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科技植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2020-05-09张家来郑兰英朱建新戴薛郑京津
张家来 郑兰英 朱建新 戴薛 郑京津
摘 要:经过查阅历史档案、询问当事人及外业核查、调查,结果表明:九峰地区现有39块试验现场,面积124.7hm2;实施各类科技项目53项,项目规模面积140.25hm2,涉及裸子、被子等植物73科,150属,194种(类),已形成科技植物群体;在九峰森林植物本底調查、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林木品种遗传改良及繁殖技术等13个学科方向及近120个植物品种开发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鉴于九峰科技植物资源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九峰;科技植物;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Q9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20)01-0053-07
Abstract:Summary After consulting the historical archives,inquiring about the parties and check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outside worl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39 test sites in Jiufeng area,covering an area of 84.1 hectares;The implementation of 53 variou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jects,with a project area of 100.7 hectares,involving 73 families,150 genera,and194 species of plants such as gymnosperms and angiosperms,had formed a group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lants;Major breakthroughs and innovations had been made in 13 disciplines such a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Jiufeng forest plants,the coll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forest germplasm resources,genetic improvement and reproduction techniques of forest varieties,and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nearly 120 plant varieties.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Jiufe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lant resources,this paper putted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Key words:Jiufe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t(STP);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湖北省林科院试验林场位于武汉市东郊,因境内有狮子峰、黄柏峰、钵盂峰等9座山峰,习惯上也称作九峰试验林场,现在的九峰试验林场是在1910年(清宣统二年)创办武昌林场(亦为湖北省林业试验场)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
九峰试验林场距武汉市中心城区约20 km,地理中心位置为东经114°28′52″~114°31′53″,北纬30°30′1″~30°30′59″,东西长约5 km,南北宽约2 km。东、南与武昌豹澥乡相连,西、西南同洪山区九峰乡接壤,东北、西北与洪山区左岭镇、花山镇为邻,总面积333.33hm2。
