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

2020-05-09薛凤敏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薛凤敏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艺术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所以艺术类学生需要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通过对一所艺术院校中艺术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其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培养艺术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艺术类学生;教学策略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2.043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2—0182—05

一、引言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当今世界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沟通互动。“所有交际,无论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中的,都会发生在文化框架中”(Johnson,2003,p194)。Fantini(2006)认为,“当与语言和文化上与自己不同的人交往时,要进行有效和恰当地表现时所需要的一种复杂的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常情况下人们倾向于把交际理解成对话。但从交际的定义来看,交际所涵盖的范围要远远大于对话。交际一词来自拉丁语单词“communicare”,意思是给予或交换,交际的过程就是我们分享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因此,艺术作为一种分享想法和感受的方式,其本身就是一种交际过程。

北京服装学院作为一所国内一流的、以服装艺术专业为特色的时尚高校,在艺术创作和展示的过程中无不传递着文化信息、价值观等。因此,艺术专业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是否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便成为本研究关注的焦点,希望通过本研究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探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途径。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自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交际概念以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许多学科领域,如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关注的话题。鉴于“文化”一词的定义多种多样,有研究者发现文化的定义多达160多种。另一方面,交际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内容也很广,交际能力涵盖了语法能力、语篇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Canale & Swain,1980)。交际能力会受到文化的制约,文化差异会对交际的顺利进行制造障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和框架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Byram(1997)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和语篇能力组成,同时也指出完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还应包括知识、解释与关联技能、发现和交互技能、跨文化态度和文化批评意识。Chen & Starosta(1999)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在文化多样的环境中,能够“有效和适当地执行沟通行为、协商彼此文化身份的能力”(p28)。他们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三个方面:跨文化敏感(情感过程)、跨文化意识(认知过程)和跨文化熟练性(行为过程)。

尽管广泛的理论和模型为语言教育者提供了理解和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种方法,但它也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变得复杂化。

我国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也对跨文化交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一些学者尝试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如钟华、樊葳葳提出了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量具[6],张卫东和杨莉构建了跨文化交际体系,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7]。还有一些学者具体研究了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胡超对南方某大学400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但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8];王湘霁研究了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发现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工具型动机的相关性最强[9]。这些研究的对象通常为一般群体的学生,也有很多研究针对英语专业学生,但是对艺术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较为鲜见。但正如前文所述,艺术表达本身就是一种交际过程,艺术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忽视。因此,本文将以张卫东和杨莉(2012)构建的跨文化交际体系为基础,对艺术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调查研究。

三、研究与分析过程

(一)研究问题

1.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因素中,艺术类学生的表现如何?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因素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设计以张卫东和杨莉(2012)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为基础,该体系包含了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又涵盖了13个因素。本研究根据这13个因素设计了调查问卷。其中一些题项与艺术专业相关。其中文化意识维度包含3个题项,反映对不同文化的态度;文化知识维度又分为两个次维度,即自身文化知识和异文化知识,分别涉及对对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对自己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各包含4个题项;文化实践维度又分为三个次维度,分别为语言交际能力(共含6个题项),非语言交际能力(共含3个题项),交际策略(共含3个题项)。问卷采用Likert量表,选项分为5个等级,从1~5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和非常同意。

(三)研究过程

问卷调查于2019年9月进行。调查对象为随机选取的艺术专业班。问卷在课上发放,发出93份问卷,回收问卷90份。为保证问卷的真实性,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

(四)数据分析方法及结果

本研究使用SPSS17.0對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对各个维度及次维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个维度的得分情况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

由表2可以看出,文化意识、非语言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2.02、8.83和10.13,而这三项的总分均为15分,可以看出学生在文化意识维度得分较高,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而非语言交际能力得分较低,说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对方文化知识和自身文化知识属于文化知识维度中的两个次维度,满分各为20分,学生得分分别为13.83和12.39,说明学生无论在对方文化知识还是自身文化知识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语言交际能力维度总分为30分,但学生得分均值仅为12.99分,不到总分的一半,说明学生在语言交际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

从表3可以看出各个维度的相关性。其中文化意识与其他各个维度的p值均大于0.05,与其他维度均不相关,而表1中也显示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意识得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尽管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但仅有跨文化意识并不能保证其他维度也相应提高,也就是我们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候,仅仅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远远不够的。

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学生的自身文化知识和对方文化知识的p值小于0.05,相关系数为5.545,相关性较强,说明学生对自身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对方文化知识的学习的重视程度相关联,但是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自身文化知识还是对方文化知识都有待提高。

语言交际能力与自身文化知识和对方文化知识的p值均小于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544和0.253,有较强的相关性,很可能是语言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拥有较强的文化知识。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的p值小于0.05,相关系数为0.528,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语言交际能力与语言策略的p值大于0.05,说明两个维度不相关。而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能力与语言策略的p值小于0.05,相关系数为0.369,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学生跨文化意识较强,但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其他维度较弱。其中最弱的为交际能力维度,即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其次为文化知识维度,包括自身文化知识和对方文化知识。而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及自身文化知识和对方文化知识之间较强的相关性说明我们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应相伴而行,自身文化知识和对方文化知识要相辅相成。

