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引入桂林历史文化方法探索
2020-05-09陈怀怀
【摘要】本文论述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桂林历史文化的方法,提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出发,在教学上以选择桂林历史名人为依托,以名人故事为切入点,贯穿名人在桂林的历史活动,呈现桂林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历史文化,积极探索直接引入式、主题式、讲座式、情境式、社会实践式、竞赛活动式等多种教学途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桂林历史进行感知、理解、探究和传承。
【关键字】历史教学 桂林 历史文化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A-0139-03
桂林作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现今大多数学生对桂林历史文化的了解极其有限,主要原因有:1.很多历史文化遗址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如灵渠、靖江王城等,学生难以直观感受其风貌;2.现今学生学习紧张,升学压力大,他们有了休息时间更愿意在网络上放松,且没有人专门组织相关的历史古迹参观活动;3.现存的桂林历史文化书籍没有系统贴近初中历史教材,初中历史教学没有多样化、系统性地对桂林历史文化进行介绍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开展针对地域历史的教学方法探究,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可以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对此,本着一名历史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借着桂林市政府的倡议“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努力把桂林散珠碎玉式的历史文化系统梳理、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的东风,笔者试图探索出6种以桂林历史名人为依托、在初中历史课堂引入桂林历史文化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用以激发学生认识、保护、传承桂林历史的意识。
一、直接引入式
直接引入式,即把桂林历史名人故事、事迹等知识直接引入课堂教学,为使引入更全面、系统,可以直接引入的资料包括名人简介(人物图片)、名人故事、名人在桂林的事迹(桂林的遗址、遗迹图片)、名人的优秀精神品质四个部分。这些引入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而定,但都应该包括历史名人在桂林的事迹,提炼历史名人优秀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教师图文并茂地讲述,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桂林当时的历史状况;引导学生感悟桂林历史名人的故事、事迹渗透的名人优秀品质,提升成长、成才的情感态度和德育渗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在每次引入桂林历史名人文化的相关课文教学时,都要设置一个相应的环节,如“走近历史名人 传承桂林历史”。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加深学生学习桂林历史文化的意识和观念,促进他们课后对桂林历史的主动探知。如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案例。
在本课内容中,李宗仁领导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典型性、代表性的胜利战役。李宗仁生于桂林,长于桂林,扬名于桂林,是桂林人的骄傲。教师在讲解台儿莊战役和名人李宗仁时,可以先适时请学生谈谈对李宗仁的了解,再引入与李宗仁相关的故事,如李宗仁在家乡友善待人的故事、抗战时期的故事,提高学生对人物探索的兴趣。其次,介绍李宗仁在桂林的成长、成才事迹及对历史的贡献,期间穿插展示李宗仁故居和李宗仁官邸的图片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最后,请学生谈谈对李宗仁的认识和了解李宗仁相关故事、事迹后的感受,如学习李宗仁优秀的精神与品质等。在引入名人事迹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补充和升华,对学生进行情感和德育渗透。学习家乡的名人,学生不仅对历史学习兴趣大增,提高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和学习效率,还会更加主动地了解家乡名人,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可见,将桂林历史名人的事迹、故事等相关素材直接引入课堂,可以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拉近学生和历史学习的距离,学生上课专注度和学习兴致明显增强和提高。
二、主题式
主题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高动机的情境中学习,加速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及长期记忆。在引入桂林历史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一课涉及的桂林历史名人较多,可结合本课内容灵活设计教学,把引入的桂林历史名人相关素材整理成人物教学主题。如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案例。
抗战时期,国统区有三座著名的抗战文化名城,人们给三座名城定位如下:昆明集中了教育人士,重庆是政治指挥部,而桂林是文化和文艺抗战的主要战场。田汉、茅盾、巴金、徐悲鸿、郭沫若等文化名人,在抗战时期都曾到桂林进行文化抗战。对此,教师以抗战为背景,把这些历史名人在桂林的事迹整合成一个《文化名人在桂林》的主题教学内容,并应用于课堂。在对这些历史名人进行相关知识介绍时,选择的抗战事迹、人物故事需从多个方面反映抗战时期桂林不同角度的抗战历史,并穿插桂林历史名人在桂林的遗址遗迹图片。如田汉到桂林领导抗战戏剧活动,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组织领导西南剧展大会等,这反映了戏剧界在桂林抗战的历史。又如徐悲鸿是广西美术运动的领头人,在他的影响和推动下,许多美术名家和他的学生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到桂林,积极兴办美术学院,深入实践搞创作,为建设桂林抗战文化名城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反映了中国抗战大背景下桂林美术发展的情况。再如茅盾从香港脱险来到桂林时,桂林人口由战前的6万人增至40万人,最后在友人让出的一间厨房里安顿下来。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茅盾创作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被田汉等评为“抗战以来,文艺上巨大之收获”。茅盾的事迹反映了抗战时期桂林人口剧增,导致资源紧张的桂林社会状况;巴金在桂林市逸仙中学执教期间,积极从事桂林抗战文艺运动,反映了一介书生的铮铮铁骨;还有郭沫若以国民政府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身份到桂林,期间与周恩来一道开展对国民党桂系的统战工作,努力促成《救亡日报》在桂林的复刊等活动,则反映了政府行政部门的抗战策略。学生通过多角度细致了解这几位历史名人在桂林的事迹,对桂林成为西南的“文化城”有了更全面、更细致和更深刻的了解。
教师展示抗战时期集结在桂林的1000多名文化人,其中200人闻名全国,让学生直接通过数据、名单感受抗战时桂林文人荟萃,形成一支强大的抗战文化运动队伍。多方面反映桂林的抗战情形,不仅使学生从历史名人的角度感受桂林这座抗战文化名城的历史,更让学生感悟文化名人“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家国情怀。主题式教学形式突出,易于学生对桂林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传承,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更直接、有效。
三、讲座式
