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创新
2020-05-09伏永祥王宇翔
伏永祥 王宇翔
摘要:我们党历来重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进 一步重视和加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形成了高校立德树人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要创新高校立德 树人工作,必须要学懂弄通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 指导,创新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展示新气象、树立新目标、力求新作为。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高校立德树人;创新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2.01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2—0052—04
一、我们党历来重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十八 大以来形成了高校立德树人新格局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 始走上强国之路。开放的格局带来了不同文化和思 想的交流与碰撞,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相 应加强,受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学生中 出现了自由化倾向。邓小平同志曾痛心地指出:“十 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 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1]从此,中央开始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方针 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从群体上来看,涉及 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青 年教师等多类群体;从载体上来看,深入到党的建 设、共青团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和教材建设等多种 形式。2004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颁布将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推向高潮,确保了高校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立德树人工 作,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 人”这一根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对教育工作 的全面领导”,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2013 年 8 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广被引用和传颂。2014 年 5 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广大青年,要根据所处的时代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书写精彩人生。2016 年 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提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此次会议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开启了高校立德树人新局面。
2017 年 2 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国务 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的意见》,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政策保 障。2017 年 5 月,作为全国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将 2017 年确定为“思政课教学质量年”,组织队伍分赴全国 31 个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调研,梳理成9 大类 108 项任务清单,制定印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凝练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概念,总结出“十大育人”体系,切实形成了上下联动、同频 共振、齐抓共管的高校立德树人新格局。
二、创新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学懂弄通党的 十九大精神
(一)要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九大在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入新时代。这是“新时代”概念在党的代表大会上首 次提出,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研 判,需要在校大学生认真学习,深刻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 十八大以来,在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 下,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内部环境下,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仍然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根本性 变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要在量变不断积累的基础上,适时促成质的飞跃”,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作出“新时代”重大政治论断,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铁肩担道义的历史担当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自觉与自信。
(二)要辩证看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 变化
新世纪以来,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 的问题,学术界曾展开过激烈的讨论,黨的十八大 还曾专门定调,“必须清醒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没 有变”,因此,辩证看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 变化也是学懂弄通党的十九大关键所在。为什么社 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如此备受关注,因为社会 主要矛盾是判断国情的基础,是制定国家大政方针 的前提,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
毛泽东同志认为“要将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作为 认清基本国情的重要方法”,[2]正是正确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人民不断 走向强大。“主要矛盾”的概念来自前苏联,由毛泽 东同志的《矛盾论》而为国人所熟知。从建党到建 国,正是对“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 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有着正确而 深刻的认识,才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 利。建国后,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 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这个论断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雏形。由于这个 正确认识没有被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经 历了曲折与坎坷。而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要 矛盾的科学判断,则指导国家取得了重大进展,经 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最终走进新时代。历史雄辩地证 明,只有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才能带领人 民走上康庄大道。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 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 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三)要时刻牢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艰 巨任务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一个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 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只有保质保量 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为“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小康”源自《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 康”,指比较安定的生活状态,“小康社会”则是中国 人民历来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表 达社会发展目标和治理成果,更能够引起人民群众 的共鸣。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开始用“小康” 来描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提出到 20 世纪末“在 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五大在展望新世纪的“新三步走”战略中后两个阶段首次提到“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族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使用“两个一百年”概念,并在以后的讲话和文章中屡次使用,使 “两个一百年”成为一个重要关键词,牵动着每个奋斗的中国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首先依靠人,依靠高等院校培养出的科技人才,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掌握战略性核心技术,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三、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创新高校立德 树人工作
(一)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高校师生,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党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通过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 律”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后,全国人大以宪 法的形式把这一新思想转化为国家的指导思想。[5]它 由 14 个基本方略构成,具有丰富的精神实质和内涵, 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是经 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武器,是走好新 时代长征路的主心骨、定盘星,用来武装师生头脑, 能够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 树人工作的灵魂和精髓,高校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 使命。要加强课堂教育,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教材、进课堂;要加强活动教育,以形式多样的校 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深化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理解;要加强实践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实践提高 认识,同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要加强榜样 教育,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评优评先活动,通过身边 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例激发价值认同和道德共鸣, 形成高校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二)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青年学生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 靠接班人,关键在于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理想信念 包含两个方面的应有之义,一是在价值观方面,要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 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在远大理想方 面,要树立远大理想,并采取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努 力的行动。
