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场从将军到士兵的战斗
2020-05-09魏晓文
魏晓文
从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肆虐到现在,一群医学专家不忘初心,载誉而行,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宽广的科学视角,寻找病毒的“原罪”,成为人民心目中的“逆行英雄”;同时还有更多的细胞专家、生物专家、IT专家、甚至城市规划专家……他们立足本职,闻令而行,依靠扎实的工作积累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抗击病毒的蔓延,默默无闻,也默默无名,但他们在这场战役中冲锋陷阵,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科技工作者。
在当下的中国,以相应的科技工作为职业,实际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的群体,有9100万人,规模居于世界首位。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平安福祉。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对于所有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自古沙场盼良将,今朝中国看担当。
一
钟南山说,他没有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新冠病毒会传播这么快。
从发现到超过当年SARS的确诊人数,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只用了两个月时间。
1月21日,科技部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组第一次会议”。
成立了以钟南山为组长、14位专家组成的新型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
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病毒溯源、传播途径、动物模型建立、感染与致病机理、快速免疫学检测方法、基因组变异与进化、重症病人优化治疗方案、应急保护抗体研发、快速疫苗研发、中医药防治等等,都需要进行快速部署。
国家层面的应急科技攻关即时启动,1月22日,首批8个应急攻关项目的经费拨付到位。
这一刻,真的时间就是生命。
被很多人忽视的是,在钟南山院士深入武汉研判疫情之前,揭示病毒真相的也是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所长徐建国。
作为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最先闻讯而动的,基本都是这个群体中的菁英,他们是这个国家科技力量的柱石。对于他们而言,任务艰巨,使命单纯。
2019年12月31日凌晨,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聚集病例,中国疾控中心在接到标本3个小时后获得了实时荧光定量检测阳性的检测结果;1月4日成功研制出灵敏度显著高于其前期釆用试剂的高特异性PCR检测试剂。
1月6日,中国疾控中心从臨床样本中病毒分离成功。
徐建国在1月9日以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病原检测结果初步评估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宣布了不明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
1月12日,科研人员从环境样本中成功分离病毒;1月24日,全球首发了第一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信息。
这支被标记为武汉株01的病毒,即便在1月6日被成功分离。虽然在确认病原体的工作中科技工作者的速度惊人,但是公布的病毒基因序列信息仍然较为有限,对于揭示病毒爆发的早期轨迹、分析病毒在人群中的进化趋势,是远远不够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科学更是如此,冷冰冰容不下半点虚假与马虎。
1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领衔的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到8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浙江省疾控中心课题组成功分离到2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专家称本次分离所得的毒株滴度比较高,可为即将开展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抗病毒药物的筛选以及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发提供帮助。
那一天,是大年三十。这应该是过去一年里最令人振奋的科技消息之一。
即便对于科学大咖们来说,对新生事物的认知和判别,也是个异常艰难的过程。
除了过硬的技术和经验,如何认清和人类一样不断成长的细菌,还有一个要素:时间!
浙江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所所长张严峻介绍说,从病人痰液标本里处理病毒毒株后,接种到相应的细胞里,然后让这个病毒在细胞里生长;再然后,对培养物进行鉴定,如果病毒已经在细胞里增殖,说明病毒培养分离成功。
从病人中发现病原的核酸、基因组和抗体证据,短期内可以完成。病原的分离和致病性鉴定等科学研究,则需要数周时间。针对一种新发病原体的特效药物和疫苗研发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来完成。
实验室里病毒培殖的过程,一分钟都不能少。这就是科学,它不会因为人们的心急如焚而加快分裂的节奏,也不会因为科研人员废寝忘食而改变生长的规律。
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
所以百姓说,怎么这么慢?业界却惊讶,怎么这么快!
