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豫商“留余”家训对当代财富传承的启示

2020-05-09彭博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6期
关键词:家训

彭博

摘要:豫商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其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商业文化精髓,它的繁荣和振兴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完美结合。我们从中原豫商文化中吸收营养、汲取力量,既要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又要以发展的眼光全方位地规划管理,达到守富、传富、造富良性循环发展。

关键词:豫商文化;财富传承;“留余”家训

财富传承,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财富家族所面临的永恒话题,“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始终笼罩和困扰着财富的创造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财富从实物形态到数字形态,财富的积累过程固然艰辛,但保证家族时代兴旺,财富永驻,却是一个世界级的课题,放眼世界,成功传承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有其特别的财富传承方式,中国也有山东孔府、清末曾国藩等大家族传承财富经历世代不衰,在财富传承的过程中,随着时代变迁,财富管理的金融工具亦在升级,但财富思想的文化传承更代表了财富传承的核心力量和软实力。

一、豫商文化的起源和由来

中原文化向来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闻名于世。在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原文化,其发展的过程对整个人类文明起着引领与支撑的作用。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历史上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河南,其中河南安阳殷墟是中华文字的发祥地、河南开封是远近文明的六朝古都。探寻豫商文化的脈络踪迹,汲取豫商文化的厚重积淀,探索和解读古代的豫商文化,对研究当今财富传承有着独特的意义。

商人一词的由来,源自于人们把从事贸易活动的部落人称之为“商人”,这些部落之间交换物叫“商品”,这种交换的行为以及后期形成的职业叫“商业”,“商人”一词由此得名。我国最早有史书记载的商业活动,就是夏朝中期殷人“肇牵牛车而远贾”。《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狭小,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河南不仅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摇篮,更是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这里产生了了久远、厚重的豫商文化。

二、古代豫商的典型代表——康百万家族及“留余”家训

1.康百万家族历经百年不衰

康百万家族是明清以来豫商中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家族。乔家大院因影视作品推波助澜红极一时,与兴盛三代的晋商乔家相比,康家纵跨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富裕十二代,历经四百多年辉煌。鼎盛时期,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泾、渭、沂六河土地多达十八万亩,两次悬挂“良田千顷”金字招牌,成为中原一大富豪。民间有谚语,“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描述的就是康家的盛世。

相比晋商乔家,康家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超越了徽商、晋商实现了财富传承十二代不败。从康家的家族文化发展来看,康家并不把经商赚钱放在第一位,从康家发展的四百年时间里,康家历代都以儒家经典为修身典范,增加儒家文化修养。在康家繁盛的四百年间,曾经历了许多灾荒年代,康家不计个人得失,慷慨解囊,赈济灾民,同时在家乡修筑河堤,捐资助学,甚至在几近亡国的清末,代替当地政府出资修缮行宫接待慈禧及朝廷官员一行

到访。

2.“留余”家训传承家族精神

特别一提的是康家兴盛数代不衰的制胜法宝——家训。在康百万庄园里,随处可见众多匾、额、楹、联,上面刻满了康家对后代子孙的教育警言,体现了康家教育者的用心良苦。其中在庄园最醒目处,有一块 “留余匾”,上刻《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是康家第十五代传人康道平令人制作的牌匾,也是著名的“留余匾”,其内容大致是上留余于天,对得起苍天朝廷;下留余于地,对得起子孙后代,这块留余匾的所体现出的事事“留余”便是体现了康家十几代人秉承“财不可尽露,势不可尽使”的儒家传统思想。

“留余”的含义非常深刻,内涵也很宽泛。“留余”有四个层面的含义,首先,“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康家教育后代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不要竭泽而渔,不要破坏性地开采,要让耕地休养生息。其次“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康家告诉后代,要有大局意识。没有国家的强盛,哪里会有家庭的幸福?这种家国情怀是何等的大气,舍小家、保大家,没有国家的繁荣哪有个人的发展。 接下来,“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在兼顾自然和国家后,康家还告诉子孙“独乐不如众乐”,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也是康家的现代版“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他们用牌匾的形式告诫“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老祖宗千万不可把智慧、经验、福份都用光耗尽,要为后代留下一些。康家富含哲理的“留余”家训,正是中原豫商精神的内核体现,十几代康家人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把“留余”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既兴旺家族又济世救民。康家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践行,康家的财富除了维持日常家用,多用于扶贫救灾、救苦救难、奉献社会,相当于那个时代的“慈善基金”。康家得到清政府的官方认可,也赢得民众的敬佩和爱戴,这也正是康家在中国历史社会最为动荡的清末时期仍然能富甲一方的原

因吧。

三、“留余”家训对当代财富传承的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业纷纷登上商业舞台,形成下海经商的浪潮,形成了典型的“新富”市场,连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使得中国的个人财富迅速增长,21世纪,先富起来的那批老企业家逐渐步入暮年,他们更多地开始关注和重视财富的传承和企业的交接,中国的“新富”们进入了财富家族传承的高峰时代。在此精神传承和财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从中原豫商文化中吸收营养、汲取力量,既要立足长远发展,又要以发展的眼光全方位地规划管理,达到守富、传富、造富良性循环发展。

1.以时间换取空间,“留余”后代,造福子孙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受“留余”祖训的启发家族财富传承需要长期性和稳定性,要求家族管理者要放眼长远谋划未来,须秉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用前瞻性思维来设计财富传承方案,合理运用现代金融工具搭建具有韧性的资产配置架构,赋予其生命力,生生不息。具体来说,首先确保传承资产的合法性和独立性,要安排资产的风险隔离;其次是通过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受益权的合理布局安排,实现家族基业永续;最后,通过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委托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等专业机构综合运用基金、保险、信托等工具构建资产配置组合,有效防范市场波动风险,实现个人财富保值增值和财富永续。

2.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留余”世人,造福世界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帮助弱者、扶贫赈济,家族成员若能多参与这样的慈善项目,可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荣誉感,更利于家族精神的传承,对后代也起到了无形的培养和教育的作用。对企业而言,慈善是回馈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好方式,也是树立企业正面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社会也需要慈善来帮助弱势群体弥补国家财政之不足。

3.发扬儒商文化,传承世代家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千年积淀所铸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商文化更是中原文化中最为独特、耀眼之处,是河南人最值得骄傲的文化自信。在家庭的财富传承中,每个家族亦有可估算的有形资产,也有不可计量的无形资产。有形财富可以通过勤劳致富、精心经营、日积月累,但无形财富的形成却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富不过三代”是家族文化传承的缺失,一个优秀成功的家族引领者不仅要创造财富,更应具备敬业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把具有家族文化特点的精神内核烙印在子女身上,以及形成家族独特的内涵和品质,才能够持久地创造和扩大家族的财富。

作者简介:彭 博(1981—),女,河南郑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金融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家训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帝王家训,齐家治国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六)
《朱子家训》(五)
《朱子家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