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究
——以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为例*

2020-05-10陆泽明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兰州大学双创工匠

苏 云 陆泽明 康 平

(1.兰州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文理学院 旅游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研究背景

(一)社会背景

2016年4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视察清华大学时指出:教育“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提到“工匠精神”会使人们想到德国机械、瑞士手表与日本管理,正是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坚守造就了这些国家产品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美誉。中国是一个并不缺乏工匠的国家,“四大发明”的创造者都是了不起的工匠。“庖丁解牛”“鲁班精神”与“赵州桥李春”的故事无不说明中华民族骨子里一直都流淌着“工匠精神”的血液[1]。随着“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培育“工匠精神”也成了当今热门话题。

当前,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各方面都快速崛起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供给侧改革带来的“阵痛”,都需要各行各业的“工匠”用创新性思维和全新的技术、方法来解决这些难题。经济的飞速增长正使我们从一个充满实干者的国家变成一个充满投机者的国家,这是很危险的信号,需要让工匠精神在年轻一代中普及开来,得到实质性的回归[2]。而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与创新的职能,这让“工匠精神”融入高校素质教育成为可能。当下我国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达八百多万,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较大。以西北地区高校为例,兰州大学虽然是甘肃省排名第一的高校,但就业率不高,在2017届兰州高校本科生排名中仅位居第五[3]。尽管兰大学生的继续深造率较高,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学生要面临着就业的压力。现实就业环境中,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也有些大学生虽然就业但频繁跳槽[4]。就当前现状来看,大学生缺乏“工匠精神”的特质,因此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研究型人才,更要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精神与高层次职业理想追求的人才。现今高校的培养必须使学生具备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兰州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以培养学术性、复合型精英人才见长,西北民族大学作为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中央部属高校,其目标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并以服务少数民族为宗旨。笔者选择这两所高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采用调研与访谈形式从中对比出两所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进行了量化与质性研究,为高校在“双创”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策略提出建议。

(二)概念界定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5]。具体而言,就是指工匠们精心雕琢产品,精益求精,改善产品工艺,提高产品价值等。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求精、专注与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它体现在企业的生产与服务过程中,却始于高校教育,即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指培养大学生具有工匠般的敬业精神,使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水平。在高校教育中应体现出其独有的特点与灵魂。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其落实到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中,从而进一步丰富教育的思想理念,培育出具备工匠精神“德艺双馨”的人才[6]。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要重视精神层面的发展,还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向社会输送有价值的人才。它与义务教育不同,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工匠般的实践能力是高校应有的责任[7]。正如优秀的匠人不但能坚守自己的职业,还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品一样,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富有智慧的一辈,是有创造力的一代,是思维活跃的一个集体,是未来创新的主力军。

(三)文献综述

我国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始于2016年,由于开始时间较晚,因此研究成果较少。目前国内有关工匠精神的研究多集中在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制中。主要观点如下:徐晓梅提出人才培养理念应追求“精”“专”“德”,并对职业素质教育提出了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校园文化与校企合作中融入“工匠精神”[8];徐伟提出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学策略,即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一批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中体现工匠精神、在教学策略中渗透工匠精神[9];单侠芹从教学内容、教学设备、教学策略等方面分析了“工匠精神”及在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渗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引入高科技手段,确保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水平,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0]。胡冰等人认为,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11]。由此可见,目前的研究多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及方法论为主,却鲜有对综合性大学 “工匠精神”素质教育的探索。此外,相关理论分散,缺乏整合。笔者认为,首先要对综合性大学工匠精神培养现状有一个总体的认知,而目前却没有合适的量表来测量。因此,本文将从培养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取得的效果出发,完善对其相关测度的研究,并借鉴国内学者对工匠精神概念与内涵的研究成果,编制出具有满意信效度的调查问卷,来考察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工匠精神”培养的总体水平,进而为综合大学“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一些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方法选择:测评量表与深度访谈

由于目前对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相关研究的测评工具尚无通行的完善版本,只有少数研究者针对某个维度、层面的个别研究,故本文在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上总结出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的两个层面和七个维度,并独立开发了测评量表①。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两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机构,本文分别对兰州大学萃英众创空间与西北民族大学实践创新中心的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并对两所机构的基本情况和问题进行总结和对比。

(二)样本与平台选择

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被调查者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答题,并在两所高校的图书馆集中发放,现场作答回收,问卷填写时间为3~6分钟。该调查方式是在图书馆的安静环境下进行,并在被调查者自习休息期间发放,极大地保证了问卷填写的质量与作答的有效性。共发放问卷206份,回收206份,由于线上问卷的作答不能出现一题多选、未做完提交的情况,因此利用问卷星平台在线排除所有题项答案一致等情况后,有效率为100%。样本中56.3%为女性,43.7%为男性。从专业类型来看,有超过4成的样本为经管类专业。受访者年级分布上,大部分样本为“大一”,比例是37.4%。专业课成绩方面,样本中有40.3%为“中上”,成绩为“中”样本的比例是38.8%。总体水平无偏,说明调查对象基本能反映出两所高校的总体水平。