从2003年面对SARS的混乱,到如今面对新冠病毒的快速和精准的反应。事实证明,在认识病毒这件事情上,科技工作者已经比17年前反应更加迅速。
二
病毒必须隔离,但人心不曾疏离。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这个国内规模最大的群团组织之一,10天时间连续两次向全国9100万科技工作者发起倡议,提出“战‘疫有我,为决胜攻坚提供科技志愿服务”,团结信任、创新争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纵横联系的科协组织网络体系,联系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园区的9100万科技工作者。
没有多少人知道,被许多人称之为“国士”的钟南山,自从1994年起,就担任广州市科协主席,历经三任,共16年。而在抗疫一线已经奋战了近一个月的另一位“国士”李兰娟,她肩上还有一个职务是浙江省科协名誉主席,她曾执掌浙江省科协5年。
中国科协在倡议中说,为“逆行而上”的防控一线科技工作者提供温情关爱和有力援助,帮助他们守好后方、做好保障。
被誉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科协组织,科技就是家人们用来抗疫的最佳“武器”。
2月1日,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线自动化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平台采用了阿里达摩院研发的AI算法,原来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被缩短至半小时,大幅缩短确诊时间,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
负责这次阿里巴巴技术攻关的是博士顾斐,这是一位集医学和算法于一身的大神。在这里,有1000多名在各个领域颇有建树的科技工作者。
病毒的传播在加速,但科技的对抗能力也在提升。
1月26日,腾讯就开始在微信“支付”页面向全国用户增加“医疗健康”服务,并开设“全国新型肺炎疫情动态”专区,集合权威医学科普、国家卫健委的24小时实时疫情统计、发热门诊地图等功能,向用户一站式提供及时、准确和权威的疫情信息。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科技力量参与度最高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为了应对疫情期间呼吸科、感染科医生紧缺的困难,搜狗搜索的科技工作者实时监测各平台接诊情况,依据平台医生接诊能力和对口程度,每30分钟更新一次服务列表,为用户精选问诊资源。
上海灵至科技公司所在的闵行区紫竹科学园区,虽然尚处于封闭停工状态,但在相关部门特批下,灵至的科技工作者于1月30日就开始加班加点工作。他们生产的“消毒机器人”不仅可以支持过氧化氢、紫外、次氯酸等多种消毒模式,还能采用多种传感器和新型的视觉AI处理技术,自主导航、自主移动,高效、精准地对室内进行360°无死角消毒防疫。
30米远距离扫测所有人体温,测速用时不到一秒,误差不到0.3℃。东北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1月26日开始研发双光谱测温仪,20名科技工作者搞科研攻关,从正月初二到初七,仅用了五天时间。
在这场以技术为核心的攻防战中,技术不再是冰冷的机器或者枯燥的代码,通过科技工作者,他们彰显了技术之于人类发展的力度和温度。
科技部提出,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中国科协倡议,研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学必以服务人民为荣光。
相比于奋战在一线的大咖们,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做的,不是完全消灭病毒,而是以实际的预防和控制技术,与病毒进行时间大战,在它被彻底消灭之前,为生命争取更安全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
一场让世界心碎的疫情,给予我们的不应该只有伤痛。对于9100万科技工作者,这更像一场淬炼,抗击疫情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倒逼科技创新的突破战。
科技向善。从无知到有序,科技工作者正在不断地缩小人类和病毒对抗的差距,减小人类面对新病毒時的学习成本。
三
大型战争往往以兵团为单位作战。
在科协系统的战斗序列里,有一个特殊的团体:学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由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科技学术团体,往往是各专业领域具有最高水平的“人才硅谷”。
中国科协正通过210个全国学会与其绝大多数领域的一流专家紧密联系,这些专家以及他们背后的机构,正以“兵团”的形式,向抗疫发起冲锋。
“20年前,我们一起对着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一路走来,历经诸如SARS,仍初心不改,此生无悔入杏林,就像儿子在他日记里写的‘别人说这个病很可怕,但我的爸爸妈妈不怕它”。
一封《这次我们一起做白衣战士》的战“疫”家书,让所有阅读者泪目。
它的作者,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理事陈欢夫妻二人都奋斗在抗击疫情一线,这是她给同为医生的爱人写下的家书。
疫情突起。
中华医学会联系推荐20位高级别专家、110位相关专家,先后赴武汉一线参加救治工作;
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刘剑君亲自率队出征,一直战斗在临床一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张抒扬带领专家团队出征武汉参与抗疫。
2月11日,191个全国学会共同倡议为决胜攻坚提供科技志愿服务。