九峰试验林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季风交替明显,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约1 200~1 400 mm,无霜期235 d。年日照时数为1 600 h,最高温度38.7 ℃,极端最低气温-16.7 ℃,年平均温度16.7 ℃。四季以夏季最长,约135 d;冬季次之,约110 d;春、秋短促,约在60 d左右。无霜期240 d。主要土类为红壤,母岩多为石英砂岩、砂页岩,约占95%,土层厚度在80 cm,土壤pH值5.3~6.5;土壤全氮(N)含量为0.1%左右,全磷(P)含量5%~6%,全钾(K)含量1.0%~2.5%,有机质含量1%~5%。土壤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森林植物生长。
本次调查目的就是在查清九峰现有植物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对科技植物现状及综合价值进行分析,提出开发利用有关科技植物资源的有效途径,并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九峰科技植物资源
九峰试验林场多为人工片林,由马尾松、国外松、杉木、栎类、枫香、樟树等形成亚热带常绿纯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分等。主要乔木树种有马尾松、湿地松、红果冬青、檫木、青冈栎、小叶栎等;灌木树种有枸骨、山胡椒、油茶、牡荆等。草本多为巴茅等禾本科、石蒜科等。森林覆盖率为79.8%。据调查统计共有维管束植物139科,356属,484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11属,11种;裸子植物7科,15属,19种;被子植物123科,330属,454种。
广义上九峰分布的植物都是科技植物,而本文将“科技植物”界定为自湖北省林科院1959年建院以来,在九峰试验林场现在还有分布的所有科技项目(或课题)所涉及到的目标植物,既有引种栽培的树种如湿地松、火炬松、欧洲栓皮栎、红豆杉等,也有种源试验林马尾松、杉木等,其他栽培的试验、示范林诸如油茶、柿子、核桃等,甚至作为观测试验的原有自然分布的栎类、灌木等都属于科技植物的范畴。
2 科技植物资源调查方法
(1)查阅科技档案资料。查阅自省林科院建院以来有关科技历史档案,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分类筛选出在九峰实施(包括协作实施)的所有科技项目,包括研究项目、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科学基金项目等,详细记录每个项目名称、项目来源、实施年限、项目内容、主持人、项目地点、完成情况等,对于一些在原有项目基础上延伸或扩展的项目作为同源项目处理,如取得原有研究项目成果基础上继续执行有关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等,也有同一地点实施多个项目的情况,如在原有试验林下开展林下经济相关研究等。共查阅历史档案近1 000份。
(2)访问主持人或当事人。由于历时近60年,许多人已调离其他单位甚至外地,加上早期档案残缺不全,增加了工作难度,为获得所有项目完整信息联系原项目主持人或当事人,项目组通过访问等形式,基本上弄清了一些疑难项目的来龙去脉,比较全面了解和掌握了项目完成情况等内容。本次访问或咨询有关人员共50人次。
(3)现场勘查与调查主要内容有:一是根据前期工作基础,现场勘定每个项目的具体地点,并确定项目边界,在地形图上作为小班相应勾绘出分布范围,室内测算出各个项目的小班面积等;二是现场调查科研目标林分生长情况,包括每亩株数、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非目标树种生长及林下灌木草本等。
经过反复核对调查,九峰试验林场自上世纪60年代初期到2018年底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53项,项目规模面积140.25hm2,保存有39块试验林现场,面积124.70hm2。
3 九峰科技植物资源现状
3.1 九峰科技项目类型
从查阅历史档案到访问有关人员,现已查明建院以来九峰试验林场实施的科技项目有60余项,由于多种原因能留存至今的试验现场共53项,消失近10项。现存53个项目中部分属于同源项目,即一些项目是在前期项目基础上延伸或派生而来,如“湖北省杉木优良种源选择的研究”及“湖北省杉木优良种源推广研究及应用”两个项目是在前期研究项目“湖北省杉木地理种源试验”的基础上实施的继续研究或推广项目等。还有少数项目是在先前试验林里完成的,如“药用石斛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就是在“水杉、池杉、落羽杉种子园建立”项目试验林下进行相关研究,两个项目实施在同一试验现场,整个九峰试验林场目前保有试验现场39处,各类型统计结果见表1。
在九峰實施的53个项目中有23项次分获国家及省级科技成果奖励,其中“湖北省马尾松地理种源试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杉引种和推广”等获得省级科技进步或成果推广一等奖3项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制定地方及林业行业标准14项,发表论文40余篇;仅水杉有关成果推广应用面积就达360万hm2,对促进林业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3.2 九峰科技植物主要特征
九峰科研项目涉及裸子、被子等植物73科,150属,194种(类),国内外不同种源461种,如美国东南部29火炬松个地理种源,广西
