现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目标,已成为新时代专业课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工科类的专业课程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更需要有很高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以胜任今后的专业工作。当前跨界融合人才培养已逐渐成为教育的新趋势,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正确价值观念和合作能力的专业人才。以跨界融合理念为视角,建筑测量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新路径,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理念、优化课程思政载体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跨界融合应有之含义
“跨界”一词顾名思义,是指跨越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领域,它是一种创新,一般是指某一事物的属性进入另一事物属性的运作。虽然事物的主体未发生改变,但它的属性归类却发生了变化。融合意指相互之间的渗透,以至于两者或者两者以上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甚至完全消失,实现互相之间的完美交融。
跨界的目的是为了融合,为了创新,跨界是融合和创新的途径和方法[1]。以跨界融合理念为指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使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大国工匠精神、师者风范、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等较高素养。
跨界融合旨在树立立德树人、互通共融、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整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实现教育教学手段的互融互通。通过推进融合教育,把专业能力培养与核心素养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匠”到“师”的蜕变。
二、课程思政教学之新路径
贯彻专业课程教学跨界融合之理念,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放在第一位。跨界融合多学科、多专业、不同层次和背景的师资和不同的行业和技术手段,培养适切新工科背景的高素养专业技术人才。
(一)学科跨界
通过学科融合、教师合作,为学生打造兼具“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可以从不同学科课程、通识课、人文素养课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融合;不同学科师资以及同学科不同课程方向的师资融合这两个方面实施。
1.跨学科课程融合
主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1)将思政理论课融入专业课当中,比如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理论中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相关人生信念融入专业课程中。(2)将相关的人文素养课程、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融合到本专业课程中,比如将有关书法、美学鉴赏、历史文化的内容与建筑学、建筑美学等相关专业基础课融合起来,构建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体系,为学生架构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专业课程体系。(3)将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课程融合到本专业中,比如将法律专业的有关专业课融入建筑专业的招投标相关课程中,从而拓展专业学习的维度,提升人才的综合专业素养。(4)将本专业的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融合到所教授的专业课程中。比如将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等专业课融合到建筑测量课程中。并逐步形成多专业、多学科相互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助学生必备品格、职业能力、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2.跨学科师资融合
主要围绕“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跨学科、多学科师资共同协作来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借此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和优化,开发适合专业特色的教材、学材,设计相应教育教学方案和流程等工作。(1)不同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的融合,比如思政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跨界融合。(2)不同学科教师的协作融合,比如思政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协作,共同挖掘和梳理思政理论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3)校内外师资队伍的相互融合,也就是将实务界的大国工匠和学校里的学科理论专家融合起来,实现实务知识和理论知识优势互补,特别是将一些有较高综合素养的实务人才与校内师资队伍融合起来。
(二)课堂跨界
主要通過元素融合、延伸课堂物理和时间界限,将课堂向课前及课后延伸,向校内校外延伸,向专业内专业外延伸。为学生营造具有本学科特征的新型课堂。
1.延伸课堂的长度
主要是为了打破45分钟课堂的时间限制。通过融合数字技术,将传统课堂延伸到线上。也就是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传统课堂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跨学科、跨领域开发大量数字化课程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海量的数字化资源,以实现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功能,延伸课堂的时间长度。
2.拓展课堂的宽度
将课堂延伸到校外,拓展到专业外。比如将历史文化建筑的参观作为学习的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学习。再比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外的一些课堂学习,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用以大幅度地拓展专业课堂的物理宽度。
(三)组织跨界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生创设“实景耦合式”工作场景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1.打造工学结合、实景耦合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特别是邀请校企合作企业参与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完全按照企业的标准来建设工作场景。并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融入校内,实现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工作过程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行业文化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适度引进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这些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逐渐形成自己的自觉行为。
三、建筑测量课程思政之实践
(一)课程概况和德育内涵
建筑测量课程是土木工程、城乡规划、给水排水等土建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一般建筑物、构筑物的施工测量方法。建筑测量的核心任务是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精准的放样资料或测量数据。由此可见,该课程的德育内涵主要包括科学精神、社会责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大国工匠毫厘不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
(二)跨界交流梳理思政元素
一般而言,工科类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学科能力、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诚实正直、敬业、理解他人、工程伦理是其常见能力之一[2]。为更好地梳理建筑测量所蕴涵的思政元素,将通过组建跨界团队、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分析,来提炼课程的思政元素。
1.组建跨界团队,结合建筑测量课程的实际特点,跨界团队的成员主要由校内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建筑测量专业教师、建筑类其他专业教师、部分其他工科类专业教师、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部分本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和一些从事政府监管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
2.提炼思政元素。思政理论课教师主要是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进行分析;校内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主要从课程教学角度进行分析;校内其他工科类专业的教师主要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分析;高年级学生主要从学习者需求的角度进行考虑;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则主要从企业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政府部门则主要从监管的角度进行分析。利用头脑风暴、问卷调查等方法梳理提炼本课程的主要思政元素有以下三个:
(1)精益求精、毫厘不差的科学精神。这是因为工程测量的数据精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质量是否达标,建筑物或构筑物建成后是否安全。
(2)团结协作、理解他人的合作精神。这是因为工程测量活动一方面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另一方面也经常与其他工种交叉重叠开展。团结协作和理解他人是顺利完成工程测量活动的重要保障。
(3)爱护仪器、操作规范的职业素养。这是因为测量仪器是工程测量的主要工具,是否爱护仪器,并规范操作仪器都将影响到测量数据是否精准,这也体现了一个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三)创新载体拓展课堂维度
建筑测量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可以通过创新教学载体和拓展课堂维度,将教育教学贯穿于建筑测量课程学习以及实操训练的全过程。
1.数字化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通过线上上传教学课件、任务书、评价标准、操作视频、操作规范,一方面可以让学习者随时能够学习,同时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化素养[3]。另一方面,数字化手段也可以整合多种资源,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熏陶。
2.借助发展史和科学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比如在课程开篇的时候可以介绍为什么我国历代能绘制出较高水平的地图,是与测量技术的发展有关联的。我国古代测量长度的工具有丈杆、测绳(常见的有地笆、云笆和均高)、步车和记里鼓车;测量高程的仪器工具有矩和水平(水准仪);测量方向的仪器有望筒和指南针(战国时期利用天然磁石制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出现人工磁铁制成的指南针)。这些成就都可以极大地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实景化的学习场景,实战化的学习流程,增强学生的既视感和体验感
(1)依托校内实景化的学习场景,在进行工程测量实训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工地上的工程测量流程:下达工作任务,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佩戴安全头盔,检查测量仪器,现场情况查验,开展工程测量工作,测量日志记录等。(2)依托校外的校企合作企业工地,安排学生进入工地由企业导师带领进行工地实际工程测量,將基本的职业素养融入学习场景和学习流程中。
综上所述,跨界融合是课程思政的一种新尝试,通过学科跨界融合、课堂跨界融合和组织跨界融合,将使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夏霖.主动聚焦人才培养 跨界推动深度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17(21).
[2]张杰,邹洪涛.新工科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J].教育教学论坛,2019(8):10-12.
[3]呼梦洁,俞君宝.课程思政理念下架子工实训课程教学路径研究[J].四川建材,2020(1):108-113.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