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依托行业自主办学视角的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2020-05-09臧英杰孙超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6期
关键词:办学转型发展

臧英杰 孙超

摘要:高校在转型发展中依托行业办学已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通过分析高校依托行业办学与高校转型发展的联系,阐述了地方高校依托行业、构筑新型办学体制、依托行业办学的必要性,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和学校层面对高校转型发展,依托行业办学提出了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行业;自主办学

一、提升内部治理能力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

要求

地方高校依托行业自主办学,是高校转型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也是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和对接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应当肯定,目前实施的地方高校归属政府管理的体制,较好地解决了以往行业部委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战、资源浪费”等弊端,高校规模得到了扩展。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普遍存在的非行业化的趋势,使得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普遍趋同

一些高校盲目追求“综合性”,追求外延发展,忽视内涵建设,规模急速膨胀;多数高校行业专业的比重急速下降,失去了原有的行业特色,与行业有关的专业课程设置大幅缩减;高校追求“大而全”,致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显著下降。

2.专业无行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缺陷

一些高校盲目追求排名,很少顾及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追求高水平、多数量和和大规模;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本身就与地方产业结构不相匹配,加之盲目追求专业的数量增长,使得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转型的难度加大;使得科研数量较多,但成果的应用却很少,学术论文数量很多,但质量却很差。教师搞科研,多数是围绕职称晋升和业绩考核的“指挥棒”转,很少考虑成果的应用。

3.人才培養体系普遍缺乏行业特点

人才培养方案过多地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而学生实习、实训等工程实践等的环节和学时明显不足,使得现时的课程设置难以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课程设置缺少行业特点,表现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课程设置差别很小,教材使用是清一色的“规划教材”,致使学生理论功底不深、动手能力不足。

4.产学研合作停滞不前,高校与原行业联系大为减少

虽然各高校与原行业及行业企业仍然保持着一些联系,但实质性的合作少之又少,尤其是行业对高校的支持力度明显减少。划归地方后,由于学科、专业增多,学科专业交叉较大,优秀的多学科融合的师资难以寻觅,且教师到行业企业锻炼、实践的机会也就越来越难,受高校招聘制度和政策的制约,不能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训,有实践经验的行业内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很难进入高校。这对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极为不利,更对保持行业的原有特色产生不利影响,使得与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和挫伤,也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

5.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持不足

地方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投入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生数和教职工数,按照统一标准划拨的。而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实习、实训、实验环节投入的费用很高这一实际情况则根本没得到考虑。辽宁省需要政府财政支持的高校有九十多所,由于管辖的高校很多,基础差、底子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加之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就会使得划归地方管理的高校难以得到比较充足的地方财政支持,由于学校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新近成立、需要转型的高校更是“嗷嗷待哺”。这就客观上促使各高校争相扩大招生规模,争上更多的专业,因为只有多上专业、多招生,才能获取尽可能多的政府财政支持。

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地方高校的内涵发展和行业特色发展。高校转型发展,需要依托行业自主办学。改革高校的管理体制,构建教学治理体系,提升内部治理能力是高校转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动力,依托行业的发展则是重要支撑。高校内部教学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高校未来的发展。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体现行业的特色,根据行业的发展和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可以说,依托行业办学,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对高校而言已势在必行。

二、依托行业自主办学是提升高校转型发展的根本

途径

高校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从服务特征看,高校都必须与地方及行业有着紧密的、必然的联系。新形势下,依托行业自主办学,促进高校转型发展,更具特殊意义。

依托行业自主办学是提升高校转型发展的出路,利于高校直面经济建设主战场。对于高校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加速自身发展意义重大。产学研相结合,始终是高等教育发展追求的目标。高校依托行业自主办学,有着诸多优势。一是有利于高校同行业建立起固定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二是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场所和基地,也为高校从行业选聘有工程背景的兼职教师开辟了有效通道。三是有利于高校吸收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谋高校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层次结构等发展大计,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咨询。四是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与行业企业密切联系,组成联合体,共同解决行业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五是有利于高校中研究出的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企业所利用,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贡献力量。六是有利于实现高校和行业企业资源的整合。使校企双方有效共享对方的各种资源,尤其是对高校,既改善了办学条件,又降低了办学成本。七是有利于高校专业建设,有利于高校的专业结构对接地方经济的发展,避免专业的重复建设和“同位化”不良竞争,进而实现相关资源的有效及优化配置。八是有利于企业化办学,提高人才培养的达成度。强化与行业的联系,有利于行业为高校提供教学改革、联合研发、学生就业指导等支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结合的“无缝对接”。

