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人书,大境界
——四川美术学院连环画创作探索

2020-05-10陈刚ChenGang

当代美术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木刻美术学院创作

陈刚 Chen Gang

“与历史同行:四川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1940—2020)”·第一单元“小人书·大境界”专题参展作品

1昔日血泪绘画:李文信、雷荣厚、赖深如、米立权连环画北京、上海、四川等出版社分别出版发行1965年4月

2西双版纳的故事改编:刘治贵、白德松绘画:白德松连环画四川人民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共同出版发行1978年2月

3熊家婆编绘:江敉连环画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78年12月

4雪雁原著:保罗·加利科绘画:何多苓连环画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84年5月

连环画,又称“小人书”,通常由连续的画面组成,或讲述一个故事,或叙述一个事件,是一种以人物为主体,以图为主、图文结合、通俗易懂的读物。又因其开本小,画面中表现的人物小,被称为“小人书”,也是数代人童年的集体记忆。

在四川美术学院学统脉络和谱系的建立中,连环画是重要的一脉,许多艺术家都参与了连环画创作,如李少言、吕琳、江敉、白德松、尹琼、罗中立、何多苓等,类型也涵盖了木刻连环画、线描连环画、素描连环画、水彩连环画等。与其他艺术种类不同,连环画因具有更强的叙事性、连续性、通俗性等特点,在教育与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其创作特点随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有不同。

抗战时期的舆论宣传

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此时期,为呼吁民众觉醒,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宣传抗日救国,许多艺术家用手中的画笔和刻刀作为武器,创作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抗战题材连环画,四川美术学院比较有代表性的抗战连环画有李少言的《八路军一二〇师在华北》、吕琳的《纪利子》等,均是木刻组画。

《八路军一二〇师在华北》结构庞大,原作共42幅,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八路军一二〇师浴血奋战的场景。此时期,李少言在八路军一二〇师司令部给贺龙司令员和关向应政治委员当秘书,许多场景都是他的亲身经历,这些取自现实题材的连环画激奋人心,也成为记录抗战时期珍贵的文献资料。《地雷战》是李少言的另一木刻组画,表现了战区军民为驱逐日军,齐心协力开展全民性地雷战的场景,形象再现了被抵制的日军窘境。

吕琳的《纪利子》是一组16幅作品组成的木刻连环画,描述的是给地主家干活的纪利子一家整日受到鞭打和呵斥,忍饥挨饿,在一次打击蒋匪的战斗中,纪利子想起了自己被地主打压的悲惨生活与经历,于是奋不顾身地加入到革命斗争中。连环画《纪利子》画面(形式)语言简洁,对比强烈,表现力强。吕琳的木刻作品吸取中国传统木刻的语言,讲究平面布局,在造型和构图上更加自由。

李少言和吕琳的抗战木刻连环画作品内容贴近生活,真实自然,奠定了连环画创作的现实性基础。在表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的同时,还鼓舞了革命根据地的战斗热情,激励了更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在舆论宣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宣传

20世纪40年代,除了抗战题材的连环画,在青少儿读物方面,四川美术学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漫画家汪子美1944年出版的连环画《儿童丛书两册》。进入50年代,四川美术学院在40年代的儿童读物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漫画家谢趣生的连环画《小队的友谊》就是此时期的优秀作品之一。

1949年后,连环画创作更多的是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党的政策、政治运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宣传和大众教育功能,也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繁荣期。在上海解放初期关于连环画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仅在1950年,上海就出版了新连环画600余种;每种印数至少2000册,多者超过3万册,行销总数达530余万册;题材涉及农民翻身、工人生活、战斗故事、英雄模范、历史故事、科学知识、卫生教育、儿童故事等。11951年5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开始出版《连环画报》,目的是“为向广大不识字的和识字不多的劳动群众进行教育”(《人民日报》)。此时期,在艺术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刘继卣的《鸡毛信》《东郭先生》、王叔晖的《西厢记》、贺友直的《山乡巨变》等。

四川美术学院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型连环画《红岩》,这部取材于同名文学作品的连环画创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非一人之力能够完成。杜显清、白德松、尹琼、杜咏樵、施肇祖、周琳、钟在本、袁吉中等艺术家组成了创作小组,分册创作,出版了《江姐》《小萝卜头》《狱中除奸》《狱中迎春》《挺进报》等,李少言还为《红岩》创作了木刻版画插图。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最难点在于将整组作品维系在一种风貌之下,同时又体现出创作者们各自的艺术特质,还要让每本连环画在人物形象刻画、情感表达、背景设置等方面的渲染与小说保持高度统一。这套《红岩》连环画就是这样的作品,它凝聚着几位画家数十年前对人生和艺术追求的心血,用精彩的画面、精良的印刷再现革命画卷,给读者带来了沁人心脾的艺术感受,这是纯文字艺术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说《红岩》连环画将“红岩”文学推广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当年全国各地不少观众通过这部连环画作品首次了解到山城重庆的地域特色。

