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区域经济活力的对策和影响研究

2020-05-09倪鸣远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6期

摘要:区域经济活力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区域经济活力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只有综合分析影响区域经济活力的因素才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区域经济活力,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文章通过研究提高区域经济活力的对策,分析提高区域经济活力的多种影响因素给市场带来的影响,最后给出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活力;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对策研究

区域经济活力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发展潜力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持久的动力。为了稳定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水平,必须以提高区域经济活力为抓手。影响区域经济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地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不在本文考虑范围内),比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而且还有地区经济发展中所涉及的客观影响因素,比如企业数量及规模、人口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技术水平的变革和创新等。市场经济主体主要包括企业、消费者、政府,当然政府是区域经济活力的主要调节者,所以企业和消费者是区域经济活力的参与者。本文对社会中所有可能会影响区域经济活力的因素進行筛选,最终得出要想提高区域经济活力必须要考虑增加企业数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居住人口、扩大企业规模、引导三大产业发展方向这些方面的结论。下面以提高区域经济活力为目标,分别就以上五个方面对社会的影响和提高区域经济活力的对策具体展开。

一、提高区域经济活力的对策及影响

(一)提高企业数量

企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济主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科技创新、城镇化的生力军,所以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本文把企业数量作为影响区域经济活力的因素之一,研究政府在提高地区企业数量过程中的对策。

首先,提高地区企业数量最直接的措施就是鼓励创业,从而增加企业的净数量;其次,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鼓励和补贴,吸引外地企业迁入;最后,地区企业的新建率和倒闭率是影响地区企业数量的直接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活力的间接因素。

1.鼓励创业是当前社会积极推动的一种增加就业的措施,主力军为一般大学生,他们对创办企业充满信心和热情,而且大学生群体具有消费欲望强的特点,这种企业盈利不仅仅会增加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而且规模化创业会带动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地区GDP的增加。要把大学生创业培养成一种文化,从而使创业成为一种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

2.提高政府对企业的补贴水平和对企业的政策鼓励是增加地区企业投资最快的政策手段,要通过招商引资,把外地大型企业、科技型企业等具有投资价值且符合国家政策指向的行业引进本地区,从而增加企业数量,这样有利于大幅度提高产品的供应以及政府税收,更容易提高就业率,就业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3.地区企业新建率的提高是建立在政府提供的宽松创业环境下产生的,增加补贴,减少税收,或者银行下放贷款门槛都有可能会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倒闭率的降低主要取决于产品销售及制造成本的控制,一方面政府要积极打开企业的销售绿色通道,保证供销信息的及时性和对等性,另一方面要与原材料供应企业商议通过政府补贴降低原材料成本价格。

虽然通过政策提高地区企业数量是一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手段,但是增加企业数量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首先,增加企业数量的过程中主要涉及的企业范围是民营企业,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并不能充分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而民营企业有着数量多、规模相对小、创新能力强等特点。增加民营企业的数量会直接增加行业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促进产业产品的升级创新。站在提高区域经济活力的角度看,通过创业增加的企业数量,一般具有规模小、存活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其具有极强的企业活力,而且能够带动地区投资热情。利用鼓励政策引进的外地企业,虽然会增加地区企业数量,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利于本地企业的发展,从外地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大多为大型企业,其自身实力雄厚,加上政策扶持,必然会导致行业发展不平衡,甚至垄断,大大打击本地企业的信心,使得企业新建率降低。

(二)优化产业结构

在提高区域经济活力的进程中,很多地区制定和计划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方案,在产业规划中更注重环境的保护、科技的创新、人才的引进等。这些产业要求各地区近年来逐渐趋同,不仅仅从眼前利益考虑,将重污染、低技术的企业关停或整改,更是为了以后的长远发展,实现地区产业结构优势互补、资源优化合理配置。

为了提高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一般要结合地区传统优势资源。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科技水平高,不仅要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且还要充分开发矿产资源,发展金属冶炼工业,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西部地区要利用清洁能源发展新能源产业;东北地区要着力发展重工业,振兴老工业基地。所以这就需要制定符合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形式。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邻近地区产业相似度很高,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浙江和上海、浙江和江苏,结构相似系数都达到了0.8以上。特别在江苏省内,苏南各市结构相似度甚至接近1。大量同质企业集中在一起,这样无论是原料的运输销售,还是相关基础设施服务的成本都会降低,造成不必要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要发挥地区特色产业,才能占据市场需求,地区的区域经济活力才能够得到释放,效率才能提高。

优化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全面的、成体系的,其对于提高区域经济活力、整合区域资源、消除贸易壁垒形成优势互补、产生规模效应有很大的帮助。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使得工业区集中,这样整个城市规划也将趋于合理化,对统一治理污染、工业垃圾等也有了定向、集中的管理。

(三)提高居住人口

劳动人口数是需要人口总数来保证的,同样的,区域经济活力是需要区域人才活跃度来保证的。区域经济活力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指标牵制,从劳动力层面来说,是为了减少地区企业招工难度,更好地适配劳动力和企业的需求,从而促使地区企业数量增加,间接的目的仍旧是增加企业数量。从提高居住人口来看,提高区域经济活力所需要的不只是增加劳动力人口,还要增加人才数量,通过人才驱动战略激活区域经济活力。人才的引进对经济的发展是最持久、最有力的支撑,人才对于产业的提升是区别于简单的劳动的,所以提高居住人口、促进区域经济活力最深层次的要求,就是要提高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加大人才教育的投入

