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环境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
2020-05-10王玉如白孟琦丁欣欣
王玉如 白孟琦 丁欣欣
(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环境科学系,陕西 西安 710119)
一、中外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环境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其中,起步阶段主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此阶段主要在高校设置环境专业点以及培养技术人才。由于当时我国环境污染现象已逐渐显露,部分地区的河流、空气和食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在1972年6月,我国代表团首次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大会的影响下,1973年8月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并要求在有关大专院校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着重培养环境方面的技术人才[1]75-79。在北京大学的率领下,1977年全国已经设置了7个环境工程专业点[2]22-26,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招收了我国第一批环境类研究生[1]75-79。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环境教育开始进入成长阶段,本阶段主要对环境教育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推广运动,逐渐构成环境教育体系。由于国内经济发展逐渐缓和,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导致环境问题恶化十分迅速,对此社会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加大重视。在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大会决定将“环境保护”定为一项基本国策[3]。在环境和教育部门的双重鼓励下,更多高校设立了环境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并且在以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为基础学科的同时,又延伸出一些独立的环境学科,为我国环境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5-79。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我国环境教育体系逐渐成形,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受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影响,我国首先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文件主要阐述了我国应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着重强调了“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这一思想,极大地促进了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3]。随后我国又相继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环保类纲领性文件,并在2004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基本指导思想,使我国环境教育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日本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日本的环境教育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二战的失败,日本为了重建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开发自然资源,并且大力推行工业发展。大量的资源消耗和工厂排污,导致日本国内在1965年前后多次出现震惊中外的环境公害污染事件,为此国内居民多次进行反公害运动。国家逐渐意识到此类问题的严重性,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相继制定修改了14条自然保护和公害方面的法律,比如在1967年设立《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1970年期间开设公害教育课,设置公害部,出版《1979年版公害白皮书》,并且以自然保护教育和公害教育构成环境教育框架[4]31-34。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日本环境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国际各类环境会议的推动下,日本开始逐渐采用“环境教育”这一概念,并在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都出现了与环境相关的课程。尤其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所学课程应与社会环境发展相适应,进行综合化的改革,发展出大量与环境有关的新型学科。到了1979年,日本全国设有环境类专业的高校达到了40所,所涉及学科达到了40门左右[2]22-26,使日本环境教育的发展第一次进入高潮期。
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环境教育进入停滞阶段。由于此时国内环境已得到大力整治,加之公民对于环保理念素质的提高,日本国内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的好转,从而日本开始逐渐淡化环境教育。但此时世界各国对于环境问题的治理却达到了一个高涨期,受国际环境热潮的影响,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于环境问题和环境教育也开始出现回暖现象,在全国高校内大规模增开环境专业学科的同时,在非环境专业学科内也开始渗透与环境相关的课程,使得日本环境教育出现复苏[3-4]。
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环境教育发展进入第二次热潮。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国内出台多项环境保护政策,其中包括:1993年将环境教育纳入日本环境基本法,1994年制定环境基本计划等,均对环境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3]。与此同时,日本国内也进行了高等教育改革。重新修订大学基础课程设置,不仅在高校课程上实现了专业化和个性化,还在学生教育方面注重学生的综合教育。为此,日本高校的环境教育飞速发展,增设多个环境专业的同时还开设了大量与环境有关的交叉学科,成为此阶段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美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环境教育依靠国家法律的支持逐渐发展成熟。早在1970年,美国就颁布了第一部内容比较完善的《国家环境教育法1970》,其法案规定各个联邦和州政府都必须全力支持各项环境教育项目,并且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中必须开设一些与环境有关的课程及活动[5],成立环境保护厅和环境教育署来确保环境教育正常的实施与管理[6]。此次法律的颁布,引起了美国各界对环境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利用法律来保护环境这一政策赢得了良好的开端。
