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思维支架 指向深度学习
2020-05-09卢卉
【摘要】本文以低年段教学为例,提出通过聚焦字、词、句,搭建情境、语用、想象的思维支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 思维支架 深度学习 支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A-0034-0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为语文教育发展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课程改革的重点“剑指”語文素养和深度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良好的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思的核心学习能力。而深度学习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批判、联系和建构、迁移和创新,这些学习活动的基础都是思维。换言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深度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下面,笔者将以低年段统编教材为例,阐述一些观点和探究。
一、以生字为本,搭建情境支架,引发联同性思维
关于生字教学的深度学习,是指学生除了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还要能够迁移运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适时地创设思维训练点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深度体验,从而将知识与情境相联系,最后实现迁移运用。
教学片段一:“包”+“饣”=“饱”(黄亢美教授执教)
师:谁来给“饱”字找朋友?
生:吃饱、饱饱的、饱满……
师:为什么“吃饱”的“饱”是“饣”字旁呢?
生:因为吃食物才能饱,所以就加了个食字旁。
师:吃饭了,胃塞满了食物,肚子就胀起来了。有些豆子长得很好,胀鼓鼓的,我们就说这些豆子长得很——
生:饱满。
师:小朋友,老师买了一些豆荚,我们一起把饱满的挑出来。真能干,你们为什么不挑这些?(出示一些瘪的豆荚)
生:这是瘪的。
师:对呀,买豆荚可一定要挑——
生:饱满的。
师(出示图一:一位小朋友上课精神奕奕,坐得端端正正;图二:高铁司机聚精会神盯着前方)他们在干什么?谁能用上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精神饱满、精神抖擞、聚精会神……
师:(引导学生理解人们学习或工作时精神状态非常好也叫“饱满”)我们一起精神饱满地读这个词。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黄亢美老师以“饣”作为思维训练点,通过声旁组字,由字组词,从字词的本义延展到引申义,并注意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看豆荚、挑豆荚、评豆荚)搭建思维平台,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把“饣”的教学整合融入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再顺势将学生原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中,使学生理解并运用“饱满”这个引申义。
教学片段二:(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让学生猜想“咕咚”的读音
师:学一学模仿小鸡、老鼠、青蛙的声音。
生:叽叽、吱吱、呱呱。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是形声字。
师:(小结形声字规律,然后出示“咕咚”两字)猜猜这两个字读什么?
生:gudong。
师:对,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根据汉字规律有依有据地大胆猜想。
上述教学片段中,执教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发现形声字构字规律,并鼓励学生结合汉字规律有依有据地大胆猜想,从而让学生掌握“猜字”这一语文能力,达到了低年段深度学习的效果。
二、以词语为本,搭建“语用”支架,引发探究性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同时,也对低年段词语学习提出这样的要求: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教学片段一: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读一读”的教学
师:看图观察,找出对应的词组。(出示词组:一座山、四朵云、七朵花、九只鸟,让学生小组讨论找出词语与图相对应的地方,读好量词)
师:表示数量一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一座山”,那像图上的很多座山,可以怎么说?
生:许多座山、很多座山。
师:对,再想想,还可以怎么说?一座两座三座四座……
生:一座座山。
师:真会思考。那很多花、很多云、很多鸟应该怎么说呢?
生:一朵朵花、一簇簇花、一朵朵云、一只只鸟、一群群鸟。
(师小结用量词表示多少的使用规律)
词语教学是低年段的教学重难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已知事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要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准确表达却存在困难,他们通常只能用上比较模糊的、笼统的词汇来表达。上述案例中,执教教师抓住了特色词语——数量词作为切入点,通过比较、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从情境中掌握数量多与少的准确表达。
教学片段二: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一词的教学
师: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什么是“孤单”吗?
生1:单独一个人。
师:查一查字典,“孤”是什么?“单”又是什么?
生2:孤——失去父亲或双亲的幼儿;单——独身一人。
师:第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让你触摸到“孤单”?
生3:一棵树。
生4:一个鸟窝。
生5:一只喜鹊。
师:还能找到哪些词语?
生6:只有……只有……只有……
师:是啊,多么形单影只、寂寞无依的树和喜鹊!你什么时候有过这种感受?
生7:爸妈不在家时。
生8:一个人无聊时。
生9:和家人走散、一个人无助的时候……
案例二中,执教教师通过“孤单”在字典及文本的意思设置了两个关键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通过对比辨析,引导学生准确了解词义,积累词语;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再次感受词义并开展口语训练,最终达到迁移运用于生活的目的,从而不断丰富低年段学生学习词语的过程和方法。
三、以句子为本,搭建想象支架,引发抽象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非常重要。低年级课文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教师只要找准留白点,就能让学生点燃想象之火。
教学片段: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的教学
(教师出示第一自然段“有一只蜘蛛,每天蹲在网上等着小飞虫落在上面,好寂寞,好无聊啊”)
师:有一只蜘蛛,它在干什么?
生:每天蹲在网上等小飞虫落在上面。
师:对呀,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蜘蛛在干什么?
生:等小飞虫。
师:真了不起,把一个长句读成一个词语。蜘蛛第一天在等小飞虫,那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又在干什么?
生:每天等飞虫。
师:一大早啊,蜘蛛就起床了,它趴在网上肚子饿得咕噜噜地叫。想象一下,此时的蜘蛛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摇头叹气祈祷虫子快到网里来……
师:时间又来到了中午,蜘蛛打了个哈欠,伸了伸懶腰,一看这网还是空空如也,它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虫子啊虫子,你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呢?……
师:到了晚上,这张网还是空空的,此时的蜘蛛会——
生:饿得前胸贴后背,两眼发昏,神志不清……
师:课文用了什么词语来表示?
生:好寂寞好无聊。
师:小朋友们通过想象画面读懂和体会蜘蛛的心情,这是个读书的好办法。
师:这是一只寂寞、无聊的蜘蛛!这还是一只 的蜘蛛!
生:孤单、饥饿、百无聊赖……
上述教学中,执教教师结合句子,创设语言情境,紧扣文本、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琢磨、推敲、想象,通过具体的事物(蜘蛛一天等飞虫),引导学生在直观表象中进行抽象思考。这样的想象并不是凭空捏造,离开现实的土壤,而是深深植根于文本这片沃土。在低年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图画—找准切入点—循循善诱式提问—想象说话”这样的活动过程,有效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指向深度学习。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同样是启迪思维、发展思维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通过一个个思维支架的搭建,指向一次次的深度学习,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让课本的文字活起来,让思维的翅膀飞起来,“引爆”出更多的“思想者”。
作者简介:卢卉(1982— ),女,广西梧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任梧州市长洲区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