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度调查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0-05-09穆心慧刘昕

戏剧之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穆心慧 刘昕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向辽宁师范大学601名在校生发放“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外语教学的认知度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了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师能力、教学内容的看法,据此提出五点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教法建议,解决目前大多数课程思政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支撑的问题,创新我国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问卷调查;教学教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1-0140-02

一、背景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学科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1]。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号召起,高等教育界开始聚焦于课程思政,积极进行路径探索,各大高校纷纷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如2019年10月14日,上海大学举办课程思政教师培训;11月22日,辽宁师范大学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题交流研讨。相比于其他学科,大学英语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价值辨析最多的课程,是构筑意识形态、实施课程思政的战略重地。

二、问题

(一)研究数量不足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尚处于探索阶段,虽有了一定成果,但研究数量不足、内容有待深化。以中国知网为例,检索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结果显示只有61篇相关文章(截止至2019年11月25日)。研究的缺乏使课程思政的实施缺少实际参照,导致在实践中缺少科学性、可操作性。因此,课程思政研究亟待深入。

(二)理论多于实践

目前为止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即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很少,虽有个别教学实践案例,如陈歆以《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为例呈现了一种课程思政课堂形式[2],黄河、林芸所在项目组选取了《大学英语1》[3]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教学,但这些教学案例的实施效果只凭教师主观观察,缺乏数据支撑,难以量化其有效性。

(三)忽视学生主体

国内当下的研究大都站在国家、学校、教师视角考察分析问题,而极少站在思政主体——学生视角进行研究。如黄奕云[4]、王双[5]分别从教材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宏观层面的改良,却忽视了学生对课程思政有何种期待。在思政内容融入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倾向于何种教学形式、更认可哪些教学内容,这是本研究要考虑的问题。

三、意义

(一)丰富理论研究

本研究将从大学生视角考察、理解问题,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内心需要,丰富了以往研究者从教师角度提出的种种改革实施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我国外语教学课程思政方法,为课程思政融入外语教学提供新思路、新角度。

(二)提供实践经验

为使课程思政研究不仅仅停滞于理论层面,弥补学生对课程思政认知情况的了解空白,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思政形式,从中生发出教学启示,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以期形成师生合力,取得更佳教学效果,助力大学德育。

四、启示

(一)综述

本研究樣本来自辽宁师范大学2016级到2018级各专业(除外语专业)的601名本科生,问卷星SPSS分析显示:本调查Cronbach α系数值为0.873,大于0.8,说明研究数据可信度较高。问卷共设置了四部分,分别对受访学生基本情况、对课程思政认知度、对教师教法认知度、对自身情感体验认知度做出调查。本文主要针对问卷第三部分“对教师教法的认知度”,依据该部分调查结果从课程思政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师能力、教学内容五个方面设置的5道多选题做出分析,得出以下5点教学启示。

(二)丰富教学材料,陶冶学生情操

为了解学生喜爱的教学材料,问卷第12题调查了学生“最喜欢的思政内容与外语学科内容相结合的载体”,受访同学中87.52%、38.27%、42.1%、28.29%分别选择了视频、微课、纸质材料、PPT,说明多数学生更倾向于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浸濡课程思政,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有关价值引领等内容的TED演讲或电影片段以调动学生积极性、陶冶学生情操。

(三)结合课外实践,课堂内外并行

问卷第13题调查了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哪些?”结果显示:71.05%、70.22%的同学分别选择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的活动形式,说明课程思政教学应使课堂内外同向同行,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为学生的道德培养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统一,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放眼国外德育,日本高校《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学校全体教育活动进行”,并为此制定公民课、特别活动课、环保课等,通过座谈、参观、考察、实践等方式实现德育教育[6]。这种德育与生活密切关联,和当今我国课程思政改革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主张具备相似性。

(四)增加情景模拟,案例价值辨析

对于第14题“心目中课程思政有效教学方式”,学生选择的前三位分别为情景模拟式教学(63.39%)、老师主导的讲授式教学(62.9%)、案例教学(55.24%),说明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可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两个教学方向。从国外思政教育来看,一些发达国家走在了我国前面,早已将案例辨析与情景模拟的方法应用到学生德育培育的系统中,如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伦理与教学课”[7]、美国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8]均为有效的德育平台。此外,问卷第6题“对新闻时事的关注频率”的结果显示不经常关注新闻的学生高达77.21%,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加入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的案例教学,进行价值辨析的同时可促进对新闻时事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提升教师形象,加强师生互动

问卷第15题调查了学生认为的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对教师有哪些要求,79.52%的同学选择了“主动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需求与感受”,“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以身作则”“较强的人格魅力”“学识渊博、传递正能量”的选择率均超过80%。由此可见教师应加强人格魅力、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并在课后主动与学生交流课程思政感受、关心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效果、加强师生互动。

(六)增强国家意识,提高战略高度

为找到课程思政切入点,问卷第16题调查了学生较为认同应从哪方面入手思政教育,题目包括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等选项,其统计数据分别为82.53%、75.54%、85.52%,说明多数学生同意德育目标需以国家意识为导向,坚持政治性与社会意识形态教育。马拉西斯等人对145个国家的社会科、公民科政治教育的研究表明:“教材注重灌输对国家的忠诚、爱与服从,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7]印证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与本条启示所提倡的提高战略高度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李焦明.如何实施课程思政[N].中国科学报,2019-09-04(4).

[2]陈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J].智库时代,2019(49):62-63.

[3]黄河,林芸.《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1):154-155+158.

[4]黄奕云.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的大学英语教材改革的探索[J].山东青年,2018,(8):151-154.

[5]王双.“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教学途径探讨——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43):183-184.

[6]王珊珊.日本高校德育教育对我国高校品德教育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7:40-42.

[7]高地,刘航.加拿大高校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与途径——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为个案[J].外国教育研究,2013,40(12):108-114.

[8]宋文靜.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07):58-60+64.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