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三礼”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020-05-09阚文华刘蕊范晓雯
阚文华 刘蕊 范晓雯
摘 要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教育中国人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其中“三礼”是中国具有鲜明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历代统治者和学者的普遍重视,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基础伦理和制度资源的角色。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三礼”仍然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为今用,贯古通今,是我们对“三礼”最好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 “三礼” 传承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1历史意义
“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是儒家传世经典“十三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书本无“三礼”之称,自东汉经学家郑玄为之作注,又作《三礼目录》一卷,后世推崇,“三礼”之名不胫而走,流传至今。鉴于“三礼”在古代都曾成为钦定之“经”,所以今人站在礼学史的立场,可以将它们都唤作礼经。
《周礼》之名。原名《周官》 ,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十三经”中唯一一部阐述儒家理想官制的典籍,对中国古代官制的建置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仪礼》之名。孔子授《六经》,其中《礼经》指《仪礼》。《仪礼》详细记录了我国上古时代的诸多礼仪,是反映中国上古社会民俗民风、宗教文化、伦理道德等的重要典籍。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原则的礼仪也源于此。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以及礼学文献的汇编。它的内容庞杂,既阐释了《仪礼》所载各种礼仪制度的意义,也简要记述了夏商周三代所传之礼,其中还包括孔子及弟子关于礼的问答对话等。
在中国古代时期,三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仁”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仪礼》、《周礼》相互补充,相互印证,随着时代的变迁,“三礼”文化也不断进行着发展与变革,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三礼表达的是礼节教育、礼仪教育以及礼貌教育,在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三礼之道也沿袭至今,教育世人尊师重道,待人有礼,至今深深影响着炎黄子孙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
2传承与发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在中国站稳脚跟,从事“三礼”学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参与“三礼”学派属性研究的学者中不乏学术大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既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又具超越前人的研究手段,既有更为细致的论证,也建立在文献比勘的基础之上。 “三礼”学研究成果不仅体现在大量学者论著中,也逐渐走进学堂和教材、渗透进人们的生活。
那么,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践行“三礼”文化,可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强化“三礼”教育仪式感
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仪式可以让人们对所在意的事情怀有敬畏之心。中国之所以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是因为我们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而完整规范的仪式则是这些文明的承载。
2.2行之有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2.3见之有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
2.4入之有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2.5饮之有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3小结
古礼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然而现代人如果亦步亦趋地实行古礼,则是不合时宜之举。古礼必须结合今天这个时代,实现其现代性转化,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西南石油大学文化素质提升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标题《儒家“三礼”的传承发展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WH2019Y005。
作者简介:阚文华(1992.6-),男,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西南石油大学,助教,研究方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宁燕.“三礼”概说[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4):81-83.
[2] 罗时伟.源于“三礼”中的成语[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S1):156-159.
[3] 潘斌.20世紀中国“三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4(05):161-17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