中国毒理学会成立疫情防控科普宣传组、疫情防控知识培训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组和心理健康防护暨心理援助工作组,防控工作队伍打响疫情防控狙击战;
中国数学会会员周晓华带领研究团队利用流行病学、病毒基因、交通流量等数据,对武汉市病毒潜在感染人数进行估计,预测疫情走势,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中国制冷学会专家组形成《关于近日新冠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几点释疑和建议》;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发布《一个减少冠状病毒扩散的规划建议》;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开设“新技术、新产品推荐”专栏,帮助会员解决疫情期间生产制造产能及材料紧缺等问题;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发布《新冠疫情对有色行业的影响分析及复工进展》;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专家连夜赶写的《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正式出版,组建115人的公益心理督导师团队,为公众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广东省药学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药浓度检测技术指引》
成都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田汶佳来不及照顾刚刚重病做完手术的母亲,更来不及照顾年仅二岁的女儿,坚持在防疫岗位,加班加点参与编写《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观察点消毒方案》等12个消毒防控技术方案、《公众健康提示》等10份健康科普宣传资料,拍摄《手机消毒》等2个科普视频,为全市疫情防控提供及时指导;
……
过去的年代,他们被称为“知识分子”,他们是这个社会知识存量相对富裕的个体,在这场举国为兵的战役面前,他们必须站在队列的前方,他们或许不是逆行者,但他们却是迎风而立的举旗人,汇集天下知识,为人民抗疫所用。
科技就是人类面对病毒时,所持有的勇气和希望;而科技工作者,就成了社会面对病毒时,所持有的底气和底蕴。
四
位卑不敢忘国忧。
一心只想当将军的士兵未必是好士兵,但能一头扑到战场上的士兵一定是好士兵。
虽然不是在与病毒的决斗场,但作为科技工作者,他们都成为这场战役最普通的兵,也是最有担当的兵。
2月1日,安徽六安。安徽省科协驻六安市叶集区洪集镇唐畈村扶贫工作队三名共产党员提前返岗,组织人员率先在全镇开展村道设立劝返点,开展劝返活动。他们协助村两委把全村32个村民组1516户村民重新进行了网格化划分,对全村35名涉鄂人员逐人包保服务,一天两次见面,两次测量体温,两次汇报,截至目前,全村无一例疑似和确诊病例。
2月3日,河北任丘。悬圃灵芝种植科普示范基地负责人韩子夜,成为一名科普志愿者的同时,自愿加入村抗击疫情突击队。当他了解到灵芝是有助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营养补充剂时,短短几天时间,韩子南、韩子夜兄弟将价值近6萬元的灵芝孢子粉捐赠给防控一线人员、街道办事处以及当地红十字会。
2月4日,一条爱心接力信息在“中国科协企业工作”的微信群中惹人注目。
广西省科协李湘发出一条信息:广西亚健康学会询问谁能够提供援助武汉的渠道?有100多吨优质蔬菜即将出棚,种植户想全部无偿捐献给武汉或黄冈疫情防控区,希望有条件的公司或部门解决运输问题。
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苏小军在微信群中第一时间“秒回”,随即多位热心的科协人铺开了爱心这张大网。未几,这张网的另一端已经联系到了湖北省科协副主席余军,捐助事宜立时妥善处理。
2月6日,自我隔离的中国科技馆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常羽收到消息,自己出钱购买捐赠山西吕梁岚县医院的500个N90医用防护口罩,已经从厂家快递发出。岚县,那是他挂职的地方。一周之前常羽连夜驾车从北京赶回山西,“与全县人民共同进退,就算疫情更加严重,我也应该是隔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科协兼职副主席、心理学会会长朱慧明牵头成立新型肺炎心理援助工作小组,开通心理援助热线,14名专业科技工作者为公众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引导大家理性应对疫情,缓解焦虑情绪。
这个2020,类似的故事在科技工作者的身上不断上演,不论将军或士兵,他们都是这场战役的主角。因为不论缺了谁,这场疫情带来的悲剧都不会更迅速、更安全地落幕。
科协组织,成为了万众一心抗击“新冠”的战斗中,科技工作者们集群攻坚最重要的纽带。
没有人知道,这场战役我们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结束。
在捐赠1亿元用于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后,马云说:“疫苗从研究到最终投入使用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条路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积累,也需要更多的信心与希望。”
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责任,就是当下这个社会的信心和希望。一场战役,有呕心沥血拔旗攻坚的英雄,也有默默无名埋头冲锋的勇士,他们都是我们的信心和希望。
且等凯旋将士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