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高校如何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研究
——基于国内外三所高校的组织模式分析*

2020-05-10朱佳斌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工科院系社会科学

李 艳 朱佳斌

(上海交通大学 文科建设处,上海 200240)

一、引言

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1]。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加强顶层规划,强调综合交叉协同的创新机制[2]。学科交叉在推动科技进步、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综合性问题、在培养复合型跨学科人才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具体来说,学科交叉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简单的学科认识交流到学科之间概念、方法、认识论、学科话语的互通,乃至研究进程、科研组织方式和人才培养的整合[4]。学科交叉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是一种动态融合过程。

理工科传统优势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为薄弱,如何借助理工科的学科优势,构建特色鲜明、文理交叉的学科体系,并以此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国内外的一些理工科高校在实践中探索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交叉的多种模式,建设成效显著。本文基于组织管理学的理论,构建D-F模型,采用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对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以下简称Stanford)、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研究的组织模式进行研究,探索推进理工科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交叉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学科交叉组织模式及其特征

组织是开展研究的基础与载体[5]。合适的组织模式是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集聚优势、做好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学科交叉组织是高校为适应学科交叉发展趋势而采取的组织结构变革形式之一[6],其目的在于打破传统院系、学科之间的界限,发挥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集中等优势,开展跨院系、跨部门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研究,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综合性问题。

在组织管理学中,组织模式体现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7]。组织模式由组织形态、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构成[8]。其中,组织形态是组织模式呈现的形式;组织结构反映机构设置和任务分工关系;组织管理反映领导、沟通、权限划分等过程。因此,学科交叉组织模式研究从组织形态、组织结构、组织管理三个维度分析。其中,组织形态是高校根据学科交叉的特点和实施研究的需要而设立的专门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是为了实施研究的需要,形成的组织内部的构成方式;组织管理是指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等,使学科交叉研究活动得以有效运行的过程[9]。该模型的特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包括研究问题、战略规划、校级机构;微观体现在运行机制,包括研究团队、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基于此,构建学科交叉组织模式的“维度—特征”模型,即D-F(Dimension- Feature)模型(见图1)。

图1 学科交叉组织模式D-F模型

三、理工科高校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组织模式维度分析

(一)案例分析

1.麻省理工学院

MIT是一所有着学科交叉研究传统的世界一流大学,在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研究中,形成由机构独立运营、院系负责管理、校级层面管理的不同层面、不同形态的学科交叉研究机构。

(1)组织形态。MIT积极推进学科交叉研究,共有62个学科交叉研究组织,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组织约有35个[10](见表1)。

表1 MIT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的组织

(2)组织结构。MIT针对能源与环境、国际问题、金融、媒体等经济与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了研究中心、实验室、计划、课题组等不同形态的学科交叉研究机构(见表2)。研究中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组织实体,一般根据研究任务来确定,研究工作由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织和领导,同时兼顾学科交叉教育。实验室是MIT最早建立的学科交叉组织形态。学科交叉计划是集中MIT在某个学科领域的资源优势大跨度的合作,一般分属几个院系,灵活性较大、发展变化较快:1994年有17个,2000年为12个[11],2017年下降为8个。课题组更为灵活,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结合而成。

表2 MIT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组织结构

(3) 组织管理。MIT的学科交叉是建立在传统的院系组织基础上的,在组织管理上一般有三种形式。①以一个院系为主负责组织和实施管理,其他相关院系共同参与。这是最主要的管理结构。如由斯隆管理学院组织管理的经济与管理科学计算研究中心、MIT创业伙伴中心、金融工程实验室、劳动与就业研究所。②由单独行政或研究部门负责管理,各相关部门参与。如教务长办公室组织管理的考古资料中心;副校长和院长研究管理办公室直接管理的运筹学研究中心;③不归属于学院,由机构独立运行。如新加坡-MIT联盟、环境健康科学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

2.斯坦福大学

Stanford从建校起就注重自由、合作与开放[12],学科交叉组织的成立符合Stanford协作研究的长期传统。1982年由当时的教务长Albert Hastorf签署了呼吁建立学科交叉研究机构促进合作的政策。Stanford学科交叉的特色在于设立独立科研机构,由学校直接管理,直接向负责研究的院长汇报。

(1)组织形态。Stanford共有18个独立的学科交叉实验室、中心和机构。其中,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独立科研机构有8个[13](见表3)。