经过10年左右的推广发展,美国环境教育得到了社会的一定认可,但是在1981年受到美国国内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导致1970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教育法1970》彻底失效。由于缺乏国家法律和资金的支持,美国环境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并逐渐走向衰落。但是,当环境教育事业岌岌可危时,美国环境教育自己开始发挥余热,慢慢开始接触一些基层和社区的活动,并积极宣传环境教育理念,逐渐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短短几年努力后,美国环境教育得到了社会上一些相关非营利性组织的援助,加上一些环保意识较强的居民的大力支持,使得美国环境教育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各州的环境教育法律开始逐渐恢复,并于1990年国家再次颁布了《国家环境教育法1990》,同时设立了环境教育专项基金,以此来确保各州政府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展各项环境教育。
美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其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由国家统一提供课程教育大纲,中小学主要以渗透补充课程模式为主,让学生们走进自然、贴近自然,通过亲身体验来激发和培养自身环保意识。而在大学教育中,环境教育主要以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和普通受教的通识课程为主,向更多不同专业的学生灌输环保理念,了解环境对于人类及社会的重要性,使得美国各界人士对于环保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二、中外环境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我国环境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相对稳定,教学体系正在逐年完善。但我国高等环境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了目前我国环境类研究生在教育教学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仍存在一些差距,可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育体系有待健全,理念不够先进
首先,我国环境类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学校没有完整的专业化师资体系,大多以相近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研究生教学培养,加之受导师科研项目与自身专业的影响,大多数研究生进入学习阶段后专业知识会受到一定的局限,违背了环境教育学的多样性。其次,我国高校环境专业的教育理念还不够先进,与国外目前的经济循环和清洁生产教育理念相比,我国环境专业教育还停留在以传授终端治理技术为主的阶段。虽然我国近些年大部分院校与国外高校在环境方面建立了一些学术联系,但整体交流机会仍有待提高,需进一步构建稳定的交流平台。
2.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形式比较单一
对于我国环境类研究生考核制度来说,可以大概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入学考试,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是以国家统一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作为考核标准,考试形式比较严格,表面上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实际上此种方法只能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全面了解一个学生的能力,很多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因知识理论薄弱而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其次就是研究生培养阶段的考核,大多数高校的环境类研究生都是以结课考试与平时表现加和的结果作为最终成绩,用所得学分来考核一个学生的专业能力,形式相对单一,实地调研和操作等方面的考核内容比例较小;最后就是研究生毕业考核阶段,我国环境类研究生目前的培养模式过于重视学生的论文发表情况,学生为了完成规定的考核任务,不得不在论文写作上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精心”加工,甚至一些研究生在论文中会出现剽窃、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使得最后完成的论文大多是表面华丽,内容平淡,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7]。最后毕业答辩时,大部分为本校本专业的教师组成答辩组,一般对于毕业生要求较低,导致我国环境类研究生毕业要求较宽松,部分毕业生质量不高。
3.课程种类逐渐增多但社会实践较少
目前,我国环境类学科发展的课程类型较多,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既综合又交叉的一级学科。大部分高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又在逐年增设与环境相关的选修课,扩大了学生的选课范围,提高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环境类讲座的数量和质量也在日益增多和提升,并邀请国外专家或学校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逐渐给学生灌输新思想,提高创新能力。科研与实践是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然而我国大多环境研究生对此都出现了“偏科”现象。一方面,由于考核制度和一些评奖评优的“利益”因素,许多研究生更愿意投身于科研事业中,每天在实验室做实验和撰写论文,不想出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在近些年逐渐举办了一些“校企合作”的实习项目,但此计划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所以,当前我国环境类研究生的实习机会仍然偏少,社会提供的实习岗位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从而导致学生整体的动手能力一般,对于实际的环境问题缺乏处理经验。
4.科研经费相对充足但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近些年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十分重视,所以对于高校环境类师生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是大力支持,设立了大量资金项目供学生和教师进行申报,尽可能地满足师生的科研需要。但在申报基金的过程中,由于国家要求比较严格,申报程序比较复杂,导致基金审批周期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教师和学生的课余时间。在环境类研究生科研过程中,使用高精度的实验仪器进行物质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中环境类的实验设备仪器都出现了老化或者分配不均的现象,使得实验仪器缺少,实验数据不准确,操作流程过于复杂化,大大增加了科研的周期和实验难度,给师生带来诸多不便。