“文化大革命”后的生活叙事

“文化大革命”时期,连环画的创作进入低谷期,以宣传政治斗争为题材的内容居多。“四人帮”被粉碎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的时期,在艺术领域亦是如此。1978年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发表在《文汇报》上,1979年《连环画报》第3期发表了陈宜明、刘宇廉、李斌创作的水墨连环画《伤痕》,第8期又发表了陈宜明、刘宇廉、李斌根据同名小说《枫》改编的32幅作品组成的连环画,连环画创作很快迎来第二个繁荣期。四川美术学院的连环画创作也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同台竞技的热闹局面,此时期的连环画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与现实生活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江敉的《熊家婆》取材于民间传说,造型生动、幽默,其创作独具风格,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有韵律感、抒情味和装饰风。江敉是非常有名的版画家、漫画家,早年就创作过许多讽刺漫画、连环画和木刻版画。批评家王林曾说过,江敉不同时期的创作有不同的特点,抗战时期,江敉以杂文漫画闻名上海,在上海新闻界发表过众多的漫画作品,是当时的一位斗士。在四川美术学院时期,江敉的连环画创作是中国早期的卡通式连环画非常重要的一个起点。在江敉后期的版画创作,作为一个纯粹又执着的艺术家,他一直到去世都没有放下刻刀,其艺术风格自成一家。

白德松的连环画带有国画线描和水墨特点,代表作有《野蜂出没的山谷》《红岩》《西双版纳的故事》《山月不知心里事》《熊猫的故事》等。《野蜂出没的山谷》采用“铁线描”,《西双版纳的故事》用工笔重彩画成,《田间珍珠》全是写意人物画。白德松在作品中使用的线,可谓是种类丰富、变化入神、行云流水,这与其深厚国画创作功力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以后,白德松的连环画和插图创作已经不仅仅是叙述故事,而是对国画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展示。2

1984年,“伤痕美术”的代表艺术家何多苓根据美国作家保罗·加利科的小说创作的连环画的《雪雁》在全国美展中获得银奖,引起画坛热烈反响。这件作品画风忧郁,用笔欢畅流动,带有强烈的抒情意味。虽然《雪雁》采用写实手法,看似理性客观,但画家凭其高超的造型能力、逼真的写实技巧、完美的色彩搭配以及某些电影手法的运用,多方面的组织融合,使其通过画面的意境来表达出强烈的抒情效果。1986年,何多苓又根据契诃夫的同名小说创作了油画连环画《带阁楼的房子》,借鉴了俄罗斯风景画的画法,画面神秘,耐人寻味。

古代英雄系列也成为此时期连环画创作的重点,如罗中立的《水浒故事》《三国故事》《智取生辰纲》等,姚渝永的《三顾茅庐》《七侠五义》等,张奇开、张春新合作的《李元霸全传》,王以时的《雪夜上梁山》《斗杀西门庆》,庞茂琨的《程咬金全传》等,故事典型情节的选取和表现手法更加成熟。此外还有长篇故事连环画《玉娇龙》系列(共12册),也是这一时期的优秀创作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连环画的市场大环境逐渐式微,吴松、李赵铭、刘智勇、周宗凯、陈荣、陈树中等连环画创作者依然执守这一方天地,他们的创作主题更加宽广,艺术表达语言及形式更为丰富和多样,《封神榜大迷宫》《三峡工程》《南京》《成都史话》等一批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就是其中的代表。

连环画因其开本和人物的表现形态小而被称为“小人书”,但同时它又是一个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目的创作类型,对创作者的绘画水平和对文学故事的领悟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极高,创作者还受到政治宣传、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约束。

说到连环画的创作,赵文元曾将其比喻成电影拍摄,而创作者则像一位“导演”:“在连环画创作中,画家先得到文字脚本,然后开始构思创作。每一幅作品都是剪辑的分镜头,要靠自己的想象、平时的素材积累来进行创作。”由此可见,连环画的创作是非常有难度的。

四川美术学院的连环画创作历来都是独立的版块,艺术家们在“小人书“这片“大天地”里施展绘画才华,在自由、包容的氛围中,形成了自身的语言特点和文脉传承,展现出了功能宣传、教育与叙事性、艺术性融合的大境界。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白德松、陈荣、陈树中、邓云宁、杜显清、杜泳樵、冯星平、傅仲超、高小华、古月、韩德雅、何多苓、胡名、江敉、康宁、赖深如、雷荣厚、李犁、李少言、李彤、李文信、李赵名、刘智勇、罗中立、吕琳、米立权、庞茂琨、钱来忠、任兆祥、石美鼎、施肇祖、孙文光、谭红、唐允明、汪子美、王果、王世贵、王以时、翁凯旋、吴松、谢趣生、杨涪林、姚渝永、尹琼、袁吉中、袁奕贤、张春新、张奇开、钟长清、周春芽、周良知、周璘、周渭淙、周宗凯

注释:

1.《上海连环图画的出版情况及主要问题》,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3),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年。见宛少军:《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72页。

2.“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美术家专访系列(白德松篇),2016年。

猜你喜欢

木刻美术学院创作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动物一一逼鼠蚕猫
桌上盆景(外一幅)
李富贵木刻作品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一墙之隔》创作谈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