表3 Stanford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的组织

(2)组织结构。Stanford最典型的学科交叉组织是独立科研机构,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主要包括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如Freeman Spogli国际问题研究所、人文研究中心,研究领域覆盖人文研究、行为科学、经济政策、语言和信息研究等。

Freeman Spogli国际问题研究所、经济与政策研究所和人文研究中心是Stanford的第一批独立科研机构,也是美国最早建立在校园的人文学科研究机构。这些独立科研机构起初就明确了吸引不同学术背景、年龄的人文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人类学家等专家一起进行合作研究的目标,三十多年来完成了各类人文学科研究项目,为Stanford充分利用学科交叉进行研究铺平了道路。

(3)组织管理。独立科研机构是由来自多个学院的教师所组成的研究和学术常规组织机构,不隶属于任何教学院系,由学校直接管理,直接向负责研究的院长汇报[14]。研究院长作为独立研究机构的实际管理人,职责涉及审批建立独立研究机构;审核研究机构的组织结构;检查和监督研究项目的活动范围、方向以及所需的资源;处理运行经费预算、对获取赠款机会的需求、资助和发起科研项目的建议、仪器设备的改善和人事决策等事务[11]。

可见,研究院长作为独立科研机构的实际管理人是Stanford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领头羊式的组织管理为Stanford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减少了传统院系组织结构带来的壁垒。

3.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大于2004年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一流大学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依托理工农医优势,推进文理交叉、文工交叉研究,探索具有上海交大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经验。目前已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自由探索与自上而下的组织布局相结合的多类型组织模式。

(1)组织形态。上海交大逐渐形成了交叉研究平台、学术领域专项、学科交叉项目、学者自由组合的多种组织形态(见表4)。

(2)组织结构。由于上海交大呈现学者自由组合、学科交叉项目、学术领域专项、交叉研究平台的多种组织形态,组织结构也必然不尽相同。

表4 上海交大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的组织

第一,以学者自由探索为基础开展学科交叉,是由兴趣与学术背景主导的学科交叉研究。如葛岩、秦裕林发表的《Dragon能否表示龙——对民族象征物跨文化传播的试验性研究》[15],将心理学应用于传播学研究。这种以学者自由探索为基础的研究较为分散,难以形成有规模、有组织的团队作战,并且学科之间、高校与政府机构之间的沟通渠道有限,难以将学术自由探索与当前热点、难点有机结合产出优秀的咨政成果。

第二,以项目培育牵引学科交叉,是由理工科教师承担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任务的机制。多个文理交叉项目分别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和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同时,多学科交叉使得部分理工学科在申请文科项目方面也展现出了活力。自2014年起,部分理工科院系教师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成功立项。该机制成功打开了文理、文工交叉的突破口,提升了文科重大项目的竞争力。

第三,以专项布局培育交叉学科,是通过专项基金主动布局交叉领域的机制。经过培育,认知科学、网络舆情、城市治理、海洋等研究形成一定规模。其中认知与行为科学涉及新闻传播学、法学、设计学、精神病学等多个学科;网络舆情涉及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电子信息学;城市治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学等。这些研究方向初具规模,为未来上海交大打造文科高峰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以研究平台推进学科交叉,立足于理工科的学科优势和多学科背景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人才,大力推动文科学术领域、学术品牌、学科交叉和研究平台的四位一体建设,谋划综合性、交叉型、开放式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典型案例如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作为汇聚上海交大多学科优势、面向城市治理难题的校级智库平台,在校内与研究院相关政策制度保障下,研究院聘请校内21个院系及科研机构的130多位学者为双聘研究员,开展学科交叉合作。获省部级领导批示约10次,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近百篇,社会影响初见端倪,建设成效明显。

(3)组织管理。上海交大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在组织管理上也体现了多种类型。①学者自由组合是以教师个体为组织单位的学科交叉研究。②学科交叉项目与学术领域专项是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下,在全校范围内培育文理交叉、文工交叉的新学科增长点、培育学科交叉研究团队、探索学科融合的新机制。③交叉研究平台是学校主动瞄准国家战略需要,以院系为依托,协同校内外资源,为跨学科团队的合作交流、交叉项目的协同攻关提供的研究平台。