(二)日本环境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
日本作为环境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环境教育历史。在日本,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个学习阶段都会穿插一些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因此日本国内环境教育方面总体来说较好,但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教育体系相对灵活、理念和手段较为先进
日本高校在教育思想方面,除了灌输日常环境的必备知识外,还主要抓住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对每位研究生在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更为重视,目的是为以后锻炼高端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在教学理念和手段方面,日本高校通过多学科综合、多领域交叉的教学方法,加上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和齐全的实验设施,使学生在环境认知和探索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专业培养计划与社会变化紧密相连
日本对于社会环境的变换同样特别重视,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规模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日本高校会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快速为研究生制定出新型的培养计划,第一时间向学生讲述目前国际上的先进技术成果,及时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并积极鼓励学生自身去创造新型环保理念和方法,使学生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3.课程设置丰富但缺乏统一性
日本高校无论在环境类专业还是非环境专业上设置的学科种类都比较齐全,把环境专业与理、工、文、农、医学等十几门不同的学科穿插在一起。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所学知识的多样性,最终培养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日本国内对于高校的教育方式持开放态度,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自行设置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堂形式,国家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计划规定,因此不同高校的环境专业也有着不同的授课内容及培养方式,导致学生在入学前择校和毕业后就业均出现问题。
4.专业知识较浅,注重课外实践
在高校课程培养方面,日本高校在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两方面规划不协调。很多高校比较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每学期固定的学时下,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从而相对减少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最终使学生学不到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往往毕业后对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都不能做出准确解释。
(三)美国环境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最好教育体系的国家。作为环境教育的开创者,美国环境类研究生培养方式十分出色,培养体系相对完整、教育思路清晰,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效仿对象[8],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视基础,崇尚多元化教学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美国会把硕士研究生所学的基础课程看得十分重要,他们认为硕士阶段的学习是以后工作和博士学习的过渡阶段,只有把专业基础学扎实才能给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9]。对于授课内容来说,美国高校比较注重学生学习的多元化,积极开设各类多学科交叉的选修课。如图1所示,通过各种各样的选修课,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对环境知识学习的兴趣,并且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提高了自身学习的效率。
图1 环境学与其他学科关系图
2.课程体系比较灵活,以课堂讨论为主
美国高校对于研究生所上课程没有严格的要求,完全尊重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学校课程分为核心、限选和任选三种课程,其中专业课只占到所有课程的26%[10],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对于课堂授课形式,美国高校比较注重学生课堂讨论环节,教授授课只是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其余均由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自主讨论完成[11]64-71。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情发挥自己对新知识的看法及理解,最后总结归纳进行汇报,有助于提升学生理解及思维判断能力。
3.注重社会实践培养,经费投入较高
在每年的暑假期间,美国高校都会给研究生提供大量的暑期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加接近实际的社会环境,将自身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升自身专业基础的同时还能锻炼自身沟通交际能力,可谓一举多得;美国高校与日本高校相同,对于每一位研究生都有很高的经费投入,师生的各种实验要求几乎都可以满足,对于科研项目的开展学校和国家也是全力支持,投入大量项目补贴和奖学金,给师生在科研的道路上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4.考核难度较大,学制时间短
美国高校考核比较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创造和分析能力,很少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11]64-71。美国环境类研究生同样分为硕士和博士两类,硕士研究生的考核标准,一般把日常任务完成情况、课堂出勤率、科研试验情况等内容作为主要参考对象,而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只占到学期考核的40%左右。而博士生考核标准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学习、中期考核以及论文答辩,在博士培养期间学校对学生各项要求都比较严格,如果没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就很难得到毕业答辩的机会。美国高校就读流程是名副其实的“宽进严出”淘汰制度,对于研究生的毕业答辩要求十分严格,坚决杜绝一切剽窃、作弊等性质恶劣的行为。美国研究生学制普遍较短,一般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为1~2年,博士研究生为3~4年。加之平时科研任务较多,考核难度较大等原因,美国研究生在校期间生活节奏非常紧凑,学习压力较大。
