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2020-05-10田霏宇尤伦斯黑阳秋韵林科费亦宁莱昂内尔莫拉夸尤拉里奥维拉瑞尔排名不分先后按发言顺序排序

当代美术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物质艺术家计算机

田霏宇 尤伦斯 黑阳 秋韵 林科 费亦宁 莱昂内尔·莫拉 夸尤拉 里奥·维拉瑞尔(排名不分先后,按发言顺序排序)

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2020年9月26日—2021年1月17日

策展人:黑阳、秋韵

展览地点:北京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1北京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田霏宇:在今年UCCA所有的展览中,“非物质/再物质”是我们准备最久的,也是最曲折复杂的展览。这场展览应该在今年春节之后和大家见面,但是因为今年的特殊状况,这批作品在北京的海关放了很久,希望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大家见面。除此之外,这次展览涉及到30余位艺术家的70余件作品,而且全部是“计算机艺术”,涉及到大量的技术细节和设备调试,远程布展更是难上加难。

为什么UCCA想做这样一场展览?我们在过去的这些年看到了太多“新媒体”“沉浸式”等炫酷的展览,但是好像没有看到国内非常完整地从学术性的角度介绍这一类别艺术作品的展览,我们觉得做一场这样的展览,就是UCCA的不同之处。

1985年,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曾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了具有开创性的展览“非物质”,构想了一种与电讯技术进步相呼应的全新物质模式。 本次“非物质/再物质”展览既是对此前“非物质”展览的致敬,亦旨在通过探索计算机艺术的广阔前景与哲学根基展现计算机艺术不仅是新的媒介,更是一种全新的美学表达形式,从而在计算机艺术媒介的历史上谱写新的篇章。

如果说当年的“非物质”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借助具有划时代意义,诞生于现代的工具创作的艺术一窥后现代的未来,那么35年之后的“非物质/再物质”展览则在回顾计算机艺术起源的同时,审视了后现代当下计算机艺术的发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范式进行了展望。

黑阳老师特别喜欢强调的一点是,在这次参展的三十几位艺术家中,最年长的艺术家出生于 1924 年(薇拉·莫尔纳 Vera Molnar),最年轻的艺术家出生于1994年(刘娃),时间跨度达到了三代人。这些人中有的到中年之后才有了计算机这个事物,也有人几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理解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在同一个空间中看到他们横跨60年的不同创作,是一个很难得也很有趣的体验。

尤伦斯:现在对我来说,是我作为艺术收藏家一生当中最令人振奋的时刻。我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收集数字艺术作品了,我收集的一部分展品来到了今天的展览当中。但是非常遗憾,今天没有办法和朋友们亲自见面。所有这一切数字艺术收藏,我的兴趣都是来自于一次我和一些公司高管的会面。他们跟我说,想让我更多地支持数字艺术。我们现在在中国北京,与UCCA以及UCCA馆长田霏宇先生进行非常紧密的合作,进行数字展品的展出。我觉得整场展出是近乎完美的,我们在2500平米的展厅当中展出了30多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设计并且完成这样一次大规模的展览,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作为UCCA的创始人以及本次展览的赞助方,我们已经认识到,我们需要在常规性的艺术展览项目之外做一些更具有重要性的美学、数字艺术展览,希望能够为一些艺术院校提供高质量的数字艺术、计算机艺术的项目,这就能够帮助这些国际化艺术学校的学生更多地接触数字艺术和计算机艺术的作品。有了这样的接触之后,年轻的学生和艺术学者们能够更多地了解数字艺术和计算机艺术的作品。与此同时,他们也将在未来毕业之后有机会去寻求不同的工作机会。

最后,我祝本次“非物质/再物质”展览成功,祝福所有数字艺术的实践者、爱好者和学习者,未来就掌握在你们的手中。

黑阳: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通过ZOOM连线。虽然仅仅是通过在线的方式跟大家见面,但是很开心这次有机会参加这场2500平方米的展览策划,这也是我在数字艺术领域所做的最大的一次展览。“非物质/再物质”是一次非常独特的展示计算机艺术的展览,它能够给我们带来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作品,从计算机艺术先驱维拉·莫尔纳到刘娃等非常年轻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都会在这次展览当中展出。

这场展览在今天来讲也是非常符合时代发展意义的,现在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我们各行各业,以及日常生活当中的核心部分。在本次展览当中,很多作品都是艺术家和计算机协作的产物,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优美的故事。

那么策展人在这次展览当中想要表达什么呢?首先,计算机代码是一种语言,这是一个技术性的、科技性的语言,也就是说技术也是一种语言的表象,它和我们讲的画刷照片这种形式是不同的。技术、计算机是一种语言形式,我们希望给大家展示不同题材,以及通过不同作品展示这30多位艺术家不同的视角。