四、艺术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所谓工具性,指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且把学生的专业与英语学习结合,即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所谓人文性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因此,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把大学英语的双重性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是提高艺术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根本

语言是人们交流和传播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有的文化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并通过语言传承下去。语言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塑造。问卷中我们发现,艺术类学生对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评分最低,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无法用英语向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介绍中国的风俗习惯、历史事件等。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中之重还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这里语言交际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能够用英语向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表述自己的文化,这就需要学生很好地掌握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二是能够理解不同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含义,所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对目标文化中词语的文化内涵的认识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避免文化误解。例如,龙是服装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中华民族,代表着吉祥、高贵,汉语语言中与“龙”有关的词汇也通常具有积极的含义,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望子成龙等。通常情况下,我们把龙用英语表达为“dragon”。但事实上,“龙”与“dragon”这两者并不对等。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往往代表着好战、残暴、邪恶等。再如,在中国,古代时白色常常与葬礼、死亡联系在一起,葬礼中人们常常穿白色衣服。在西方人看来,白色则是纯洁、童贞的象征,所以年轻人结婚时,新娘穿着雪白的婚纱。如果学生对这些词的文化内涵不了解,在使用这些词语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造成文化误解,引起文化冲突。

(二)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需要与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并驾齐驱

非语言交际是交际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交际中,我们往往依赖交际对方发出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理解对方的信息。很多研究者发现,在实际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作用要远大于语言交际。因为非语言符号往往是自发的、下意识的,有时候比语言符号更能够反映交际者的真实信息。

对我校很多的艺术专业来说,如美术专业、服装表演专业等等,非语言交际方式的表达会对他们的艺术表现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服装表演时的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因此,学生需要对这些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上讲解手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含义,让学生知道,手势是非语言交际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常常被用来代替、补充或强调语言交流。由于手势是由文化决定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手势的理解往往会导致误解。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曾任美国副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在对拉丁美洲进行友好访问时,举起双手使用了在美国文化中表示OK的手势,但是,这个手势在许多拉美国家的意思是“去你的”,引起了当地人的误解。如果学生对此手势的文化差异不了解,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随意使用该手势,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交际对方产生误解。

(三)自身文化知识与国外文化知识贯穿于英语课堂

大学英语课堂中,不能把语言与文化割裂开来。我们在注重语言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教学。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课时所限,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轻视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文化知识薄弱,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传播本族语文化能力,避免本族语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着眼于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并用批判性思维对比分析自己的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以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处理应对文化差异和文化休克的场合。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在2013年进行了一项重要改革,增加了一个考试项目,即把一段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翻译为英语,这对于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反拨作用,使学生和英语教师对翻译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有了认识。

我校艺术专业学生肩负的一项使命就是要有能力把中国的艺术文化传播出去,因此要使学生避免本族语文化失语症。艺术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着眼于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并用批判性思维对比分析自己的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以便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传播中国文化。

鉴于艺术专业学生多善于表现,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如美术专业学生可以选择中国的水墨画、书法,服装专业可以选择中国的传统服饰等,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选择中国节日、典故、历史、风土人情、餐饮美食等主题,课后到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在课上用英语进行展示介绍,这样一方面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同时,在做英语展示的过程中,全班学生实际上也是一个交流、共享知识的过程,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既要避免民族中心主义,也要避免妄自菲薄,缺乏自信。民族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障碍。要对不同文化有包容接纳的心理,也要认识到自身文化优势,使外部对自身文化同样达到包容接纳。这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一项使命。

五、结束语

科技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艺术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艺术类学生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尽管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很多学生有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无疑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自身文化以及对方文化的无知成为阻碍交际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另一方面,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更影响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外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一门外语课,还要认识到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Johnson, F.L. Cultural Dimensions of Discourse[A]. In Samovar, L.A., & Porter, R. E.(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0th Edition) [C].Belmont, CA,US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2003.

[2] Fantini, A. E. (2006). Explor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OL]. Retrieved May 1, 2007, from http://www.sit.edu/publications/docs/feil_research_report.pdf.

[3]Canale, M., &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01).

[4]Byram,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4.

[5] Chen, G.M., & Starosta, W. J.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awareness[J]. Human CommunicatIon, 1999(02).

[6]钟华,樊葳葳.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量具构建的理论框架[J].中国外语教育, 2013(03).

[7]张卫东, 杨莉. 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 2012(02).

Abstrac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while art is one aspect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students who major in art need to posses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this study, a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the art students. Some pedagogical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art student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rt students;pedagogical strategies

[责任编辑:周海秋]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