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与社会工作介入问题的文献综述

2020-05-09朱桦闵小勇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文献综述

朱桦 闵小勇

摘 要:由于地域差异、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到内地普通高职院校后,会存在很多适应性问题。身体不适应、语言环境的不适应、饮食的不适应、学习习惯的不适应。社會工作理论是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运用专业技巧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介入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学习、生活、人际等方面,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对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社会工作介入;文献综述

教育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始终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建国以来,制定了许多与少数民族教育相关的政策。不仅仅是民族院校,普通高职院校也为少数民族教育做出贡献。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在当前良好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办好内地民族班,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学生管理,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建设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为了充分反映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情况,笔者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文献进行了调研。笔者选取中国知识网(CNKI)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策略为:SU=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 and AB=(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查得期刊论文共计339篇。但其中从社工视角介入少数民族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并不多。经过认真研读,笔者发现大多数文献主要关注的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学习适应和心理适应等问题。这些都反映出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的缺乏。

一、研究意义

第一,关于少数民族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用不同的维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分析。但是笔者注意到以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这种视角进行的研究较少涉及,因此文章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第二,丰富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本课题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介入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用理论解决问题,丰富了中国本土化的理论与实务。

第三,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少数民族学生面对新的社会环境,面对新的民族文化、价值等,会产生一些社会适应问题。而社工的介入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等问题。并得出社工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对其进行帮助,使少数民族学生健康发展和学习。

第四,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统一,从战略角度来看,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何为社会适应

1859年,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自此“适应”一词被学术界广泛使用。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是第一个把适应的概念引入了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人,并最早引入“社会适应”这一理论。他认为社会适应是一系列主动性的适应过程,指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等方面,彼此互相调整与适应,达到双方相互满意的心理过程。笔者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分为学习适应、生活支持和人际适应。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是为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因此,学习适应是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有着许多困难,如果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从同学、老师处得到关心和帮助,则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此外,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学校后面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与同学的关系和与老师的关系。所以人际适应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中占据重要位置。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穆娜碗尔,李立文(2012)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来到新的文化环境之后,会出现文化碰撞,导致他们不愿意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一起相处,所以他们的文化适应非常薄弱。

李志杰(2005)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了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以华东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个案,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更加难以适应大学学习。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方面,唐德忠(2010)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环境的陌生、语言障碍、学习方法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应考模式的差别以及同学关系六个方面。同时唐德忠指出要通过求助于自我、同学、老师来解决上述问题。

高俊(2007)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让人担忧,全国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也高于汉族学生。

通嘎(2008)通过个案研究,得出结论: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在学习适应上存在问题,但大都积极主动地适应大学生活;来自少数民族杂居区的同学大学生活适应性显著地好于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同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

方清云(2012)则分析总结了性别、成长地域、聚居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说明社会支持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否适应大学生活至关重要。

四、简要评述

学术界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的研究经过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有研究中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一)研究视角多样化。学术界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的探讨,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维学科视角分析问题。研究视角的多样化不仅为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而且有利于综合全面分析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二)研究主题进一步深化。随着学者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的现状、社会适应的问题、解决对策等的深入分析,更进一步廓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的意义,研究主题得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三)研究方法多样性。运用了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当然,已有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对文献的仔细研读,笔者发现,定量研究占居绝对主导地位。二是国内学者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关注度不够,从社工角度进行研究的基本没有。所以,可以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如开辟社工介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新视角。社工使用的理论知识涉及到法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此外,社工的角色是通过社会服务计划或项目的实施而发挥作用的,在这些计划或项目中社工的角色和工作也是不一样的,有针对心理层面的心理治疗,针对家庭层面的家庭治疗,针对认知层面的认知行为治疗等等。所以我们应当基于社工的视角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

参考文献

[1] 通嘎.跨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个案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04):49-50.

[2] 穆娜碗尔,李立文.异域文化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2(04):203.

[3] 方清云.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210-212.

[4] 陈建文.论社会适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1-15.

基金项目:文章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FDY661。

作者简介:朱桦(1991.11- ),女,汉族,江苏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硕士,讲师;闵小勇(1978.04- ),男,汉族,江苏人,硕士,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文献综述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刍议社会退缩幼儿社会适应的状况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