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

2020-05-10西蒙·莫利,赵晖

当代美术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艺术

幻景:当代艺术与增强现实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28日—2021年2月10日

展览地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中国 北京市)

策展人:丹尼尔·伯恩鲍姆

主办单位: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Acute Art

2020年11月28日至2021年2月10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AR(增强现实)艺术特展“幻景:当代艺术与增强现实”,展览由UCCA携手全球最广泛致力于媒体技术的平台Acute Art共同呈现。 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通过Acute Art的应用程序,在UCCA及此次展览的合作伙伴,位于798艺术区西入口处的Stey-798观看展出的AR艺术作品。

胜境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7日—2021年1月10日

展览地点:外滩三号沪申画廊(中国 上海市)

“胜境”聚合了6位正在步入艺术创作生涯成熟期的中国艺术家陈彧凡、高伟刚、蒋志、靳山、李文光和石至莹的最新作品。

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新的疆界?人类似乎总有不断扩张自己浩大宇宙的需求,进而带来不断加速和变深的日常。本次展览的标题并不是围绕着一个概念或是主题展开的具有可能性的联系,而是穿梭于各种状态和过程,尤其是对与我们的生存方式共生、放慢生活步伐的需求的审视。

“胜境”的概念无不充溢着矛盾,这里有复杂多重的对立现实:天堂抑或监狱,精挑细选还是无奈之举。过去数月艰难受限的现实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机会,个人环境的受限启示我们重新审视过往的常态,曾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亲密关系经历着考验,人与人的关系非同寻常地得以加深。

双城记——成都重庆当代影像展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2日—2021年4月4日

展览地点:成都当代影像馆(中国 成都市)

策展人:王庆松

参展艺术家:雷文晴骜、黎晨驰、李俊、李一凡、骆丹、木格、宁佳伟、苏葵、童文敏、王维思、杨迪、张小涛

主办单位:成都当代影像馆

最初影像技术传入中国时,人们对此充满了猎奇、恐惧的复杂心态,但是很快便开始了新技术的本土实验。从早期出于宣传、广告等目的的摄影实践到后来不断深入对新媒体语言的探索,极具艺术延续性的西南地区则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提供了丰厚的地域样本。而成都和重庆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两座城市,不仅在经济上一直带动着西南部发展,在文化艺术上对西南地区甚至对中国艺术而言都至关重要。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注重生命意识和生存境遇与艺术的关系是西南艺术一个重要的特征,因为同处这片地域,两座城市有一定的共通性与亲缘性,而本次展览则借由两地艺术家的创作,梳理、验证两地文化差异。

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来自成都、重庆两座城市共12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展览对探寻成都和重庆的文化历程及其多样性、厘清两地的城市现代性在影像文化层面的机制特征和结构、思考超越既存现代性模式的可能路径有重大意义。

共在 共情 共生: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28日—2021年2月10日

展览地点:四川大学美术馆(中国 成都市)

总策划:唐青阳、庞茂琨

策展人:屈波、熊宇、周晶、杨方伟、刘也

主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大学、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2020年“共在 共情 共生: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是继去年四川美术学院和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吾老 吾幼 吾生: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后开展的第二次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活动。2020年11月27日展览开幕式及研讨会在四川大学成功举办。研讨会设立了“社区美育的机制建构”“社区美育的美学向度”“社区美育的社会语境”“社区美育的历史与现状”四个分论题,来自全国的多位艺术学科专家、艺术家围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社区美育机制建构、美学向度、社会语境、历史与现状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12日—2021年2月28日

展览地点:西岸美术馆(中国 上海市)

主办单位:上海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设计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咏叹,亦是人类无穷创意的结晶。纵观设计的历史,受到瑰丽自然启发的“装饰”,自古以来便是激发新设计出现和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向公众呈献特展“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该展览亦是此合作项目的第二个特展。在展览中,观众将开启自然与超自然的对话,体味诗意的大自然如何与我们的日常设计对象融为一体,并进入以设计和创新技术打造的美妙奇幻世界。

中国色:走向绝对的东方美学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28日—2021年2月21日

学术主持:夏可君

策展人:肖斌

艺术家:邱世华、梁绍基、秦一峰、刘建华、陈彧君

主办单位:龙美术馆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中国 上海市)