讲座式教学时间充足、内容丰富,师生可以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主题知识。对于在桂林甚至全国影响力较大的人物或事件,教师可以通过讲座式教学来实现,这也避免了常规课堂时间紧张,无法深入学习的局限性。由于历史讲座涉及内容较广,注重史实性,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教师在讲座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意识,如“在山水名言中走进桂林历史”的讲座中,讲座内容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广为流传的山水名句为线索,教师要把这句名言有关的桂林历史知识,整合成“名言的作者——名言的出处和对原诗的解读[拓展:辉煌的桂林科举史(原诗是科举诗)和石刻文化(名言被镌刻在石碑上)]——镌刻名言的石碑为何被长久埋藏——为何名言能够独自流传八百年——名言在桂林的重视与利用”为线索的讲座过程,主要具体内容如第二环节:名言是出自独秀峰下读书岩上方的一块石碑,通过石碑上的文字可以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出自王正功所作的鹿鸣宴诗;又通过解读鹿鸣宴诗,了解名言产生的背景:当年广西有11人中举,王正功按惯例举办鹿鸣宴诗创作即兴诗,旨在勉励举子们积极进取,让桂林的文化、桂林的才子像桂林山水一样秀丽出众。后来,王正功所作的诗句被当中一位举人刻在独秀峰读书岩上。由于所作之诗与科举、石刻有关,且桂林科举成就辉煌,石刻文化丰富,由此又拓展了桂林在这两方面的历史知识和成就,联系现今桂林在科举、石刻方面的相关传承,这样讲座的主题和内容就显得立体、丰富。
讲座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更广、更多的桂林历史知识,还能把历史照进现实,激发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文化,唤起学生热爱桂林、保护桂林、建设桂林的热情,并以桂林这座山水与历史共荣的城市而自豪、骄傲的情感。
四、情境式
情境式教学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的体验、关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生以名人故事、事迹为基础进行编写、展示课本剧、讲述故事的方式,把学生带进相应的情境,學生更易于了解桂林历史文化,深刻感受桂林历史名人的精神与品质。情境式教学要灵活多样,根据不同人物、不同影响力编写课本剧内容,下面就以陈继昌和黄庭坚的课本剧为例展开教学。
陈继昌是桂林科举史的辉煌代表,也是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及第”者,科举制是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对陈继昌基本的编写更丰富些。如学生根据陈继昌的事迹、故事编写的历史剧本《“三元及第”——陈继昌》内容生动、情节曲折,充满着积极向上、正直清廉的精神与品质。课本剧编写思路如下:
第一幕 十年寒窗无人问,英才寂寞谁人懂(包括第一场 苦读书)
第二幕 一举成名天下知,才高八斗独求败(第一场 带病殿试 第二场 御前夺魁 第三场 三元及第)
第三幕 直言不阿被流放(第一场 被流放 第二场 与民共苦 第三场 升迁)
第四幕 因病辞官归故里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不仅对科举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能从陈继昌的生平走进桂林历史,体会陈继昌的人生哲学。另外,黄庭坚生平简介在本课是作为课后知识拓展的内容呈现,他被流放时途经桂林,在桂林留下足迹和诗篇,在桂林历史上的事迹简单、课文内容轻松,因此学生可以选择讲述黄庭坚智斗苏东坡的故事,在轻松欢快的故事情节中,学生更容易体会黄庭坚知识渊博、却不失机智灵敏的优秀品质。
五、社会实践式
历史遗迹、遗址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反映历史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筑、艺术、风俗等特点和水平,教学中进行历史遗址、遗迹的考察学习,对学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教学价值。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强调,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现以《太平天国攻城营房遗址考察》的方案为例进行教学。
(一)考察主题: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传承桂林历史文化
(二)考察目的
1.开展第二课堂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实地探知的能力。
2.第二课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
(三)考察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太平天国及攻打桂林城的相关资料,列出自己感到疑惑的知识点或设置几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并实地解惑。
(四)现实意义
1.符合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
2.拉进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学生在现实中接触历史,并通过历史遗址、遗迹的物品、资料答疑解惑;
3.丰富历史教学方式;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考察时间、地点、人员等
(六)考察效果检验
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如心得体会、社会实践报告、手抄报、漫画、名人名片、遗址名片等,汇整成一个校园宣传栏,扩大、增强考察效果。社会活动实践式是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或是教师、同学的现场讲述、交流,历史教学显得更生动、更鲜活,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六、竞赛活动式
对历史文化物品的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评价方式。历史课堂引导学生制作桂林历史遗址遗迹模型,制作历史名人书签和红包(信封、明信片、名片),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还增强学生对桂林历史文化的心理感受和收获;制作桂林历史名人书签、红包等日常物品,能促进桂林历史文化在学生生活中的有效传播。
多种方式和途径把桂林历史文化系统地带进初中历史课堂,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又为更多桂林历史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引入提供方法和途径。在历史课堂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得到增强与提高,专业素养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同时对桂林地方历史文化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促进对桂林的了解、热爱与探索。学生通过多方式、多途径的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桂林历史名人优秀的精神与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从小历史走向大历史,其家国情怀的素养逐渐养成,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得到提升。
注:本文系桂林市教科所“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C类课题“基于桂林历史名人故事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5C-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怀怀(1982— ),女,广西横县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桂林市中小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曾获得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桂林历史文化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