第二,现在我们每天都在讲“非物质”“虚拟性”,“非物质”其实是物质的另外一种形式,但是这次展览当中我们会展示“现实的物理性”,这其实可以说是对1985年让·利奥塔在“蓬皮杜中心”策展的展览的致敬。

第三,随着整个世界越来越走向国际化,我们需要对数字艺术进行再命名和重命名。计算机艺术的身份是什么?它如何传递艺术家身份?如何给我们传递新的艺术视角?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创新的创作过程。

20年前我就和米格尔·舍瓦利耶见过面,这些艺术家当中,有非常成功、非常优秀的艺术家。我们做的是对于艺术的再创造和再创新,而计算机艺术,正如之前发言人讲到的,艺术家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不是计算机的万能时代,因此计算机和艺术结合有它独特的意义。

秋韵:这次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两位参展的艺术家费亦宁和林科。非常感动的是也有很多艺术家通过ZOOM和我们在线上相遇。这次展览有30余位国际艺术家,其中90%的艺术家只能远程参与到我们这次展览的布展和开幕中,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跟他们进行了密切的沟通。虽然他们不能在现场和我们相遇,但是我还是希望在这里向所有给予我们最大信任和支持的艺术家及其团队表示感谢。

下面我们进入对谈环节,请问两位艺术家,对于展览标题中的“物质”“非物质”“再物质”的关系,在你们创作当中有什么样的体会?

费亦宁:我对于1985年的展览,是属于想象吧,因为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期。我阅读关于那场展览的记录,有一段提到会给进入展览的观众一副耳机,耳机经过不同区域时会自动进入不同频率,听到的是不同作品的简介,有莫里斯·布朗肖、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他们写作的文本。目的是希望展览被包容进一个完整的整体当中,但是每个观众又被隔离开来。我感觉非常像当时技术社会的隐喻,每个人被隔绝开,并且有一个单一的信息传播源,因为那是在1993年万维网发明之前,感觉那是物质信息化过程的一个隐喻。

对于这场展览标题当中的“再物质”,可能是那个时候的技术比较难以想象,资讯可以继续物化,或者对肉身世界产生非常大的简易影响。在创作当中包括3D打印、机械手臂的绘画,甚至在社会当中,现在有一些公司用数据和算法来决定哪一个地区要被中产阶级化,制药也完全在云端被机器人控制。这些都是1985年的展览没有覆盖到的部分,是这次展览“再物质”的补充。

关于“物质”,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认为物质并不是消失了,并不是变成无形了,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的物质性存在着。我觉得这在我们这次艺术创作中仍然是成立的,以更信息化的程度来成立,这是我对展览标题的一些想法。

林科:我讲一讲我的创作跟主题的关系吧,因为过去我主要用计算机进行创作,基于电脑、网络这种生活中的经验去创作我的作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人会变得对现实的经验又有一种需求,以至于我这两年制作了天空绘画的作品。这种作品基于PS软件界面的经验,在这个软件界面当中我制作绘画,然后产生实体作品。

实体作品通过打印的技术,打印在具体的材料上。这也是一种新的技术,可以将电脑中的数据参数转化到另外一个机器上,它们是匹配的,所以它们会获得透明的颜色。我的绘画主要是界面格子,它们产生了视觉上的虚空,颜色是透明的,喷洒在这些反光或者是透光的材料上面,会产生特别的视觉结果。但是这种视觉结果是我先在电脑里面计算好的,在电脑里面已经成为一个工程文件,它们已经被我看到。这个结果,我可以说它是一个“非物质”的存在,在我选择结束保存,它成为一个作品的瞬间,它完成了。我对现实的它具有好奇感,包括它在真实的实体空间又与自然的光线,或者是其他的因素产生联系,会产生比屏幕界面更加有丰富感的现场体验。所以我会选择把它们变成实体的东西,它们又好像在“非物质”的状态中转换成一个物质的东西。

费亦宁:刚刚说的关于材料对绘画的转换,在我听来它好像在保存在电脑里的时候是没有时间维度的,就停在保存的瞬间。但是艺术家把它变成物质性,有了观测者,从时间维度之外被扯下来了,就被赋予了时间维度的东西。

林科:对,它可能一直在耗损。

田霏宇:今天讲的这个主题“非物质/再物质”,未来是什么样的趋势呢?