艺术,一直有待于重新被定义,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一直保持着被开放定义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如果有着中国艺术的绝对贡献,就在于有一群艺术家,尝试以他们的作品给予艺术以某种全新理解,而且具有当代的普遍性。本次参与展览的5位艺术家,用不同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试图理解中国式艺术:邱世华的白色绘画、梁绍基的蚕丝作品、刘建华的白色瓷器、秦一峰的高级灰摄影以及陈彧君的水墨拼贴,他们选择让自然成为礼物,接续了中国传统的精神价值:让自然来为,让天道自成,让时间来为,让让予来为。艺术成为一种人性谦卑与让予的态度,成为肯定自然可再生性与绝对性的伦理。

“公共艺术与城市创新”广东当代雕塑学术邀请展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27日—2021年3月1日

展览地点:华南美术馆(中国 东莞市)

主办单位: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城街道办事处、广州市雕塑学会、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华南美术馆

协办单位:东莞市文化馆、东城街道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东城文化服务中心、东莞市文化馆东城分馆、碧桂园广东33小镇

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之名言,引出许多人的审美遐想。他绝不止于对栖居的审美观照而出此言,作为哲学家,他更多地是对人的生存本义、真实在境与文化规定,从空间筑造方面进行深层探究。他著名的“筑造·栖居·思想”,揭示了人的生命本质力量与其栖居相互创造的机理,在对空间的物理筑造而精神营构的文化升华与逻辑递进中,有空间生产对人文精神的形塑和规制,也有人文诉求对空间生产的领引和驱动。人的栖居,实践地演绎着诗性空间的思辨。而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也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理想与激情的一种集中反映。它是所有阶层的人都可以接近的,体现了公共空间民主、开放、共享的精神和态度。从雕塑艺术到公共艺术,恰恰是体现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的一种望境。

巨浪与余音 ——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14日—2021年5月9日

展览地点:中间美术馆(中国 北京市)

策展人:刘鼎、卢迎华

“巨浪与余音”展与“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展(2017年1月7日—5月7日)同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系列研究。该研究由艺术家刘鼎与艺术史家卢迎华共同发起,旨在辨析与反思中国有关“当代艺术”的历史叙述与建构。

童思妙笔·耕绘奇境:西方插画师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11日—2021年2月28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 北京市)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想象力大师艺术基金会、瑞士驻华大使馆

“童思妙笔·耕绘奇境——西方插画师作品展”汇集了一批具有卓越创造力的、杰出的欧洲和美国插画艺术家,他们以生动的想象力以及各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和技巧重新诠释了童话、文学作品、诗歌和个人回忆,这些图景见证了西方出版业的蓬勃生命力。

这是艺术吗?现代艺术的七个关键

作者: [英]西蒙·莫利(Simon Morley)

译者: 赵晖

ISBN:9787541093388

出版发行:四川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当代艺术往往因其自我表现力、独创性和抽象的表达而令人望而却步。本书从历史、生平、美学、体验、理论、质疑和市场7个维度透视现当代艺术中知名度很高却不容易被理解的19 件作品,为人们提供了解释现当代艺术中看似奇异且常常令人费解的感性层面的工具。解读现当代艺术的7个关键,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高度实用且普遍有效的艺术解释和欣赏的方法。

本书通过与一位艺术家的某件艺术作品对话,试图通向该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或抵达更广阔的艺术世界。这里不仅有亨利·马蒂斯的《红色工作室》、巴勃罗·毕加索的《老玛克红酒瓶、玻璃杯、吉他和报纸》、勒内·马格利特的《空面具》,还有弗里达·卡罗的《剪头发的自画像》、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阳具原野》等。本书并非向我们展示如何去看作品,而是帮我们用这些作品去“看”。

短暂的博物馆:经典大师绘画与艺术展览的兴起

作者: [英]弗朗西斯·哈斯克尔

译者: 翟晶

ISBN:9787558051852

出版发行: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本书是英国艺术史学家弗朗西斯·哈斯克尔最后一部学术著作。书稿中,作者总结了自己数十年来对西方博物馆体系和艺术展览机制的思考。作者用极具辩证性的叙述方式阐释了西方博物馆体系和艺术展览机制核心发展脉络,这本书也因此成为西方艺术史研究者的必读书目之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本书既是西方展览史研究的经典读本,也是具有艺术行业典型案例价值的专业文献。本书从17世纪的意大利开始谈起,回顾了在长达400年时间里,欧洲经典大师绘画展的演变历程。该书立足于翔实、充分的史料文献,细腻生动地描述了经典大师画展如何从在教堂举办、用以庆祝主保圣人节日等特殊场合的庆典活动,逐渐转变成了在画廊、美术馆举办,供人们展示、观摩、效仿经典大师作品的常规性艺术展事。通过对这一独特展览类型的分析解读,作者梳理了艺术展示机制的变迁与革新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美术馆在塑造公众生活、体现公共性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竹不如肉——西方古代艺术史上的权力和身体