(三)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1.专业教学

专业教学维度主要考察高校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其主要体现在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工匠般的教学态度(见表1)。

表1 专业教学维度

表1显示,兰州大学的平均值是4.05(满分5分,下同)明显高于西北民族大学的平均值(3.79),说明兰州大学教师总体专业水平要强于西北民族大学,体现了“双一流”大学拥有一流的师资,教师的一流能力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先决条件。

2.学术专注

学术专注维度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在探索知识、科研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治学精神(见表2)。

表2 学术专注维度

由表2得出,在学术专注维度两所高校得分较高(3.508),无明显差异,均具有较高的治学精神。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只有善于探究问题,严谨治学、热忱教学、精心育人,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兰州大学拥有32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其核心期刊发表率和被引用率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西北民族大学利用其民族性优势资源在少数民族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维度主要考察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高校与企业合作育人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情况(见表3)。

表3 实践教学维度

注:*p<0.05,**p<0.01,***p<0.001。

从表3可以看出,受访者参加学校提供实习的比例较低(22.33%),且对学校提供实习岗位的满意度较低(18.45%)。而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是将所学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两所高校在提供实习岗位方面还有待提高。

4.教学创新

教学创新维度主要体现在教学环节的创新。教学环节应采用理实教学,引进高科技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见表4)。

表4 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方式

由表4可知,两所高校教师教学方式主要还是集中于板书和PPT教学的传统形式。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让他们对工匠精神有更直观地理解,从而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就两所学校而言,案例教学、慕课教学和翻转课堂的新形式虽有一定的比例,但从占比情况上看仍不是主流方式。

5.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维度是从学生角度检验其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见图1)。

图1 影响实践能力的因素

由图1可知,影响实践能力的因素可归因于了解相关信息和寻找指导教师渠道不够完善等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时间管理、缺乏动力等自身因素。我们在访问两所学校相关网站时也发现其更新频率较低,缺少定期维护。

6.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维度主要考察高校学生对未来从事职业所持有的心理倾向,主要体现在专业认同感和敬业精神(见表5)。

表5 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同感是学生个体专业学习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如表5所示,两校学生在职业态度上均表现出敬业精神专业认同感总体水平较高,但在年级分布上也存在差异:大二、大三学生处于专业集中学习阶段,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会对专业认同感造成一定冲击,且存在对大学生活厌倦和对未来发展迷茫的现象。

7.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维度主要考察高校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精神要素,其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创新精神。由表6可知,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创新大赛次数和比例均很高。显然,实体创新机构的建设对学生创新活动参与度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将对比分析两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机构,并从中寻找出造成此差异的原因。

表6 大学期间参加过科研项目或创新大赛次数

注:*p<0.05,**p<0.01,***p<0.001。

(四)访谈机构的比较分析

1.管理模式

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实践创新中心在管理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人性化管理,采用直线式职能结构。在直线结构上,学校管理委员会下设中心管理委员会和工作室管理委员会。其中,学校管理委员会和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工作,工作室管理委员会负责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在职能结构上,工作室管理委员会下设机器人、动画设计、数学建模、电子商务等25个工作室,由工作室负责人组织参加相关领域的竞赛。工作室实行“导师学长制”,每个工作室设有固定的指导老师,负责创新中心工作室的日常活动。而兰州大学萃英众创空间是以兰州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的职能部门,主要代表兰州大学科技园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对口衔接,指导与协调兰州大学师生的创新创业工作。其依托兰州大学科技园,为相关的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整个兰州大学科技园由国家大学科技园办公室负责管理,其下设的园区开发部负责审批来自兰州大学和社会的创新创业项目入驻申请。

2.学生参与程度

调查表明,西北民族大学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课余时间自愿参与,几乎一半的学生都曾服务或学习于实践创新中心。而兰州大学萃英众创空间对团队入驻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即团队须是获得国家高新技术资格的企业、已有技术发明或专利的项目、在国家级创业大赛中取得前二十名的创业团队或在省级创业大赛中取得前六名的创业团队。从两所学校的参与模式上来看,兰州大学体现出“点”的培养,民族大学注重“面”的培养。

3.服务对象

兰州大学萃英众创空间旨在集合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为兰州大学及甘肃省内创新创业行动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人才培训、项目和企业的孵化;致力于推动校内外科技力量和创新文化的发展,整合人才和资源优势,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而西北民族大学实践创新中心平台则对在校师生提供服务。兰州大学萃英众创空间的服务模式有助于集合自身优势和社会资源,发挥协同效应。而西北民族大学专一的服务性质使得校内资源和空间利用较为集中,学校为学生提供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

4.产生的成果

兰州大学萃英众创空间因为其对社会外界开放的性质,商业性、实践性与盈利性较强,因此其创新成果主要以企业创建成功为主;西北民族大学实践创新中心主要对师生开放,具有竞赛导向,其成果主要以各种奖项、学生学业进步和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主。