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键在于坚定四个自 信。认识国情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要教育 学生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史,教育学生客观全 面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要在充分掌握历史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判断和把握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继承和发展优秀传 统文化是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民族复兴大 任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凝聚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具竞争力 的文化软实力,“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 人为善、自强不息”等理念,持续激发着民族自信心 和自豪感,必须坚持和弘扬。
(三)“育人先育己、树人先立德”,以党建为抓 手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古往今来,教师一直被世人看作道德的楷模,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承载着“传 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 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因此,社会大众对这个群体 的要求和期许往往比普通人更高。大学生正处于青 春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在不断形成和发 展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与教师在一起的 时间超过其他任何群体,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 影响和塑造着他们。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突出强调,“做老师就要執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然而,由于受到多元利益和文化的影响,高校教师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范”行为,如政治意识不坚定、职业情感淡漠、学术抄袭与剽窃,甚至违纪违法,“对教师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6]
为了引领带动广大教师树立“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2018 年 5 月,教育部又推出了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双带头人培育”计划,坚持双向提 升,意在培养建党能力和学术能力均过硬的“双带 头人”,以期在教师群体中发挥“头雁效应”。此举将 教师业务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抓住 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把党组织的领导 力和组织力有效转化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 动力,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加强“科研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 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自 19 世纪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提出高校 的科研职能后,“科研”作为高校的主要职能越来越 被各国所重视,即使高校职能被进一步扩展,“科 研”仍然是高校师生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方面, 并为其他职能提供有力支撑。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能为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一流人 才培养提供根本保障。高校科学研究要瞄准国家重 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主战场和世界科技发展前 沿,产出引领性原创性成果,实现前沿领域和关键 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真正发挥高校作为科研主力 军的应有作用。
所谓科研育人,就是要在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 中,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 导向。加强科研育人,要从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入 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各环节, 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构建学术 诚信体系,遏制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同时引导师 生及时掌握学术前沿动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 升集体攻关能力,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科学研究评价的底线要求,切实将高水平的科研优势转化为高 水平的育人优势。
(五)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 建设提供人才供给
面對“人口老龄化、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退 化”等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转变发展方 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从党的十四大 “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 的作用”,到党的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和 国家一直强调“科技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突出作 用。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 系建设”,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 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把“加快创 新体系建设”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背景加以强调, 鼓励和引导高校师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要进一步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 性,着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 和复合型人才,形成本科“探矿”、硕士“采矿”、博士 “炼矿”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优化和调整学科布局, 以国家或地区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学科 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部署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改善 民生急需的学科专业,针对不能发挥应有价值的专 业应启动退出机制。要集中人财物资源提升科研创 新水平,建立灵活的科研激励、管理、保障和评价机 制,让高校师生能够安心科研,同时促进基础研究 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 链精准对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使更多的研 究成果能够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走进民生。
(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建设教 育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 成绩,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建设人才,最根本的就是在于坚持了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党委领导下 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我国历史教育 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性制度, 是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然 而,在中央对高校巡视的反馈结果中仍然出现了 “部分高校党的领导弱化”现象。党的十九大以来, 中央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在政策文件表述 中,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上升为“党对教育工 作的全面领导”。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做好以下几个方 面的工作:首先,要完善高校党的领导机制,贯彻落 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教育家和政治家的标准来选配高校领导班子,明 确党委领导与行政领导的职责;其次,要贯彻执行 “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作 用;再次,必须做好当地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强化院 系党的领导,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 证院系党组织对院系工作的全面领导;最后,要牢 牢扭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牛鼻子,将思想政治工作 贯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的同时实现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侯德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及其当代启示[J].湖湘论坛,2017(05).
[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 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6]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
Abstract:CCP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ab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 cal education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and present a new pattern from 18th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National Congress. CCP proposed that china has stepped in a new stage. In order to innovate the University Moral Ed- ucation, we must follow Xi Jinping thoughts on socialism and the Spiri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ey words: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innovation
[责任编辑:刘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