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建构实效数学课堂
2020-05-09谭宇
【摘要】本文论述通过策略引领实效课堂建构的途径,建议教师通过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引领积极探索促进消化,改变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反馈教学效果提高学习能力等策略,建构实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 实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A-0101-02
教学策略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学课程进行的系统性的构思和决策,包括教师对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结果的检查、评价等策略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选择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养成学习数学的情感体系。通过策略引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领悟知识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贴近现实生活,为学生展现形象、具体的事物,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要考虑学习内容的层次性,为学生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架好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学会彼此相互欣赏。如此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发挥想象,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拿出一块事先准备好的面包对全班学生说:“今天咱们班有同学没有吃早餐,所以这个面包是给没吃早餐的同学准备的,现在班里有两个同学没吃早餐,我想要把面包平均分給她俩,应该怎样分呢?”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热情地说:“可以从面包的中间切开,平均分成两份。”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面包分成两份后,每份面包是整块面包的多少?”学生抢着说:“每份面包是原来面包的一半。”教师因势利导继续提问:“如果将这个面包平均分给3个同学,或者是平均分给4个同学,5个同学……每个同学将分得面包的多少?”学生的小脑袋不停地思索,但感觉很是迷茫。于是,教师出示本课的主题——分数的认识,由此引入课堂,让学生跟随教师不断地探求知识,等待答案的揭晓。
由以上内容可知,巧妙地设置教学情境,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进程,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建构别样的数学课堂。
二、引领积极探索,帮助学生消化
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中,知识点多渗透于一定的生活情境当中,通过某个情境引出相关的知识问题,再从问题中获得新的知识内容。但情境化的教学课例,不可能满足全部学生的要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个案例有可能他们不熟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拓展教学思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发现课堂教学中的数学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使新授知识变得容易被学生接受。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体积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比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或现象对这个概念进行解释。生活中很多小朋友喜欢偷穿大人的衣服,所以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家里有没有偷穿过爸爸或妈妈的衣服呢?”学生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而后又忍不住兴奋地说:“有偷偷穿过。”教师继续问:“那穿上大人的衣服感觉怎么样呢?”学生更兴奋了,积极回答:“大人的衣服穿起来会很大,很宽松……”“那如果让爸爸妈妈来穿你们的衣服呢,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学生都大声地笑了出来,说:“我们的衣服太小了,他们穿不上”“爸爸长得太胖了,衣服会被撑坏的”……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其实这种日常中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就是刚刚我们所学的知识‘体积和体积的单位,老师相信通过这样的讨论,你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
由以上案例可知,单纯的知识教学,学生会觉得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而如果将知识融入生活现象中,则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因此,教师要量体裁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变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的教学场景、方法、策略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受思维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适宜学生发展的思维空间,使所学知识内容以简单、直观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促进知识学习更轻松、自如。
例如,在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教学。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在两个图形中都画有大小相等的小方格。让学生用小格的数目表示图形的面积大小。教师提出问题:这两个图形中小格的数目是否存在着关联?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是一样的,所以说两个图形的面积也应该一样。此时教师提出学生心中的疑问:“为什么两个图形的面积是一样的呢?”让学生进行解释。在学生感觉无助之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卡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并亲自动手操作,结果学生发现如果将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剪下的三角形放在另一边上,正好可以构成一个长方形。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由此可知,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知识直接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直接观察、了解、掌握;教具的灵活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辅助教学,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
四、反馈教学结果,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反馈是教师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检查,通过反馈的结果,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及教学节奏进行调整,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课堂气氛的活跃度以及学生练习的正确率等方面反映课堂教学效果,从效果中获取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鼓勵学生不断进取;纠正学生错误信息,使其改正不良思维或行为习惯。小学生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很容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反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圆形,学生列举出很多例子,如轮胎、镜子、钟表……教师根据之前其他图形面积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面积的计算,谁知道圆形面积怎么计算?”学生面面相觑,有学生说:“圆没有长、宽、高,没办法计算面积。”“我们是不是应该转化成其他单位计算呢?”听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反馈,教师及时引入新知识:“圆的面积用[S]表示,半径用[r]表示,还有一个新的名称“π”。今天我们来探究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教师引导学生将圆进行转化,生成学生熟悉的图形,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依据提示将圆分成若干份,然后开始拼图,拼成的图形与长方形相接近。于是,学生兴趣大增,不断提问。教师在与学生的探讨中进行圆的面积知识的讲解。学生试着总结,并写出计算公式:[S]=π[r]2。教师适时提出表扬,运用习题对计算公式进行巩固,加深学生的记忆,并要求学生能够将知识灵活运用。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数学课堂更有实效性。
作者简介:谭宇(1977— ),广西兴业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