那坡等61个杉木地理种源、湖北省140个地理种源等;相关树种家系362个,如全国300个油桐家系、湖北57个乌桕家系等;紫薇等树种75个无性系,如赤霞等20个紫薇无性系、罗田垂枝杉55个无性系等;各类品种98种,如美国紫薇、红火球紫薇、分水葡萄桕、浅次大板栗、契可特山核桃、美国山核桃、油茶长林系列等品种。九峰林木品种主要集中在经济林树种及园林绿化树种方面,常规造林树种或用材林树种几乎没有新品种,集中反应了湖北省有关林木品种选育和利用的现状。
除了马尾松、栎类等是当地自然分布的树种外,大部分树种或品种都属引进植物,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秃杉,二级保护植物香榧,三级保护植物紫薇以及其他保护植物如石斛等。九峰科技植物选育或引进的品种、家系、无性系、种源等不乏优良类型,如马尾松有江西吉安、江西安福、广东南雄、湖南安化等优良种源;杉木有广西那坡、贵州锦屏、湖南会同、四川永川等10个优良种源;板栗良种有“八月红”、“乌壳栗”、“浅刺大板栗”等;油茶良种有长林系列3号、4号、40号等;核桃良种有“契可特”等;紫薇良种有鄂薇1号、2号、3号等;乌桕良种有分水葡萄桕1号和铜锤桕11号;油桐有良种“景阳桐”和优良无性系7个;引进四川山桐子优良家系5个等。
3.3 九峰科技植物研究
湖北省林科院自建院以来利用九峰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对我省林业事业发展诸多科学技术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在13个学科方向涉及近120个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概括如下:
3.3.1 九峰森林植物本底调查
经过调查,九峰国家森林公园共有维管束植物139科,356属,484种,其中木本植物215种,草本植物269种;野生植物有95科,238属,314种;人工栽培植物77科,134属,170种,野生植物居多;在科的组成上以小型科为主,物种数最多的科为禾本科,有31属38种;属的组成上以单种属和寡种属为优势,是本地区植物成分的重要组成类群;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在科级水平上,表现出了明显的热带性质,在属级水平上则表现出热带、温带成分并重的趋势,本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向温带过渡性质。
3.3.2 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收集来自美国及省内外34种林木种质资源共9 031份,其中用材林树种22中,收集保存份数2 186份,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秃杉、水杉等及选育的杉木新品种罗田垂枝杉(1 200份)等;经济林树种8种,收集保存份数为6 565份,主要有油桐、油茶、核桃、乌桕等树种,许多是优良经济林品种或新品种;园林绿化植物4种,收集保存份数为280份,主要有紫薇、桂花、樱花、茶花等树种。
3.3.3 林木品种遗传改良及繁殖技术
林木品种遗传改良是通过引种试验或品种选优等措施获得林木优良特性的方法,九峰试验林场自上世纪60年开始就进行了大量相关试验,在诸如水杉、池杉、国外松等引种,杉木、马尾松等地理种源试验,经济林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水杉重点推广利川5号、7号、12号及潜江101号、105号,繁殖苗木3亿株,向外省市提供苗木1 644万株,基本上解除了水杉的濒危状态。
火炬松选出适合湖北生境条件、生产力高的R—18(亚拉巴马)、R—27(路易斯安娜)、R—3(北卡罗利纳)、R—4(北卡罗利纳)等四个火炬松优良种源,在全省36个县(市)的低山丘陵岗地及部分河滩地营造火炬松31万余亩。
杉木、马尾松分别选出适合湖北省广西那坡、贵州锦屏、湖南会同、四川永川等10个杉木优良种源及江西吉安、安福,广东南雄、湖南安化等4个马尾松优良种源,合计推广面积50余万亩。
柿子选出良种和新品种10个,繁育良种苗木27.2万株,营建柿试验林49.7 hm2,示范林414 hm2;油桐选出良种景阳桐和优良无性系7个,在竹山县、郧阳区、巴东县、来凤县、利川市、京山县、武汉市等新建油桐示范林12020亩,辐射推广面积达7733.33hm2;紫薇选育出国家植物新品种1个,省级良种3个,繁殖壮苗10万余株。
3.3.4 丰产高效栽培试验
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直接应用到生产实际,受到极大重视,在九峰实施的53个科技项目中,绝大部分项目涉及到栽培技术问题,有些项目则完全以高效栽培技术内容单独立项,如“油茶长林系列品种应用和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国外松速生丰产技术研究”、“湿地松速生丰产林”、“丘陵岗地杉木速生丰产试验”等;还有许多项目将丰产高效栽培作为重要研究内容,如“水杉的引种和推广”进行的造林密度试验、实生超级苗与扦插超级苗造林试验,“湿地松、火炬松母树林营建技术的研究”进行的抚育间作及施肥试验,“南方混交林类型优选极其混交机理的研究”所进行的包括种间关系、林分养分循环、地力动态变化等多种丰产机理,“乌桕新品种选育与快繁及集约化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进行的一套大树矮化修剪技术及研制适用于鄂东地区乌桕平衡施肥配方以及板栗“八月红”等良种、甜柿高效生产技术等。