三、培育策略探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兰州大学在理论教学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而西北民族大学则在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基于此,本文对综合性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学层面

其一,要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虽然我国高校教师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在教学方法上他们并未受过系统的训练,很多教师都是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因此在如何利用课堂实行有效教学等问题上完全是通过自己摸索和经验的积累,难以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12]95。调查结果显示,两所高校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习惯于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探索知识,导致其缺乏创新所需要的独立探索的能力。因此,推动高校教学方式改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实际上,相较于西方 “习明纳与班级授课制结合”的第二代教学方式,我国主流教学方法在三十多年来未曾改变[12]95-101。为此笔者建议采用研究性课堂的教学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用问题引导教学,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堂任务。这种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时,通过探索性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将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课程设置上的改革。课程的学习在于精而不在多。调查问卷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时间管理的能力。除专业必修课外,许多学校都存在选修课、限选课繁多的问题。虽然本科期间需要进行通识教育,让学生对所学学科体系有大致的了解,但是繁重的课程设置会导致学生“多而不精”,进而影响专业课程学习水平、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填鸭式”授课,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适当的精简课程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去进行更有深度的学习,由此获得主动的发展。

其二,还应该开设专业研究方法论和创业指导类课程,使学生具有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和创业比赛项目的专业基础。当前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并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存在有心无力的情况。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绝非盲目的做项目、参加比赛,只有在学生具备相关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激发其参赛信心和热情,提高参赛作品质量。比如,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在本科阶段就开设了研究方法论的课程,并将“成功计划”科研项目作为必修学分,使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将理论结合实践;西北民族大学聘请国内知名创业导师,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创业课程,系统讲解了创业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点和容易遇到的误区,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使学生在分析案例、找到答案和回答问题过程中,体验参悟创业的规律,全面提升创业能力。

其三,开展院级创新活动。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虽然是大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其竞赛性质,注定只有少数人能够参与,而高校工匠精神培养体现在教学层面,需要做到无差别教育。因此,建议高校以各个学院为单位,根据各专业特点举办相应的科研实训项目,利用优势的教师资源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作为主流的创新活动要求学生参加。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评比奖励机制,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

(二)学生层面

其一,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专业水平。专业水平是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根本,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无法将其运用于实践之中,更谈不上具有工匠精神的优良品质。因此,大学生应努力学习,学好专业知识,并不断总结积累,将知识体系化,为日后的研究或就业打下基础。

其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弘扬工匠精神,大学生要具有敬业的职业品德,这同时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相契合。将工匠精神作为精神指引,大学生不仅要爱岗敬业、具备职业操守,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生活中,要端正学习态度,制定个人学习目标,并脚踏实地地执行。许多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后就能好好放松,于是沉迷游戏,荒废学业,缺乏个人规划,陷入“毕业即失业”的恶性循环。因此大学生需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正确就业观,提高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对职业、对专业深入了解,以此完善自我,增强就业能力[13]。

(三)社会层面

力争做到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相结合。高校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层面的大力支持,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4]。学校应注重与企业、机构、地方政府等各种社会资源达成多层次的合作[15],通过将科学和育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形成协同效应。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注重细节、追求卓越的意义,从而提升综合素质。此外,校企合作应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市场为引导、要素整合、产业协同的运行模式[16]。各高校应利用自身品牌优势,与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此提高实习单位的质量。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实习—反馈”系统,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四)机构建设层面

建设创新创业机构,加强组织保障。在“双创”背景下,如何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更多的保障和支持,同样也对各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创新大赛次数和比例均很高,这得益于他们拥有专门的实践创新机构和独特的管理体系。基于此,建议设立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辅助管理的兴趣类“双创”机构,并根据国内相关比赛项目,成立同类型工作室进行专门研究。工作室既具有功利导向,也有一定的兴趣导向,这样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创新创业比赛成绩。另外建立“传帮带”的模式,可以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并保证创新比赛活动的传承性,从而为创新实践带来持续的动力。此外,应做好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以确保创新中心在学生中的知晓度。通过建立网站、公众号等方式,将各种赛事及相关信息进行汇总,以便有参加创新比赛意向的同学能够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并由创新中心定期和各学院联合开展学术活动讲座,形成人人都可以参加创新的良性校园文化。

四、结语

“双一流”大学具有基础雄厚、历史悠久、师资队伍一流等优势,使学生可以得到多元化、多学科交融的校园学术环境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为工匠精神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些显然是普通高校无法比拟的。但在优势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如实习基地建设困难、实践教学不足、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等问题。高校工匠精神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培养模式上需相互借鉴,本文仅仅做了简单的探索,只有集不同高校之所长,才能更好地培养工匠精神,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输送坚实的后备力量。

注释:

①限于篇幅,开发过程和部分问卷结果未做详细展示。

猜你喜欢

兰州大学双创工匠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90后大工匠
兰州大学药学院简介
工匠风采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
工匠神形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