黑阳:我觉得我们今天所做的只是未来计算机艺术初章的开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年轻的一代艺术家,包括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他们所做的令我感觉到非常惊喜。因为他们都是在数字时代出生的,这一代人从使命上,或者从预定上就能够很好地和计算机一起协作。我们越往未来发展就可以看到越多新的艺术形式,这是我们艺术的目的,也就是去表达更加新的形式、更多新的形式、更多新的信息、新的视角、新的愿景,去表达更多新的世界的想法。

现代人身处新世界当中,面对不断变化的新世界,每天我们都看到很多新的变化,不管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交问题,国内问题还是国际问题。因此,新世界的艺术家需要有新的愿景,需要有对于世界的新想法。在这个展览当中,我们看到一些艺术家提出了一些批判性的视角,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视觉效果或者说视觉的可能性、不确定性,我们从新技术当中用AI技术带给我们更多视觉的可能性。

这次展览是“计算机的艺术简史”,主题是“非物质/再物质”,正如主题所说,这是一部简史。我相信在现实世界和生活当中,我们肯定经历了更多关于计算机艺术的发展。我自己非常希望能去看看世界上其他相关的展品和展览,我也想看看世界各地在艺术上的新创造和创新。

莱昂内尔·莫拉:在本次展览汇中表演的NEO机器人是我20年来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艺术的案例,我的想法是让机器具有自主权和一些人工智能的能力。我的工作是基于科学的,我使用受生物启发的算法,允许机器人创建自己的作品,每件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该过程不是随机的,而是由机器人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当前的大流行将会成为过去,艺术一直在展望未来,艺术是一种有远见的活动。

夸尤拉:本次我在UCCA展示的作品是《夏日花园》,源自我在过去几年里持续探索的一个议题,它与传统的风景画创作有关。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它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传统的表现形式。风景画是传统艺术的遗产,它体现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尤其是我们与自然的相处模式,自然成为了我们开拓新表现方式的载体。

在《夏日花园》中,我尝试让自己成为一个印象主义画家,我走入自然并全新体会它。这一方面是一种十分传统的行为,另一方面,我通过使用技术设备开拓了全新的视角。随之而来的结果是,这件作品不仅和传统的风景画对自然的表现方式保持一致,还加入了截然不同的技术视角,技术的使用在这里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延伸了我的观察能力,我所关注的焦点,是发展一种人类视觉无法做到的方式,去观察这些自然景观;我接纳了不同的观察方式,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美学、新的语言,开发新的语言和看待自然的视角,是我使用技术的核心目的。

2“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在当下这一特殊时刻,我认为技术再次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如你所见,技术使我的作品在中国得以呈现。且这件作品本身没有存在的实体,我十分好奇这件作品将如何在空间中以物理的方式呈现。一方面,它确实可以带来身临其境的效果;但同时,它不过是一段影像、一个电子文件。在疫情的当下,这着实令人认为技术可以允许这一类作品出现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必像我们一样面对旅行的限制。虽然这并不是这件作品的主题,也不是这次展览的主题。但我认为本次展览一定会提到技术对我们今天的意义,对艺术家和观众在当下环境中的意义。

最后,希望你们能喜欢这件作品,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来到中国北京!

里奥·维拉瑞尔:很高兴能在本次展览中展出《飘浮星体》,它由三块LED面板组成,通过我设定的程序连接。当你们看到那些飘浮的物体,实际上看到的是2400万个像素,它们共同创造出这些抽象的图案。《椭圆》是大型LED雕像,由262根灯具组成,每根包含72个LED小灯泡。这些灯具组成了椭圆形的装置,悬挂在天花板上。这件作品最让我着迷的地方,是把存在于数字世界的东西带入到现实,为观众呈现一个可以从多种视角观察的作品。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不仅作品的自身发出光线,同时它也散射光线,这两者的结合是相当迷人的。

我的职业生涯从学习雕塑开始,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涉足电子技术领域。如你们所见,我的作品是这两者的结合。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我就无法做出现在的作品。当然,LED本身也是一项难以置信的技术,我对它的“固定状态”十分感兴趣,这是一种寿命极长、十分耐用的技术。

关于LED,我也在不断开发和改进自己的软件程序。当然,还有其他相当复杂的步骤,使我的作品成为可能。能参加这次展览,我首先感到十分激动,至于疫情和这段时间以来发生的一切,我也感到十分遗憾,展览能被保留在日程当中我已经十分欣慰,很抱歉不能亲自到场。

这两件作品让我深有感触的地方是光的普遍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和光产生联系。所以,这两件作品是关于在更深层次上我们有所回应的东西。我认为这是我们当前所处的世界可以把我们连在一起,我们都能有所回应的东西,这就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希望这种联系能够帮助消除一些隔阂和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一些分歧。

猜你喜欢

物质艺术家计算机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