三、高等院校转型发展必须依托行业办学

实现高校的转型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依托行业办学,这也是高校保持行业特色、培养行业和社会所需人才的根本途径。地方高校应坚定不移地依托行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实施办学。

1.政府主导,构建行业与高校共建新机制

高校存在于社会和行业,其生长的土壤在社会和行业,服务社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服务行业必然是高校的生存之本。因此,政府应根据不同院校的行业背景,将依托行业办学纳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政策和措施,通过积极的扶持政策,推进实质意义的“校企共建”。重点引导有行业背景的院校特色办学、错位竞争,借鉴“双一流”建设的经验,设立针对不同行业背景的院校特色化发展的重点建设工程,加大投入,在校企合作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促进共建的新机制实质性形成。

2.行业部门做好相关规划,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诸多的原行业高校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直接减弱了行业参与高校办学积极性的热情,使得各项人才培养的特色大多丧失殆尽,行业企业对高校投入及资助急剧减少,即使是合作办学,也大多停留在纸面上。为此,要从高校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行业办学的作用,结合转型发展,回归行业,增强特色。对政府而言,应积极搭建桥梁,鼓励、引导和支持行业企业参与高校办学,搭建合作的政策和制度平台,开创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对行业部门和企业而言,应积极参与同高校的办学合作,把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融入高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以及教材建设中。对高校而言,要特别注重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面向行业和市场办学。

3.高校坚定不移走特色发展、错位竞争、开放办学和产学合作之路

依托行业,即根据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办学。要围绕行业进行专业建设;借助行业,进行“双师”队伍建设;面向行业,推进人才培养;紧贴行业,进行社会服务;依靠行业,进行基地建设。依托行业办学,其本质就是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在办学过程中保持行业特色。

特色发展,即根据行业、社会发展要求和高校自身特点,打造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品牌,实现自身内涵发展。高校应根据行业发展战略,有重点地使学校重点学科专业优先发展,从理念、定位、师资队伍等方面精心设计,突出应用型培养的主线,按行业企业的需要组织教学,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办学体制。

错位竞争,即避开其他兄弟院校尤其是老牌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重点发展行业自身有优势的学科专业,确立相对优势竞争地位。划转地方管理后,“同质化”竞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应结合行业发展的新需求,调整办学思路,在服务行业发展中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

开放办学,即高校要主动顺应行业和社会发展,打破传统封闭的办学格局,将学校的办学置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新时代,高校需要更加开放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更需要办学目标的调整、教学课程的优化、辦学过程的改革及办学时空的开放。要求高校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联系行业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产学合作,即校企产、学、研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是行业办学的最大优势。高校划归地方管理后,产生了毕业生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低、课程体系与行业发展要求不适应等诸多问题。改变上述现状,关键在于强化产学合作,以产促学,以研带学,要求高校要将行业所需的技能传授给学生,也要求行业企业切实融入高校办学的各个环节,为高校办学引路护航。

参考文献:

[1]孙超.关于依托行业办学的审视和思考[J].现代商业,2012(7).

[2]高树仁.行业院校特色化发展态势与战略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

[3]孙超,宋吉鑫,崔国生,等.高校内部治理能力的厘定与提升对策重塑[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二等奖论文集,2016-12-28.

基金项目:沈阳工程学院2019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研究与实践”(2019JYZD04)。

作者简介:臧英杰(1963—),女,吉林德惠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情报、高等教育研究;孙 超(1962—),男,辽宁铁岭人,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企业战略及商业伦理研究。

猜你喜欢

办学转型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转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沣芝转型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