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0-05-09王丽娜

神州·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立德树人新时代

摘要:为顺应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要深刻领会立德树人内涵,梳理和归纳推进过程中意识、环境、载体与机制等方面所面临的新考验。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德育氛围,加强师德引路、增强主体自觉,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载体,完善育人体系、构建协同机制,从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实践育人及形成“三全育人”思政工作大格局的角度探索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实现困境;实现路径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2]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其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新时代立德树人内涵,坚持问题导向,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有效的实现路径与机制。

一、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困境

进入新时代,高校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意识、环境、载体与机制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考验,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为破解困境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基础。

1.价值的多元化加重了青年学生的信仰危机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各类思潮的汇集之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各类文化碰撞日益频繁、思想交锋日益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年学生思维的混乱和价值选择的困难。一方面当年青年追求个性、喜好自由,但是他们的甄别能力有待加强,因此,青年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很容易受到价值多元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呈几何级数爆炸增长,庞大的数据使青年学生迷失于信息浪潮,泛娱乐化使青年学生陷入了网瘾的病态,多元的文化搅乱了青年学生的信仰价值。

2.育人目标的功利主义倾向侵蚀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环境

育人目标的功利主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偏移,重智育轻德育,强调学术能力、知识储备、研究成果,对德行的培养重视不够。二是针对高校评价的指标偏颇,高校评价更多涉及的是科研实力、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易于量化的指标,忽视了以立德树人为标尺的育人过程评价,也导致了高校的德育探索得不到根本性的体现和重视。此外,功利主义对环境的影响也体现为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物质化导向。最终,校园的文化氛围、家庭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的整体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最终结果。

3.高校教学载体创新不足削弱了立德树人的落实成效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理念,但是其实现载体目前还多停留在对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学习、对书本知识的灌输式推广阶段。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载体,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应结合走出去的社会实践,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表现为道德情感的切身体验,除了书本教材还应向各种云平台等电子载体拓展。立德树人的载体要多地触及青年学生心理情感,利用技术又不过分依赖技术。

4.立德树人长效协同工作机制不足降低了立德樹人的工作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责任,都应将育人职能贯穿其工作的始终。然而高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往往“就事论事”,缺乏通力合作,没有从“条块分割”转向“协同配合”,主渠道与主阵地之间联系不够,学校、学生、家庭配合力度不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不够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尚不完善。

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德育氛围,实现以文化人

要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良好的文化氛围是重要保障。高校在进行物质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建设,使广大青年学子置身于优美环境、熏陶于先进文化,为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提供良好的德育氛围,起到“润物细无声”般的作用。一是要强化思想引领,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引领学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滋养学生,坚决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思想对青年学生的侵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理念根治于学生的思想深处。二是要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校风学风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的隐形路径,高校要重视对校风学风的培育,加强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重大纪念日文化等文化教育。同时,要深挖校史资源,以学校的光荣历史、深厚文化传统、优秀校友的榜样力量为教育资源,进一步滋养青年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怀。

2.加强师德引路、增强主体自觉,注重以德育人

注重以德育人,不仅要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也要增强学生的道德自觉性。一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者,人之模范也。”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教育等各类教育培训,树立优秀教师典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将师德师风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着力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二是要激发学生道德的自我觉醒。“一味地强调教师的道德示范,可能导致教师将自己认同的道德观念强加于学生,削弱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使学生处于道德奴隶的地位”[4],所以高校应以人为本,采用启发、互动、共同参与等形式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道德现象分析研判的方法;在课堂下充分发挥学团干部和学生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启发学生的道德认知,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3.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载体,推进实践育人

高校立德树人渠道与载体应不断革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首先积极开展面向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活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大德育教材的比重及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协同。其次,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除了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等形式外,还应借助新媒体资源,努力发掘高校网络载体价值引领与榜样激励等作用,使青年学生不断增强网络道德意识、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不管是教材还是设备,都应源自于立德树人的现实需求,而不是迎合评估的权宜之计。再次,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向上向善。

4.完善育人体系、构建协同机制,形成“三全育人”思政工作大格局

建立健全育人体系,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一是育人队伍协同,实现全员育人。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党政干部都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育人之责、行育人之道。积极探索党政干部和辅导员等主体人员间的轮岗交流机制,形成工作互补,真正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二是育人过程协同,实现全过程育人。要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到学生从毕业到入学的各阶段。推进教学单位与教辅部门的协同联动,建立责任清单,强化育人举措。推进马克主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更好完成立德树人使命。三是校内校外协同,实现全方位育人。积极构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家庭、高校与社会间的协同联动机制,丰富家庭教育资源,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多方合力育人,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9/11/nw.D110000renmrb_20180911_2-01.htm.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 05-03).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 230.htm

[4]甘剑梅.教师应该是道德家吗——关于教师道德的哲学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 (3):25-30.

作者简介:王丽娜(1989-)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就职于广州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立德树人新时代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