作者:张宇凌

ISBN: 9787521707236

出版发行: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湖岸

出版时间: 2020年1月

页数: 240

定价: 78.00元

从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古埃及到今天,从希腊、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到中国,在艺术史中穿凿“虫洞”,搭建不同时空的通路。古雅典人民英雄雕塑在工体北门影现,伦敦艺术大学前校长跟古埃及法老选择同款造型,听见耶路撒冷的审判在《憨豆先生》的插曲里回响,闻到身体精油的芳香从古希腊运动馆直达你的健身房……“研究者的乐趣就在于,找出那些挑战魔镜的沉默证物,对它不停追问下去,等到它理竭词穷,它才会向你展示非你所愿的奇观。”“汉代的中国人和公元前6世纪的伊特鲁里亚人,不约而同地在死亡面前展现了夫妇宴饮的图像,仿佛死亡就是两只旧酒杯几乎听不见的轻轻一碰。”

从古埃及的《纳芙蒂蒂王后胸像》、古雅典的《握手言别》雕像、古罗马的《忧郁的罗马人》雕像,到中世纪的《夫人与独角兽》壁毯、文艺复兴时期的耶稣造像和艺术审查,再到现代的西尔维娅·斯莱的女性主义画作,作者选取了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些名作,并透过作品解读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带领我们展开了一段大开眼界的艺术之旅。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作者: [英] 伊丽莎白·威尔海德 (Elizabeth Wilhide)

译者: 张心童

ISBN: 9787514619232

出版发行: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品方: 双又文化

出版年: 2020年8月

页数: 660

定价: 298.00元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收录古今装饰纹样1500例,涵盖东西方历史上的各种装饰风格,分为植物图案、动物图案、几何图案、图画和抽象图案五大类,涉及纺织品(服饰、地毯、桌布等)、印刷品(壁纸、图书、包装纸等)、家居用品(家具、地板、瓷砖、灯饰等)和艺术品(陶器、瓷器、剪纸等)。所有图案标注设计者、年代等基本信息,配以文字介绍。书中还用78个图文并茂的专题重点介绍了威廉·莫里斯、胆小野兽等设计师,扎染、镶木等特色艺术,以及中国风、现代主义等艺术风格。本书版式精美,色彩艳丽,堪称视觉盛宴,既是设计师的重要参考书,也是所有爱美之人欣赏装饰艺术的必备珍藏。

如何解读中世纪艺术

作者: [美] 温迪·A. 斯坦

译者: 文玲霞

ISBN: 9787535691828

出版发行: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页数: 136

定价: 78.00元

本书介绍了欧洲中世纪艺术中常见的主题和故事,它们大部分都取材于《圣经》和其他宗教文献。书中选取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38件著名藏品,涵盖多联祭坛画、彩色玻璃、雕塑、挂毯以及彩饰手抄本等各种类型的中世纪艺术品,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梅罗德祭坛画》、“独角兽挂毯”、《法国贝里公爵的美丽时祷书》等杰作。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作品创作的背景知识,并详细讲解了每件作品的风格特点及其背后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中世纪艺术在视觉和观念上的丰富性。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能让读者更直观地认识这个时代的历史和图像。

这本书为想更好地了解中世纪艺术的人提供了一个容易理解且图文并茂的介绍。

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

作者:郭浩 、李健明

ISBN: 9787521716054

出版发行: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中信·雅信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页数: 296

定价: 168.00元

《中国传统色》的两位作者查找中日色彩相关文献近400部,严谨考据384种中国传统色名;根据24节气72物候,在几十万件故宫文物中选取应时应节的96件,从文物中提取传统色。色名与色值两相对应,互为考证,最终完成这本以时间为轴,以文物为依托,展现中国传统色色彩体系的著作。

从大量传统典籍中寻觅、考据颜色由来,再以故宫文物的色彩逐一对应,这是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审美的传统色图书。节气与物候具象为文物,物候轮替,色彩转换,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玉色有“明月珰”“鸣珂”“佩玖”,酒色有“酂白”“春碧”“翠涛”,色白色青,莹润风雅;服饰色有“海天霞”“天水碧”裁作宫人衣装,有“藕丝秋半”染于唐人裙衫……384种中国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艺术百家:马 莉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