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应引发学生的有意反思
2020-05-09范冬珍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发学生有意反思的策略,建议教师通过引导学习过程反思,关注问题解决反思,重视学习视角反思等策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助推数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意反思 课堂教学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A-0130-02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这是《学记》提出的理念,对于今天的教学来说仍有极大的帮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反思习惯的培养、学习反思能力的发展当成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有意反思,使他们能够更加自觉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审视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进而有利于学生获取学习活动的经验或教训,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高度,也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具理性,充满智慧。
一、引导学习过程反思,助力知识梳理
把反思落实在知识探究过程中。“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的确如此,试想一个没有反思的学习过程,它能留给学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吗?会形成刻骨铭心的记忆吗?恐怕很难吧?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传授,还要让学生在真切的探究活动中慢慢体验,深刻感悟,使他们能够对知识学习过程自觉、有意识地回望与反思,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探究学习向纵深处发展。
如,在五年级《分数化小数》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探究过程的反思,让他们在学习反思中实现思维的升华,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
一是引导学习尝试。“你能把[12],[14],[15],[16],[25],[34],[23]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吗?”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另一方面则指导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各自的转化方法,检查转化正确与否。
二是组织学习展示。让学生代表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以拓宽学生视野,形成必要的思维碰撞。
三是引导学生回望学习历程。学生会在计算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感悟到[12],[14],[15],[25],[34]是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而[16],[23]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进而形成一种学习直觉:分数的分母是2、4、5的分数最终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分母是3、6的分数则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此时,为强化理解,促使学习更加严谨、科学,教师还应丰富学习感知,拓展学习视野,利于学生思辨,加速认知科学提取的进程。为此,教师还要增加如“[36]和[615]”等分数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计算、分析、比较中进一步感悟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基本原理。学生会在计算中认识到,这样的分数也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因此,学习认知的冲突也就凸现出来,前一阶段学习认为“分母是3、6的分数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而现在却是可以的。
学习冲突势必引发学习争议,激发学生再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相反的结论呢?”“是不是还有什么特殊之处被疏忽了呢”,等等,学生会在质疑声中学会更加深刻地思考,更加认真地比较。最终他们会在分析比较中发现[36]和[615]等不是最简分数,当把它们转化成最简分数时,实质上是[12]和[25]。此时,学生感悟到只有最简分数,才能只看它的分母去判断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可靠的学习认知,建立有效的数学概念。
可见,引导学生审视学习、反思学习历程,是有效学习的基本策略,更是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自觉地梳理知识,回顾学习过程等,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原理等,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及数学思维获得必要的发展和提升。
二、关注问题解决过程反思,助推学习建构
解决问题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他们学习的难点。其根源在于学生受思维水平限制,以及对应的数学问题解决模型建立不牢固等要素的制约。为此,教师应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并以此为契机,夯实他们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稳步发展,进而促使他们数学问题研究模型的有效建立,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促使他们数学思维的条理化、概括化。
如,在六年級《复杂的分数问题》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反思,通过学习回顾,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复杂的分数问题的基本结构、基本的解题思路等,并逐步感悟到学习优化的重要性。
一是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问题:津南服装厂计划用一批布料全部做成西服。如果这批布料全部做成上装,可以做45件;如果全部做成裤子,可以做90条。问这批布料全部用完,可以生产多少套成品西服?
学生会在既有经验的支持下进行积极的思考与分析。有的学生采用假设法,假设这批布料是90米,那么一件上衣的用料是90÷45=2(米),一条裤子的用料是90÷90=1(米),这样一套西服用料是2+1=3(米),得出总套数是90÷3=30(套)。也有学生用分数的思路去思考,由题意得出:一件上衣的布料是[145],一条裤子的布料是[190],这样可以生产的总套数是1÷([145]+[190])=30(套)。
二是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学生会根据思考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解决思路,以及问题研究的数量关系等。因为要计算总套数,就要知道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的用布料量,再用总数除以一套衣服的用布料量,所以上述两种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是正确的,也是有根有据的。
三、重视学习视角反思,促进学习创新
然而,教师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回顾问题解决过程,不只是简单地进行学习梳理、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力。为此,教师还要重视拓展学习视角,创新学习活动。
“请大家再回头多阅读题目,看看会不会有新的思考发生?”问题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达成教师的愿望或者是教师的预期。于是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研究起来。“因为做上衣是45件,做裤子是90条,我们小组认为一件上衣的用料是一条裤子的2倍;所以应把45件上衣的中一部分布料用来做裤子,45÷(1+2)=15(件),15件上衣的布料可以做成30条裤子,那么就能够生产出30套西服。”
学生在倾听中慢慢咀嚼、细细反刍,逐渐感悟并理解这样思考的原理,是基于两种衣服用布料量的关系,进而较好地理解这组同学的分析思路,深感这种学习方法的优势。通过学习,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因为做上衣是45件,做裤子是90条,一件上衣的用料是一条裤子的2倍;所以我们小组认为,一条裤子的用布料量与一件上衣用布料量为1∶2,那么90条裤子用布料中真正用来做裤子的只有一部分,即是[11+2]=[13],所以做成的裤子的数量是90×[13]=30条,这样做成的西服就是30套。”
这是学习思考的衍生,也是学习反思的升华。这样的学习不只是让知识的积累更为丰富,更对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创新力的发展大有裨益。所以,教师既要重视问题解决的学习与指导,更要关注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让他们在反思中拓宽视野,学会创新,从而助力个性化学习的生成,助推他们的数学素养获得应有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数学学习反思的引导与训练,鼓励他们进行必要的学习反思,从而让学生反思知识形成的过程、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等,并在反思中促进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使他们更好地建构相应的数学概念、法则、原理等,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既有灵性,也释放出个性化的光芒。
作者简介:范冬珍(1974—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