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2020-05-09杜雅雯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

摘 要: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代表性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物化理论,并由此奠定了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中的先驱位置。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理论来源,再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含义入手,分析了其物化理论的具体表现,最后探究了其对当代社会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理论来源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受到前人思想的启发,他的物化理论主要是来源于狄尔泰、西美尔、马克思·韦伯、黑格尔以及马克思等人的理论。

狄尔泰对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个体要依附于主体,个体是整体结构中的某个环节,个体离开主体不能单独存在,他强调要从整体出发去看待和把握事情。卢卡奇正是受到了狄尔泰“整体性”思想的影响,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他在整理什么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时便运用到了狄尔泰的“整体性”思想,在这里,卢卡奇运用了整体性思维去理解和把握社会现象。

卢卡奇曾求学于西美尔,是西美尔的学生,西美尔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发展,洞察了西方文化的走向,指出主观文化逐渐被客观文化所渗透和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工人不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也与其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分离,这时候,他们往往会对劳动和劳动产品不属于生产者本身的思想持一个默认接受的态度,认为自身的劳动和自身生产的商品是一个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存在,在这样的主观文化逐渐被客观文化所取代的社会中,主体本身的意识和自身能够感觉到的地方变少,因而是劳动分工造成了人被物所取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货币体系的逐渐完善,文化主体中的人的创造性也逐渐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人的主观文化受到货币体系的客观文化的挤压,人成为了客观文化的工具,人的物化被实现,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卢卡奇正是受到了西美尔“物化”思想的启发。

卢卡奇也曾在马克思·韦伯那求学,卢卡奇将韦伯对他的影响形容成来的晚但是却深刻,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的数字化分析中有着韦伯“合理化”的影子,韦伯分析,工人在一个被合理化的制度下,机械地做着合理的工作,这样的劳动被合理化,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精确计算和合理化,而这种合理遵循的是一种工具合理,价值合理被逐渐的隐藏了起来,这些思想为卢卡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

黑格尔的总体性辩证法对于卢卡奇分析物化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哲学基础,卢卡奇的研究方向在第一次大战后发生了变化,他开始转向经济和政治领域,并开始研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他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认为他们对于现实和事实的理解总是采取直观的理解态度,而没有考虑到运用总体性辩证法的思想,因而出现了机会主义,导致了革命斗争的失败,卢卡奇主张消除物化现象应该运用总体性的辩证方法,这里就来源于黑格尔的总体性思想,认为要消除物化不能让资产阶级自身去解决,因为资产阶级就是物化的创造者,他们承认物化,也接受物化,卢卡奇指出应该让无产阶级通过总体性的辩证方法去看清物化的本质,并找出解决物化的途径,从而消除物化。

卢卡奇在1917年后开始研究马克思的相关著作,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受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关于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逐渐被物与物的关系所取代,劳动产品生产者的命运被自己所生产的商品所决定,马克思将商品的这种特性称之为商品拜物教,不难发现,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本书中的《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这篇中,卢卡奇引用了一些有关于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思想对卢卡奇有着直接影响,是其物化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含义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指出“由于这一事实,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这其中已经表明了两层含义,首先是劳动者生产的商品成为一种不依赖于人的力量,变成了一种自律的东西,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其次是被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归劳动者本身所有,而被资本家所占有,并通过某种客观规律制约着劳动者的自由,成为了奴役劳动者的一种力量,简而言之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以物与物的形式所表现出来,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控制着,卢卡奇认为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物化现象,但是那也只是个别现象,并不构成社会问题,然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物化现象就具有了普遍性,并且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且对社会发展和人对社会的态度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具体表现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本书的《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一篇中对物化理论做了詳尽的论述。

首先是经济领域的物化,卢卡奇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就他的命运而言,对于整个社会结构有典型意义的这种自我客体化,即人的功能变为商品这一事实,最确切地揭示了商品关系已经非人化和正在非人化的性质”,从这已经可以看出卢卡奇揭示了经济领域中劳动的物化过程。卢卡奇通过对韦伯的合理化原则的分析,得出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本质就是建立在精确化、计算化和制度合理化的基础上,劳动都是被放在可计算化和机械化的管理体系之内,人的个体性特殊性被消磨,整个生产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人所操控,所以个人只能被动的接受生产规律,原本的主体性消失了,成为机械系统的客体,丧失了总体性,人作为人的自主人格得不到实现,让劳动者成为了生产关系中的微不足道的角色,他又从马克思那获得灵感,通过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领域的商品本身入手去分析,商品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因而,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就会采取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办法,以此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总量,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资本家们都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技术,让手工工场向机器化大生产过渡的速度加快,让这个生产过程更加的精确化和计算化,此时,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减少了对劳动者的需求量,工人变得除了劳动力以外其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对于工人的自由来说就是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工人生产的产品不被自己所支配,并且工人的劳动过程也被商品化了,转为具有抽象劳动量的商品,根据劳动量的多少给予一定的报酬,商品生产系统将工人的人格自由剔除在外,从这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商品形式中人被非人化了,加上,资本家为了让生产效率更加的提高,卢卡奇参照结合了西方管理学之父泰勒和理论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的流水线特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领域,为保证生产的合理化,将生产过程细化的分割成了若干个部分,将工人放入到了相应的岗位中,机械地从事着劳动,工人只用按照设定好的动作去反复执行,在此过程中,工人的主体性被削弱了,成为了孤立的原子。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经济关系之下,人已经无法看清自己的本质。