(二)组织模式维度分析

这三所高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的模式各具特色,也有共同点。 三种模式都非常重视学科交叉机构的成立, 在各个层次都设有跨学科交叉实体机构,打破了传统单一纵向的校、院、系垂直体制,构架了纵横交叉的矩阵式结构,促进了院、系横向间的联系与合作。

同时,这三所高校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了多种组织模式(见表5),体现了多层次、多阶段的特点。无论是MIT不同层面、不同形态的学科交叉研究机构,Stanford独具特色的独立科研机构或上海交大自下而上的自由探索与自上而下的组织布局相结合的多类型组织模式,在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建设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5 三所高校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组织模式的维度分析

四、理工科高校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组织模式特征分析

(一)宏观层面——顶层设计

第一,高校围绕国家目标和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交叉研究。MIT大量的学科交叉机构都是在以实现国家目标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研究美苏关系而成立的国际研究中心、探寻媒介与人机互动研究的媒体实验室等都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带动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Stanford和上海交大的研究主题也均体现了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学科研究。

第二,高校将学科交叉纳入校级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相关的政策措施。Stanford在1982年签署了“建立学科交叉研究机构促进合作”政策;上海交大于2004年即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一流大学发展目标。

第三,高校设立学科交叉的校级委员会或其他形式的机构。促进交叉学科发展事务,并就交叉学科方向设置与调整、学术发展规划、学术机制构建等提供指导。上海交大设立文科建设处,规划全校文科建设、发展及科研管理。

(二)微观层面——运行机制

(1)跨院系的研究团队建设。Stanford独立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术背景,如FSI的研究人员分别来自医学、地球系统科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不同领域,他们利用学科优势互补,开展前沿研究。(2)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通过开设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交叉学科累积后备力量。MIT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会吸收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参与研究。(3)开放交融的学术交流氛围。采取相关措施营造学科交叉的良好学术氛围,打破学科壁垒。上海交大推进了论坛、沙龙、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跨学科交流活动,这些措施对培养学术交叉思想、营造良好的学科交叉文化氛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对理工科高校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交叉的思考与建议

在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向持续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需要,综合国内外理工科高校文科发展的经验,从维度和特征上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

(一)从维度上来看,专项培育与平台建设双管齐下

1.布局专项,培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交叉的跨学科领域

通过项目的组织与培育,引导文科教师拓展研究视野,在人文与社科之间、文理之间实现方法的互补交叉,从而充分发挥项目课题在培育跨学科研究团队以及形成规模效应上的优势,有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实现学科影响力。

2.拓宽渠道,扩大学科交叉平台社会影响力

若干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的研究平台已显示在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咨政建言、解决重大问题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面向“双一流”建设目标,需进一步加强学科之间、高校与政府机构之间的沟通渠道,加速形成学科与平台良性互动机制,扩大平台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从特征上来看,顶层设计与机制建设有机结合

第一,瞄准前沿,践行有系统、有组织的科研规划。总结国内外优势高校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交叉的工作,需要自上而下有系统、有组织的规划。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瞄准科学前沿、国家战略和高新技术需求,打破现有行政壁垒,推进学科交叉,形成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

第二,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汇聚学科交叉的科研力量。凝聚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中的重点领域。团队建设上,制定并完善跨院系的团队建设机制,进一步打破学科和院系壁垒,形成一批具有共同学术兴趣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尤其注重发现和培育跨学科的青年学者研究群,培育新的科研生力军。人才培养上,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鼓励和扶持教师培育交叉学科领域的人才,开设交叉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让学生学习应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培育复合型人才。

第三,优化多样化机制,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氛围。优化以学科交叉为主题的论坛、沙龙、工作坊等交流平台的管理政策,为交流提供活动场所与相应资助;有组织地布局与引导以学科交叉为主题的文科系列著作、期刊专刊、咨政建言、媒体报道。通过开展多项专题活动,丰富见识,活跃思想,为促进学校的交叉发展、创立新的学科领域打下基础。

精心组织和科学管理是发挥高校优势,做好学科交叉研究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本文提出了一种学科交叉组织模式的D-F模型并论述了其应用。从维度和特征上分析了理工科高校借助理工科的学科优势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的组织模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以期对推动理工科高校构建特色鲜明、文理交叉的学科体系并以此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思路与模式借鉴。

猜你喜欢

理工科院系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突出音乐本体 注重和声实践——高师音乐院系和声教学的思考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