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舆情引导系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
2020-05-09徐超
摘 要:舆情引导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舆情引导工作因缺乏系统性,出现了工作机制缺乏协调、教育体系缺乏多样、社会资源缺乏协同等问题。系统引导是把舆情引导工作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观察和分析,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舆情引导的整体性、多样性、协同性等方面的统一,在系统思维指导下,更有助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舆情引导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模式
新媒体时代舆情引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舆情的发展方向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随着社会传播方式的变化,舆情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极速化的特征,然而在舆情引导的工作过程中仍面临缺乏系统统筹、协同不够、机制僵化等问题导致舆情引导的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不佳,引领力缺乏,因而亟需改革当前的工作模式,推动建立包括舆情引导系统理念、舆情引导协同机制、舆情引导队伍、舆情素养培育等在内的舆情引导系统、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下系统舆情引导内涵
舆情引导,故名思议是对发生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网络空间上的舆情按照一定的理念、遵循一定的原则、实现舆情向特定方向转换的一系列做法的综合。系统理论认为,多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以特定的规则结合在一起,便可称为系统,而系统思维正是“借助‘系统这个词所把握的整体性概念来整理我们的思想,强调把握对象的整体性,强调把思维成果系统化”。同时,系统具有“多样性、相关性、一体性特征”所以系统需要结合多样性、相关性、一体性等特征来分析。基于此,可以认为舆情引导系统就是把舆情引导工作作为系统来观察和研究,强调分析、研究它时,把握舆情引导工作的一体性和多样性,重视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系和区别,实现要素间系统协同。
二、舆情引导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高度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是包含实施主体、实施环境、工作机制、目标功能等各要素组成的系统工程,具有系统属性,而舆情引导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要素与舆情引导系统的各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密不可分,甚至是高度一致的。因而舆情引导的系统化才能更好地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舆情引导系统多样性、相关性、一体性等特性的契合: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建设契合系统的协同性,因而需要对舆情进行系统引导。第二,舆情引导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建设的内容设置具有契合性。舆情引导系统要求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体系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多样又统一的整体。设置诸如监管、引导、吸引、课堂等全面而多样的舆情引导体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准确性、有效性。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素融合与舆情引导系统的一体性契合。舆情引导的资源和环境是实践教育系统内较活跃的要素,它们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内外的客观存在,这些客观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彼此之间是具有深刻联系,结合为统一整体。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舆情引导系统机制的困境
(一)舆情引导机制缺乏系统协同
高校舆情引导机制缺乏协同,缺乏校内外结合的系统性统筹和顶层设计;其次,当前高校舆情引导系统普遍存在系统评估机制不健全不科学的问题导致考核上过分注重量化,存在重形式轻方法、重成果轻过程、重指标轻体验等诸多的问题。高校舆情引导过程中,舆情的引导工作缺乏广泛学科教师参与,以党政部门和辅导员为主的较单一教育和引导主体无法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及部门协同引导作用。
(二)舆情引导机制缺乏多样性
高校舆情引导机制缺乏系统性的逻辑建构,多以“被动式应对”“运动式教育”等活动的形式出现,且周期较短,无法形成系统合力促进教育效果。高校舆情引导机制的单一化设计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层次性缺乏,没有形成理论学堂、实习实地体验、重点考核评估等相互关联、交叉融合的状态,对舆情场的反应不够系统有效,难以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实践体验和感知教育。
(三)舆情引导系统要素缺乏相关性研究
舆情引导系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有赖于内部系统各要素的组合、完善,当前在舆情引导系统内部对校内环境与社会资源的相关性研究薄弱,校内外资源整合难度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活动以独立开展为主,校内部门合作开展的程度尚且不足,校际之间合作有限、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更加凸显。
四、舆情引导系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探索
(一)把握科学的舆情引导系统理念
舆情引导系统需要用科学的理念为指导,通过系统协同、多样体系、注重要素间作用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建设部门协同、学社协同、家校协同、政企协同、校企协同等系统协同机制,促进“育人合力”的形成。同时,基于高校的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注重层次性,制定指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方案,融入舆情素养教育机制,选聘优秀导师讲学、授课,通过系统化的“专家”、“意见领袖”、“大V”等主动的舆情引导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发展。最后,舆情引导系统建设主动对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求,优化结构,更新内容,改进方法,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达成度与社会满意度融合。
(二)創新舆情引导系统工作协同新机制
基于教育实际,构建舆情引导系统协同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要求。为此需要发挥理工科高校的在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势,协同政府、企业、社会资源,构建家校、政企联动的协同新模式。其次要充分利用理工科高校贴近产业的优势,推进校企合作。签署联合培训协议,设置红色创新实验班、聘任红色教育导师等形式,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周期性、点对点深入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融合,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体,构建校内、校外协同机制。
(三)设计多样化舆情素养培育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培养体系建立的目标就是提升教育效能,即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一个教育主体之间双向互动、时空共在、感性与理性相互融合的集成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舆情教育和素养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扣紧时代的脉搏,更要具有多样性。广泛科学地在课程中融入舆情素养教育,选聘优秀导师讲学、授课、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中不断探索体验式教育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推动开展学生获得感和体验感较强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其次,优化学生评价指标,提升舆情素养在学生评价中的占比。舆情素养作为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指标,对全面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进行融合,全方位、多维度开展工作,将舆情素养培育贯彻始终。
(四)深度融合,探求舆情引导系统发展新模式
舆情引导工作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舆情引导系统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探求二者发展新路径。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地培育和舆情引导系统培育基地建设,促进校企联合,推动舆情引导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企业、培育基地等方面的资源融合。其次,按照共享的原则,集聚师资、课程、平台、资金等资源,协同培养具有融合视野的“舆情引导”人才,组建舆情引导队伍。根据学科情况和区域经济状况成立再高校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盟、红色网军等建设上实现育人资源的课程、师资、平台共享。最后利用网络信息化,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互动教学培育,高校之间相互开放舆情反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互派骨干教师交流,互相引进课程,拓展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1] 苗东升.系统思维与复杂性研究[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01):1-5+29.
[2] 论系统思维(一):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识物想事[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03):3-7.
[3] 宁文英,吴满意.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概念、生成与结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9):26-30.
基金项目:广东工业大学科研项目《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对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的研究》(编号:2018XG06);广东工业大学科研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资助专项);广东工业大學科研项目《基于系统思维的理工科高校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路径探究》(资助专项)。
作者简介:徐超(1989- ),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讲师,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