通过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林木经济产量有大幅提高,如甜柿优质果率提高20%~30%,平均单产提高25%~40%;烏桕增产达20%;油茶平均亩产从4.7kg上升到18.3kg,座果率由31.5%提高到47.7%等。建立了各种高效栽培共35个,如乌桕+茶叶、乌桕+花生+小麦高产高效乌桕立体栽培模式等,研制出《乌桕采穗圃营建技术规程》等地方和行业标准。
3.3.5 遗传多样性
物种遗传物质研究有利于提高项目科技含量和水平,对目标树种遗传性多样性、品种鉴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也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
第一、利用RAPD标记对垂枝杉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与杉木其它类型作对照,结果表明垂枝杉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变异占总变异的15.6%;3个垂枝杉群体遗传相似度高,与其它杉木类型的遗传相似度低;垂枝杉具有稳定的遗传性和一致的表现型。
第二、利用RAPD技术,通过11个多态随机引物对3个秃杉种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秃杉天然群体内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位点平均基因多样度为0.419 2,3个秃杉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明显,19.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间。
第三、利用油茶SSR标记对湖北省的油茶种质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个不同SSR位点所揭示的86份油茶种质间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为4.9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2个,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1.13,平均杂合度为0.25。36个优良品种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地区的油茶品种相对外地品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且各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利用SSR标记进行品种鉴别。
第四、利用ROCHE-454GLX高通量测序平台获得水杉基因组序列,在序列拼接的基础上,开展微卫星序列查找,对水杉基因组所含微卫星重复序列的特征和组成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所发现的1965个微卫星开发出921个SSR标记位点。其结果将对利用分子标记研究水杉群体的遗传变异提供较丰富的标记资源,同时对保存遗传学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价值。
3.3.6 多点位研究
针对森林经营管理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如森林类型、森林保护及主要木材特性、园林花卉繁殖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多点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如“基于GIS划分九峰森林类型研究”、“森林防火林带设计”、“国外松母树球果害虫防治技术”等,为有效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提供了可靠保障。
4 九峰科技植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建院以来在九峰试验林场实施的一些科技项目无疾而终,如原林业部分别于1964、1979年下达的“油橄榄引种栽培试验”、“油橄榄引种栽培”等,武汉夏季高温高湿、冬季严寒少雨等条件无法满足油橄榄冬暖夏凉海洋性气候要求。还有一些项目由于验收结题,后期无人管护,出现过同一地块上反复改种其它树种试验林的奇怪现象,如院办公楼西北侧有近20亩试验地就先后改种过油橄榄、雷竹、油茶等树种;大王峰和黄柏峰交界处山坳一块试验林先后改种过乌桕、油茶、油桐等,由于改种而毁掉的有关科研试验林达10余处。
