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

2020-05-09赖红梅黄圆圆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赖红梅 黄圆圆

摘 要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促进个体的发展,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初中道德与法治旨在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三观,二者在培养人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拓宽有效路径,实现学生价值转换,极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使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在心理学领域,积极心理学近年来可谓发展迅猛,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的是人的积极方面,其在中小学教学实践运用中,也越来越被重视。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发展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教学阵地。积极心理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某些内容上相互融合,在宗旨和目标却是异曲同工。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积极心理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借鉴意义。

1积极心理学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和影响积极品质的因素,他认为人的内心有着两种能量,一种是消极的,如愤怒、恐惧、懊恼、压抑等,另一种是积极的,如希望、乐观、感恩、满足等。两种能量相互抗争,哪种能量占了上风,个体就体现哪种品质。当我们上道德与法治课时为初中学生注入积极心理能量,个体就增强了积极的心理能量。积极心理学以怎样的方式方法来引领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拓宽教学路径,提高教学效果呢?

(1)教学前。在备教材时,把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情感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目标,整合教材及进度,不拘泥于教参的教学内容及进度;制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初中生是处于探索自我同一性的心理特点,把价值目标有放在首位,用知识目标促成情感目标,情感目标升华为价值目标。教师在处理某一教学内容时,自觉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审视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有意识的从发展学生积极能量、积极品质的角度来处理教学内容。在备学生环节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处在这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备教学方法上,敢于打破某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引进心理学课程注重体验注重感悟的教学方法,如课前破冰活动、游戏、小测验、哑剧表演、契约等方法,让学生中活动中体验感悟升华。

(2)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传统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点的解释和传授,尽管知识点是关于心理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但是传统灌输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领悟和内化。在处理教学方式上,教师有意识地从培养学生积极力量、体验积极情绪的角度来设计,以达到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情感的教学目标。一位老师在上《青春的情绪》这一课时,声音低沉而柔和地述说自己这几天的累,在老师的带动和渲染下,学生们似乎找到了共感,都在沉浸在自己过往的消极情绪里不能自拔,导致在分享的环节里,极少同学有积极性去发言。老师花了整节课的四分之三时间在消极的情绪体验中,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处理消极情绪,没有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正面的情绪感受的课标。

(3)教学后。“要让学生学好一门学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的老师”这句话道出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影响。积极心理学认为师生积极平等互动,容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很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能量,完善积极人格。这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后辅导、与学生良性和谐互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还增加了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格。

2积极心理学丰富学生体验

中学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目标。这要求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注重情感体验,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兴趣,获得学习的幸福感。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带着积极情绪去学习比不带情绪或带着消极情绪去学习的效果要更好。特别是让学生内化抽象的价值观时,更需要设计愉快活动,把学生积极情绪调动起来。学习《在集体中成长》,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在课本上得知集体的作用有哪些,但是让学生认同集体主义这个价值观,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实并不容易,而在教学过程引用积极心理学提倡的体验教学就容易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开展团体活动“解开‘手链”,在解“手链”的环节中感受为了集体付出自己的智慧,为了实现集体的目标,每个人都在通力合作的意义。活动分享环节里,不少学生表示:看别人玩这个游戏时,感觉很轻松就解开,自己去体验时才发现,其实并不容易,甚至费尽周折才实现完整的圆,体验之后才知道,实践与理想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当大家的心往一处想时,再复杂的问题也会在微笑中被化解。

3积极心理学培塑学生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控制,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并能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积极心理学关注培养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社会互动能力和自愈能力等。由此可见,虽然二者在培养目标的表述上不一样,但在培养方向上是一致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开拓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路径,培塑学生能力。

3.1培塑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

每个人都在寻觅幸福,幸福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重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德育和心育的一个重要课程,虽然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都没有明确表述培塑学生(下转第74页)(上接第68页)获得幸福的能力,却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处处体现这一目标,如《发现自己》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同;《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考问生命的意义。《师长情谊》指引学生明白相处之道等等。

实现自我认同是心理健康的基礎,也是获得幸福的基础,初中是个体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同一性。在学习《发现自己》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可以通过画“自画像”活动,“自画像”可以是形象的肖像画,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喻画;可以用一种颜色,也可以用多种颜色。在绘画过程中,可以达到整合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妙处。画完后与小组分享自己的“自画像”,更进一步认识自己,增进自我认同。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幸福的人都有一个共性,他们都对生活有清晰的目标。而我国心理学家发现,空心病的孩子往往缺乏奋斗目标。可见,培塑学生的幸福能力可以从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着手。学习《绽放生命之花》时,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再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岛游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影响学生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理想。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让人更愿意与人交往,并做出积极的自我调适,获得良好的人际体验。反之,良好的人际体验也能促进人的积极品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用了不少的篇幅关注初中生与朋友、家长、老师的相处之道,发展学生的社会互动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增强学生的幸福能力。

3.2提高学生自愈的能力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生理的迅速发育使学生对压力更为敏感,也许同学间的一句无心之言、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预期、课堂学习过程中老师的一次提醒等在成年人看来是非常微小的事情,在他们看来也许就是大事,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变化。因此,青春期的孩子一天内的情绪变化会出现几个波峰几个波谷就不奇怪了。提高自愈能力表现在当出现情绪在波谷时,能有自我分析、自我调节的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愈能力,而积极的情绪够帮助人在遇到生命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更为乐观、更理性去面对。学习《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感受积极情绪可以增强面对挫折的力量,设置了一个体验活动“变脸游戏”。游戏中让学生表演:眉头紧皱、垂头丧气、唉声叹气、眉开眼笑、哈哈大笑、手舞足蹈,然后让学生分享体验后的感受。学生都表示,表演眉开眼笑、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时心情会变得开心很多。学生体验不同表情动作带来不一样的情绪变化,懂得了如何调节情绪的一种方法,增强自我面对挫折的能力。

由此可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引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学实效,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在积極心理学的视域下,不断探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M].

[2] 迈克尔·J·弗朗,里奇·吉尔曼、E.斯科特·休布纳.学校积极心理学手册(第二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曾光,赵昱鲲.幸福的科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4] 薄颖.运用积极心理学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18.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