三、中外环境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
(一)招生条件的差异
国外研究生招生流程相对简单且形式多样[12],就美国研究生招生来说,学生只需向心仪的院校和教授提交个人申请书、大学成绩单、GRE成绩单(部分高校不用)以及2~3封教授推荐信就有机会参加研究生面试。面试过程中,教授十分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经常会了解学生自身的一些科研想法和感受[13]。这种流程不仅节省了学生前期准备工作的大量时间,导师还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和衡量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从而能得到思维更加开阔、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
而我国研究生除了保送的学生之外,其余学生只能参加统一进行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并需达到一定分数要求后才能进入复试阶段。这种考试流程虽然可以考查学生专业基础的好坏,但不得不迫使学生要提前用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去准备大量的考试资料,日复一日进行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使学生失去大量的课外时间去培养自身对科研的兴趣,且也很少有机会去锻炼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最终导致我国环境类研究生生源普遍出现“理论能力强,实践能力弱”的问题。
(二)教育理念及培养目标的差异
国外环境类研究生所受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比较先进,大多环境教育体系已经得到完善。国外高校主要是以多元化为培养主题,提供大量多学科穿插的综合课程,尊重学生个人选课意愿与兴趣。在学习培养方面,每个研究生接受多个导师联合培养,知识的学习以自身理解为主,导师引导为辅,分为学徒型、专业型、教学型和协作型四种教育模式[14]。
国内环境类研究生所受教育思想近些年正在逐渐改善,但由于目前我国环境类专业化师资体系还不够完善,加上受到传统的“导师负责制”培养方式的影响,导致我国环境类研究生在知识获取方面受到严重的局限性,一旦制定出研究方向,就很难接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
(三)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的差异
国外环境类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类型较多,选修课数量多且内容丰富,学期结束之后以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打分。国外高校同样比较重视学术交流,经常开办一些国际环境交流会,邀请各个国家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做报告,让师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国际上最新的科研进展情况。在培养方式上,美国对于学术性研究生和专业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对于学术性研究生,主要以专业课程和科研项目为主;而专业性研究生,以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为主。但是日本高校在此方面却“轻理论,重实践”,实践设施完备,着重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
国内环境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必修为主,选修为辅。总体来看,课堂授课时间要大大多于课外实践时间,最终考核内容多以“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为主体。与此同时,我国环境类专业举办国际交流会议的机会相对于其他教育发达国家较少,导致师生在思想上不能与国际前沿接轨。我国在学术性研究生和专业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方面十分模糊,学术性和专业性研究生所上课程区别不大,并且理论学习多于专业实践,导致我国在环境人才培养方面输出更多“学术型人才”,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人才的需要。
(四)科研论文与毕业答辩要求的区别
国外对于研究生期间的科研论文要求简单,大部分院校在学生毕业时,要求学生上交一份文献综述即可,但是对文献综述质量要求较高,提倡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且在科研训练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去结合多学科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国外高校研究生的毕业答辩十分困难,执行力度强。例如美国,并不是在规定时间内修满学分和完成论文就能够达到毕业要求,教师会根据学生平时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从而决定能否毕业,研究生淘汰率高达15%[15]。
我国研究生在科研论文方面表现得比较传统,要求学生必须上交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并对格式的要求十分严格。学生一贯都是撰写自己相关专业的论文,很少去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这使得很多学生在申请科研项目和撰写论文时想法受限,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我国研究生在毕业答辩方面要求比较宽松,以研究生期间的平时表现及论文发表情况作为毕业依据,很少涉及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总结以上对于国内外环境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比,我们可得到表1结果:
表1 中外环境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环境类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有待完善。其中,我国大多数高校研究生招生条件和流程过于单一,未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人才输出类型相对单一,缺乏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理论学习相对课外实践的时间较多;论文写作创新性有待提高,并且毕业答辩要求较低。虽然当前我国环境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国的环境教育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同样也形成了一些自身优势。比如,我国高校十分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从而使我国环境类研究生对于一些概念性理论知识的理解强于国外环境类研究生。并且,近些年我国环境类研究生在课程设置和国家资助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使学生有能力、有动力去完成自己喜欢的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