其次是政治领域的物化,卢卡奇在分析了经济领域的物化后,就转向了对政治领域物化的研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政治领域也同样不可避免地产生这种物化,“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创造了一种同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在结构上适合于它的结构的法律、一种相适应的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与之相配套的官僚制度,这个制度具有偏向性,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服务的,卢卡奇认为同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领域中的可计算性和合理化原则一样,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管理制度也体现着可计算性和合理性,并且根据这种合理性的指导,国家制度逐渐变成一个与社会历史领域无关而与社会体系相关的一个独立领域,并依靠着这种合理性不受外界干扰独立运行着,社会的各个方面被各种所谓合理的和系统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所涵盖,这些政策的制定也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在一种看似合理的框架内经过精心设计形成,再通过合理的行政制度让这些法律规则具备合法的实质效应,同时,为了迎合资本主义社会统治者的需要、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个方面的有序进行,各种适应于以及服务于其的立法、司法和执法部门和机构也相继建立和完善。被物化的政治体制控制着社会的各个阶层,其出发点就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保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生产领域中的工人一样,在国家机关中的劳动者也同样的处在一个可计算的机械化的系统之内,个体受制于机构的分工,被动的机械的工作着,并且随着国家机构分工的越来越细化,非人化的倾向也会越来越突出,从而破坏了人的类本性,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写到“法官行使职责至少大体上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法官作出决定也只是遵循合理化原则计算出来,与其自身的判断无关,政治体制中权力的行使与个人的意志相分离,“这种官僚体制下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类似于机器的操纵,充满着乏味单调和死板。”这些人只是单调地从事着机械化的工作,一切都是根据合理化原则进行着,个人与自身的主观意志分离。

因而,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没有减轻物化现象,反而强化了这种物化结构。

最后是意识领域的物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化充斥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并反映到了人的意识领域当中,便形成了物化意识,人类对于外在的物化现象持以不批判和接受的态度,并将这种物化结构当作一种外在法则,比如,在经济领域,商品生产按照合理化原则进行计算,因为物化的影响,人们会觉得这种合理化的可计算性就是商品性质真正直接性的表现形式,物化意识“它力图通过‘科学地加强这里可理解的规律性来坚持这种表现形式,并使之永久化”,在资本主义经济生产领域,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被精准的计算,而这种计算又被合理性的细化的分工所掩盖,劳动被数字化和量化,劳动者的自主性劳动逐渐被机械化的被动的劳动所取代,自由自主劳动的主体逐渐成为被劳动支配的客体,劳动过程与劳动者相分离,不依赖于劳动者的主观意愿,变成了一个机械的过程,所有的劳动者也只是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并听从着这样的运行方式,劳动者越来越丧失自己的主观意识,随着这种机械化的运行,物化越来越深入到了人们的意识当中,并越来越根深蒂固,深入到了人的心理结构中,资产阶级通过这种物化意识力图控制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域,使无产阶级丧失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自身存在的功能,弱化其革命的斗争性,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要摆脱这种物化意识的麻痹,不能被动地观察社会现象,要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并担负起历史使命,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

四、卢卡奇物化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却掀起了物化批判的浪潮,他的物化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他指出要觉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强调对人的本质的复归,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并未过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一,规范科学技术的应用。卢卡奇认为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同时展现了其弊端,比如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等。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正不断推进,经济迅速发展,我们在大力弘扬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要借鉴西方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兼顾和考虑到人文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自然、社會三者关系的和谐统一发展。

第二,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有警示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显现出了一些负面问题,比如个人至上的利己主义,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牺牲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人依赖于物以及物反过来支配人的关系,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人对物的过度依赖,应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提倡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合理消费,并严格把控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

第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工作,卢卡奇在物化理论中指出无产阶级是消除物化的主力军,需要让无产阶级自觉的意识觉醒,卢卡奇认为由于物化意识侵蚀了无产阶级意识,使得西欧工人运动失败,所以他强调要克服物化意识,培养无产阶级意识。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人民群众的思想建设工作,增强人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卢卡奇.杜章智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葛伟阳,俞良早.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长江论坛,2013(02).

[4] 王桂霞.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才智,2016(21).

[5] 仝瑶.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才智,2018(32).

作者简介:杜雅雯(1995- ),女,汉族,河南叶县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主持人的话
英国新左派文化批评的安德森印记
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争的横向考察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
伟大心灵在妥协中的信念坚守
——读《卢卡奇再评价》
卢卡奇物化思想的人道主义解释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以二战期间毛泽东、卢卡奇、马尔库塞文化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