提高区域经济活力需要一定的人才储备,即人才存量。在整个区域内人才数量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为了提高人才存量、为整个区域注入持久人才血液,就要求政策上对教育进行倾斜。现在很多地区出台了大量对外部人才引进计划,有很多补贴的条件,但是这样的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只有通过加大对地区教育的投入,培养人才,整个地区的人才存量才能得到供应。当然不仅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还要对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质量,鼓励各个行业举行不同类型的培训,丰富地区人才技能的多样性,要提高人才奖励政策,使整个区域形成一个人才培养的大环境。

2.制定相应人才引进方案

教育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又是多样性的,所以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体系和过程。这样从外地引进人才的计划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方案,社会上的人才只有在充分流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人才利用的最大化,而且人才总是向报酬高、福利好的地方流动。所以这就要求政府要提高人才引进的补贴力度,比如提供薪酬保障、工作安排以及住房补贴等。为了保证人才的创新性以推动整个经济的进步,就需要鼓励创新,增加对科研人才、科研项目的投入,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大型企业进驻,从而“倒逼”人才的引进。

3.改善地区基础设施及环境

区域人才数量决定了区域所需基础设施的规模。高层次人才数量越多,与之配套的科研设施、便利的交通、便捷的通讯和整洁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优美的生活环境、便捷的交通设施,会对引进外部人才有很大的帮助。基础设施越完善,科研水平越高,该地区就越容易成为区域经济中心,也就慢慢地成为科研人才必经之地,势必对当地城市建设以及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提高区域经济活力。

区域人口数量是提升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对提高劳动力人数有利,而且对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有很大的帮助,也表示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但是单纯地提高人口数量或人才数量往往并不能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发挥不了最大的效率,所以在鼓励创业、吸引外资的同时,要把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放在首位,在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同时遵循人才质量大于人才存量的原则,只有这样区域人才活跃度才能更大程度地转化为区域经济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建设。

(四)扩大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的扩大往往会对区域经济的规模有正向影响,而地区经济规模可以反映地区经济的总体水平,区域经济活力往往要建立在规模经济之上。以阿里巴巴为例,其在2017年一年日均纳税超一亿元,并且带动上下游企业纳税总额超过2 900亿,创造就业机会3 300万个。由此可见,企业规模不仅可以带动科技的发展、生活的进步,而且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增加财政税收,可以建造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进入地区。

1.建立奖惩机制,激励企业规模发展

通过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区域内盈利水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企业予以资金支持和奖励。为这些企业解决资金及产品销售的问题,利用区域内相关资源发展园区经济,加深产业链,促进民营企业的规模化。

2.推进企业并购重组

市场经济促成生产要素总是向着最优的方向配置,从而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企业重组措施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企业发展。在市场中,企业之间相互兼并是形成规模企业的最迅速的方法,规模企业能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而且对企业扩大生产的作用很大。企业并购不仅会使企业规模得以提升,而且被吞并公司的技术积累将会直接被吞并公司所吸收,减少相应公司在这方面的时间浪费和人力投入。

为了提高区域经济活力,选择扩大区域内企业规模从理论上来说是合理的。但是企业规模的扩大,不仅仅是外部因素导致的,还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扩大生产规模,但是根据企业成本理论来看,企业扩大生产费用必然会附加到产品成本之上,所以要通过增加销量、降低成本的方式减少扩大生产规模所带来的利益损失。

(五)引导三大产业的发展方向

三大产业的发展侧重可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水平。我国三大产业发展已经从原来的第一产业为主导转向第二产业为主导,且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服务行业日趋繁荣,第三产业包括金融、交通、饮食等服务行业,其成本低、价格高、利润空间大,适合未来的经济发展。想要提高区域经济活力,稳定GDP增速,就要依靠服务行业的增长。第三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得整个行业的门槛有所提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门类广、创新性强、所需成本不大,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号召。所以增加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必然使區域经济活力反应敏感。

现如今,我国第一产业并不吸纳过多劳动力,反而将劳动力输送到第二、第三产业。减少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就要求必须提高低级产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在近年来变化幅度最大,但是第二产业工业化水平已经迎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抓住历史机遇,加大科技投入。第三产业比重稳步增加一方面因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不过服务行业不能替代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工业体系中的作用。

二、建议

区域经济活力的影响因素是多重的。从宏观角度来看,其会受国家整个政策导向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来看,是各行各业企业发展的规模和数量,以及对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提高区域经济活力的核心就是提高企业数量和规模,往往企业“活了”,其他必要的影响因素也会变好。另外企业数量增加,会逐渐导致劳动力的缺失,而单位薪酬增加,就会吸引更多外地人才进入本地区工作,企业规模越大,所带动的上下游企业越多,所创造的营收和税收越多,提供的就业岗位越多,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力自然就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曹雁翎.基于区域经济活力提升的人才活跃度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28(4).

[2]秦元元.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的综合评价[J].中国统计,1998(12).

[3]姜秀英.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及实现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6(23).

[4]刘军丽.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9).

作者简介:倪鸣远(1998—),男,江苏宿迁人,长春财经学院金融学院,本科,主要从事经济学,金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