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2020-05-09孙晓砺

教育界·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

孙晓砺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律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小学教师着力培养的方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培养法律意识是学生行动的指南、保护学生权益的利器和学生三观的建构。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探索研究,提出辩论式教学法、智能教育科普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生活实例应用法四种能够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习发挥着启蒙教育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极大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重点应当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得学生知法、守法和用法,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稳定社会秩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十分的重要,负责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法律兴趣,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1.行动的指南

意识决定行为,也是行动的指南。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能够指引学生方向,这主要体现在行为的规范性和行动的方向两个方面。从行为的规范性分析,培养好学生的法律意识,学生能够自觉地按照法律规范采取行动,从而导致越轨现象减少,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从行动的方向分析,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对于未来发展的道路更为明确。学生行动的方向会根据法律规定和社会期待前进。比如某学生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教师。教师作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是社会职业期待下的产物,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当下就必须好好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为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做好准备,并在未来根据擅长的专业,考取教师资格证。取得教师资格证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必备条件,而这个条件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因此,学生拥有法律意识是学生的行动指南,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

2.保护权益的利器

法律是学生保护好权益的利器,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用好武器的必要前提。对于权益的保护,广义上主要体现在正当权益的保护和人身安全的保护。从正当权益的保护分析,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比如学生到超市里购买生活用品,买到了过期产品,选择用正确的方工处理正是法律意识的体现。如果学生没有法律意识,就会觉得是自己倒霉,下次注意,这件事情就算了。但是有法律意识的学生就明白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了侵害,如果不制止这种行为,不维护自己的权益,不仅仅自己受到损害,其他人也会受到损害。基于此,学生可以选择跟商家商谈,也可以拨打消费者热线,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从人身安全的保护分析,当学生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知道要采用法律手段去处理,突显了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如果学生面对校园欺凌一味地退让,只会让坏人得寸进尺。面对校园暴力,学生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因此,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十分的重要,是保护学生权益的利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

3.三观的建构

人的三观指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它是从小建构起来的,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良好的三观是人生的助推器,能够促进人的发展,然而三观不正则是火把,熊熊大火把人烧得面目全非。法律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整体成员三观凝聚的成果。法律意识的培养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点。法律意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使得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具体措施

1.辩论式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形成法律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辩论式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法律意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旺盛,表达自我想法的意愿高。教师不应当压制学生的特性,而应将学生的特性结合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采用辩论式的教学法应当注意论点应该为两方以上组成,否则就不是辩论,只是简单地陈述自己的看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单方面的法律灌输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接收。此外,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论题的设置。辩论的论题选取要考虑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广泛讨论,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语言交流和论点的充足性。如在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关于“互联网连接你我他”的课程讲解中,小学教师可以采用辩论式的教学法,将论题确定为“学生应不应该用互联网”,并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对于正方学生来说,主要论证学生应该用互联网,可以考虑互联网连接的便捷性、功能的齐全性、交流的广泛性和知识的丰富性作为其论点。对于反方的学生可以采用互联网容易使人上瘾、容易被欺骗和影响学习等方面论证学生不应该使用互联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了解到互联网的相关法律知识。最后教师进行辩论总结时,普及互联网使用的法律条文,加深学生对法律条文的认识,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2.智能教育科普法律知识

教师的教学应当是以教材为主,拓展为辅,让学生的学习不受到教材的限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想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仅从教材的知识点出发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还可以通过智能教育科普法律知识。智能教育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所谓的智能教育指的是运用能够联网的设备,让学生与世界接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学教师可以预留一部分时间,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法律视频,科普课外法律知识。比如CCTV12社会与法频道播放的《普法栏目剧》就是一个聚集剧情与法律知识的科普法律知识的平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可以选取部分视频,在课堂播放十分钟,然后利用视频中提到的违法行为和法律条文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CCTV12社会与法频道中关于法律知识的科普、法律的援助等等视频很多,都可以成为教师进行智能教育、科普法律知识的素材,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情景模拟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情景模式是将可能发生的场景模拟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当时状态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以及教化人们在面对类似情景时应该采取的行动。如“自救自护我能行”单元讲解中,教师可以模拟诱拐情景。为了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危机,情景模拟的角色由学生扮演,场景还原于学生放学后遇到陌生叔叔搭讪。教师可以设计两到三个人扮演陌生叔叔,其中只有一个是诱拐儿童的犯罪分子,学生要自己识别,当自己遇到犯罪分子时自己应该做什么。在情景模拟结束后,教师应当将最好的行为策略告诉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并鼓励学生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诱拐儿童的犯罪分子针对的对象,进行情景模拟,能够提高学生的警惕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在关键时刻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4.与生活接轨,重视法律意识培养

法律意识的培养一定要与生活相接轨,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小学教师可以引用生活实例作为教学素材。生活实例的选择不是随意性的,教师在进行选择时一定要考虑是否与学生的生活相接轨,是否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例如教师举例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否则就会受到处罚,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接触开车,所以教师举的例子与学生之间难以形成共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加重学生厌学的心理。如果教学举例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能够与教师的教学相呼应,易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法律意识,并在生活中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我们不乱扔”的课程讲解,教师可以举例学校或者公园里乱扔和不乱扔的生活场景,从而形成对比,让学生明白公共环境要爱护,公共秩序要维护,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结语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阶段,所谓的基础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能力、自我防护能力、法律运用能力等等。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不可缺少的课程,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法律意识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重点。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备受教育专家和学校的重视,小学教师也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目的在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本文基于研究提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通过辩论式教学法、智能教育科普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生活实例应用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相信在众多小学教师的努力下,能够达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辉.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学生的培养[J].小说月刊下半月,2018(1).

[2]田小苗.《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三要素[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8(1):15.

[3]赵爱玲.浅谈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法律知识的兴趣[J].新课程(中),2018(01).

[4]杜欣垣.培養学生法治意识,提高学生道德水平[J].教育观察,2018,7(18):109-110.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
法治意识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论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