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失求诸野”与文化机制重构
2020-05-09任全
任全
【摘 要】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和主体区域在中国大陆,却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得到发扬光大;佛教发源于印度,却在中国、日本、泰国、缅甸等地得到弘扬。这种“礼失而求诸野”的现象是文化历史发展的偶然还是自身机制的缺失?伊斯兰文化的蓬勃发展不单单在发源地形成圣地,在主体区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周边区域也在持续而蓬勃发展。中国文化在机制创设上,如何在反思自身“礼失而求诸野”主体区域缺失问题基础上,借鉴伊斯兰文化的系统机制建设,更好地为中国文化更博大精深、蓬勃持续的发展提供机制重构的思考。
【關键词】礼失求诸野;中国文化;机制创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1-0213-02
一、“礼失而求诸野”现象探因
(一)自强包容对生命力的影响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道德的核心是责任”,而责任的基础是自强,只有自强才有意识和能力承担责任。自强是不断提升自身、反思自己、突破自己的“自胜者强”。只有能战胜自己的人,不断提升自己,严格自律的人才是强者。自强不息、不断成长,才能更好地承担责任,承担自身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乃至世界责任,责任本身就是道德的核心。而完成责任道德的核心驱动力就是自强不息。
《论语·泰伯》中“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中对该句的解释是“不仁之人,未有势位以惩禁之,而疾之已甚,或为所侮贼,亦致乱也。”我们把该句理解为对“不仁之人”的尊重与包容,即所谓“尊贤容众”之容众。“思维的界限就是行动的界限”,包容度的界限就是格局的界限,也是事业可能性的界限。
自强是包容的内在基础,包容是自强的格局前提。自强和包容是生命力是否能蓬勃持续发展的灵魂。
(二)传承思维对创新变革的限制
老师是知识的掌握者、传播者,我们尊重老师既是对长者的尊重,也是对知识的尊重,而尊重老师才能更好地继承老师学识的精华,老师才愿意倾囊相授。继往的目的全在于开来,继承老师所教的目的全在于开拓更好的知识及知识体系。对老师最大的尊重就是超过他。传承思维的价值在于学习过程中不会漫无轨道,而传承思维本身的实际应用却造成弟子墨守于老师所定当时背景状况下的陈规,因循于迹而乏创新之思,造成守成有余而创新有限。使得尊师成了限制变革创新的“天花板”,好学生的标准就只是听话而已。
自身变革,创新缺乏思维方式和机制的支撑,造成自身生命力的定力有余而张力严重不足。自身生命力的不足导致原主体区域发展相对滞后,人们对自身文化信心开始缺失,反思自身文化,从而寻求其他区域的富有创新生命力的文化。而周边区域以旁观者清的态度看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在主体区域文化名人不受重视或迫害的情况下,迁移周边,逐渐形成周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因自身变革创新思维的缺失而造成原主体区域的中心偏移,这就是“礼失而求诸野”。
(三)无原则的包容所造成的散漫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省”“自觉”,中国文化从来不去要求外来人学习、崇敬,一直都很强调“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用自身强大的文化魅力、道德良知去感化、教化、感召周边人与外来者。强调温文尔雅、温润如玉般的“其来也渐,其入也深”的潜移默化。这种博大的包容性,以“生生之谓德”的对生命的仁爱的包容性奠定了广博的人口基数。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的人的底线文明约束机制的缺失,也给人一种无原则的错觉,从而造成在个体实用理性主义,即人需要文化信仰的时候就有信仰,在人们不需要信仰的时候就没有信仰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人的民族性中深深潜藏。在不需要的时候的行为是对文化本身的一种践踏和自欺。温润有余而阳刚不足的水性文化,避重就轻、趋炎附势、见缝插针的短视趋利行为,侵蚀着国家民族的脊梁。无脊梁之刚,何以担责?无担责之力,何以自强前行?这种文化本身机制的缺失就造成无原则的错觉和涣散的向心力。
二、印度佛教文化“礼失而求诸野”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印度本土信仰佛教的人寥寥无几。反倒是在中国西藏、缅甸、泰国等地发扬光大,并成为佛教的主要区域。印度佛教本土中心迁移的原因何在?
一是印度佛教缺乏大一统的政治基础。印度至今都无法建立大一统的强大国家政治体系,印度社会凝聚力差,历史上长期遭受异族频繁的入侵和征服。形成众多的人种、民族、语言和宗教。巨大的贫富差距、森严的种姓制度都制约了印度的发展。未建立大一统的国家政治体系,也没能给佛教文化的传播提供政治、经济、社会的支持。
二是印度教及其他宗教的冲击。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目前全印度有约83%的人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印度教的蓬勃发展挤占了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空间。
三是外来伊斯兰教的冲击。伊斯兰教文化自创立至今,持续的蓬勃生命力让其向东发展到中国、印度、东南亚地区。现在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巴基斯坦就是之前印度的一部分。中国新疆、甘肃等地在伊斯兰教文化进入之前,大部分也是信仰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的进入挤占了大量佛教文化发展的空间。
三、伊斯兰文化蓬勃发展原因架构
第一,强中心与向心力。伊斯兰教建立了三大圣地。一是麦加。麦加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二是麦地那。麦地那是伊斯兰教的政治中心。三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公园623年前曾是穆斯林的礼拜朝向。圣地的创设对信众穆斯林们形成具体的可观的神圣化信仰。神格化即是对先知穆罕默德神格化的发展,在穆斯林的精神世界里树立了明确的方向和精神依托。圣地和穆罕默德神格化这样强中心的举措,对信众穆斯林产生持续的向心力。
第二,正宗之争。虽然伊斯兰教分四大派别,但各派别争论的内容是谁才是安拉的正宗,从不怀疑安拉的神圣性,这就更加强化了穆斯林对安拉的神圣性。
第三,政教合一和人口基数。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的体制,是建立在安拉是宇宙间唯一的主宰上的,安拉的本体是第一性的,其德性是第二性的。本体和德性都是无始、永存的。安拉的存在不同于万事万物的存在。所以,安拉的思想是高于政治、军事等其他世俗事务的,世俗事务是要服从于安拉的旨意的。伊斯兰教是自成体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全民信仰,在伊斯兰教文化中,只要是其宗教国家范围内的人,都要信仰安拉。服从安拉的人即穆斯林。穆斯林人口的持续增长也为宗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人口基数。宗教合一、人口基数都在为伊斯兰教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外部封闭措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结婚,非穆斯林必须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要想放弃伊斯兰教信仰,则被视为叛教。这种叛逆惩戒措施的实施,造成只能进入伊斯兰教不能放弃伊斯兰教,造成伊斯兰教文化基数只会增长不会衰减。
四、中国文化机制的借鉴
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在东西方文明互鉴背景下的时代任务。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强包容的基础上不流于“礼失而求诸野”的中心迁移。伊斯兰文化强中心、政教结合、外部封闭、人口基数等是否对复兴中的中国文化有机制重构的价值思考?
参考文献:
[1]叶秀山,王树人.西方哲学史(第一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陈彭应.老子今注今译[M].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
[4]赵敦华.西方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英]沃德.印度佛教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7.
[7]金宜久.伊斯兰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