在群落中占优势的树种一般生长良好,如在凉水井1960年代引种的水杉、池杉,马驿水库北岸1974年营造的湿地松速生丰产林,长春沟1986年引种的秃杉林等,也有优势树种生长一般的情况,如在动物园内1973年营造的湿地松、火炬松母树林、长春沟1977年营造的马尾松、杉木等种源试验林、办公楼东侧2007年新能源树种乌桕等,造成优势树种生长一般的主要原因是树龄较大生长衰退或长期没有进行相应的管护所致。
处于次优或伴生地位的树种生长状况一般,如钵盂峰北坡1979年栽植的油茶试验林、森林公园大门口1997年引种的火炬松试验林等。造成次优及伴生树种生长一般的主要原因是树龄较大,加上长期无人管护,一些当地乡土树种侵入形成竞争影响了目标树种的正常生长,这些次优或伴生树种有被其他非目标树种所取代的危险,成为淘汰对象。
科研目标树种生长较差或被淘汰主要原因有三种,其一是人为砍伐,如大王峰1973年营造的丘陵岗地杉木速生丰产林在上世纪1990年代被人为砍伐,现在只剩下砍伐后自然生长起来的二代萌芽林,由于受到其他树种侵入竞争目前生长极差,已经被淘汰;其二是树龄过大生长衰退,如动物园内宝盖峰南坡1981年栽植的火炬松种源试验林已经37年,被栎类等当地乡土树种侵入,造成生长不良,处在淘汰边缘;其三是项目期结束无人管护,科研目标树种长期处于其他树木压制之下,生长较差,如顶冠峰1998年在原来空白防火带和路边营造的茶叶森林防火林带由于长期无人管理,这种灌木型科研目标树种很容易被其他乔木树种所取代。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原因,还有诸如病虫危害、目标林分密度过大、幼林抚育管理不到位等,调查统计表明科技植物为优势树种的比例为77.3%,次优或伴生比例为17.0%,被淘汰比例为5.7%,生长良好或较好的比例为60.3%,生长一般比例为32.1%,生长较差或极差的比例为7.6%,生长一般且处于次优或伴生的科技植物会向被淘汰的方向演化,而被淘汰的科技植物急需采取紧急保护措施。
5 科技植物资源保护的意义
(1)历史价值。科技植物资源就是一部活的历史档案,回顾历史能够总结经验教训。首先科研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如桉树这种典型热带或南亚热带速生植物并不适合在我省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引种或推广,不经过任何驯化措施人为强行引种只能招致失败;而像油橄榄这种海洋性气候植物在湖北这种季风气候区引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一厢情愿强力推动蛮干只能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和自然法则相结合才会达到理想效果,產生良好效益。其次通过总结能够理清科技植物的发展走向及未来趋势,掌握科研主动权。过去的引种试验只是一味的追求速生丰产,随着社会经济及林业事业发展,在注重速生丰产的同时还应关注树种的经济价值,如楠木等珍贵用材树种试验推广等,更关注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注重科研过程中一些硬性成果如专利技术、技术标准和规程等。
(2)科技价值。林业行业特别是营林生产与其他行业最明显的特征是周期性长,一棵树的自然寿命通常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即使是所谓的经济寿命往往也有几十年、上百年的种类,仅仅依靠项目期限3~5年内进行的试验得出完全正确结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通常念叨的所谓“科技成果”基本上也就是阶段性结论,不否认一些技术模拟方法能够达到短期变为长期的效果,但要将阶段性结论转化为整体性成果,进行全周期、全世代、全方位持续观测研究相关科技植物是非常必要的,而保护科技植物应成为社会共识,变为人们自觉行动。
多年自然演变也为研究引进种与当地乡土植物竞争关系及演替进程等创造了便利条件。通过持续深入观测调查,能为调控种间关系如调控时机、调控方式、调控手段等提供直接依据,达到最有效、最经济的调控效果。九峰自然分布植物主要是一些樟科、壳斗科、桑科、金缕梅科、蝶形花科、蔷薇科等树种,如山胡椒、构树、栎类、石楠、野蔷薇、胡枝子等,对外来引进植物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为了保护科技目标树种,有必要对相关树种在乔木、灌木、乔灌之间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实行有效调控。
九峰现存有近万份植物种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物种资源,其中不乏优良种质,成为湖北林业科技推广及科技进步的孵化器,从熟知的当家造林树种杉木、马尾松优良地理种源,到高产高效的油茶、板栗优良品种等为湖北生态建设及产业化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相信在未来湖北林业事业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丰富的种质资源为培育新品种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通过杂交育种、人工诱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将丰富的种质资源变成现实的新品种、新类型等,形成新的增长点,保护并不断完善九峰林木种质资源结构为日后林木育种及创新具有决定性作用。
(3)科技普及和科技交流价值。九峰科技植物综合体也是展示科技成就、进行科技普及的重要平台。科技植物所蕴含的大量科技信息,为人们了解科技知识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现场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具有直观形象、可触摸的优势,对一般受众而言无疑增强了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产生明显的科普效果。同样科技植物为科技交流提供了实物样本,补齐了从文字到文字、会议到会议等抽象交流形式的严重不足,用具体生动的植物语言讲述发生的科技故事,增强了可信度,也使有关交流更顺畅、通达,快捷、高效实现交流目标。
6 保护对策与措施
(1)转变观念、长期谋划。首先要树立可持续长期科研理念,摒弃临时性短期科研思维。一旦有科技项目执行,就要做好将来继续研究的准备,这既是当前科研必须完成的工作,也是扩大成果的需要。事实上在过去部分项目结题后也有继续进行相关项目的实例,如“杉木地理种源试验”后期就开展了“杉木优良种源试验”及“杉木优良种源推广”等项目做延伸研究,收获颇丰。从项目设计开始就应该明确开展下阶段项目的可能性,做好相应准备。其次用辩证观点看待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于林业行业长周期生产特性而言尤其重要,真理是相对的,何况还是有限期做出的阶段性、临时性结论,从植物生长发育全周期评判,这种结论的可靠性是相当脆弱的,要想取得整体性成果,应进行长时期观察研究,保护试验现场就显得至关重要。
(2)科学保护、因类施策。科学保护目的就是要有针对保护对象有的放矢,产生实效。可将保护级别分为三等。第一级为资源保存类,在九峰收集、保存的各种植物种质资源如油茶、油桐、乌桕等经济林及秃杉、栓皮栎、罗田垂枝杉等用材林树种各类试验林、种质资源圃等,此类科技植物要长期保存,有关林地管理措施以消除一切非目标植物可能入侵形成的任何竞争威胁为目的,尽可能保证科研目标树种正常生长发育。第二级为资源演化类,一些引进树种如国外松、不同地理种源松杉类、水杉、池杉等可在人为稍加控制条件下让当地植物适当介入,形成一定强度的竞争关系,有目的进行自然演替相关研究,也为林下、林中预留项目空间。此类资源保护措施要结合林分具体状况进行操作,关键是控制好人为调控力度。第三级为资源展示类,此类科技植物只取到记录有关科研历史的作用,保留痕迹,如“杉木速生丰产试验林”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早已跨过了速生试验阶段,已被砍伐形成第二代萌芽林,保护目的主要是纪念意义,不强求林木数量和林分质量,保护措施可以适当粗放一些。
(3)建立市场机制,设立保护基金。科技植物资源保护可以也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让社会资本参入有关资源保护中来,进而还可以进行项目的资本运作,像经济林等本身就有现实经济效益,具有社会资本参入的物质基础和吸引力,只要处理好利益攸关方权责利关系,相信在科技植物资源保护方面会有较大突破和创新。市场机制是一种长效机制,应该成为未来科技植物资源保护的发展方向。设立保护基金也是保护科技植物资源的必要措施,在有关项目预算中留有一定比例的经费,集腋成裘。还可接受社会广泛捐赠,只要坚持做好宣传工作,终究会有些起色。
(4)制度保障、有章可循。规章制度要从约束行为变为自觉行动,离不开对保护科技植物资源的宣传教育,使得相关理念深入人心,做到事半功倍。规章制度的核心内容是阻止一切可能损害科技植物资源的行为,既要防止他毁,也要防止自毁,责任到人,造成损失除按照《森林法》等法律、法规惩处外,应加重处罚并责令赔偿与恢复。日常管护工作可交由护林防火人员负责,并将科技植物保护效果列入年度考核重要内容。
(5)保护和利用并举、实现良性循环。单纯、绝对的保护并不能产生最佳效果,只有将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良性循环。综合利用科技植物资源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其一扩大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不同深度继续进行深层次研究,利用已有成果基础优势,驾轻就熟、举一反三,充分挖掘现有科技植物资源的潜力。其二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和科技普及,扩大社会影响,有了广泛的社会认知,就能创造出许多有利于保护科技植物资源的典型,同时也能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其三适度开发科技植物资源旅游价值,利用人们对科技植物的好奇心,开发出适销对路生态旅游产品,在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也能产生经济效益,促进保护工作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唐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