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剑突下胸腔镜胸腺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2020-05-09江文坛杨建胜林良安吴敬阳林贤宾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肋间胸骨胸腺

江文坛, 杨建胜, 林良安, 吴敬阳, 林贤宾

根据ChART数据库分析,22.8%的胸腺肿瘤患者存在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1],而MG患者往往有胸腺肿瘤或胸腺增生异常。胸腺肿瘤根治需要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的胸腺和脂肪组织,并进行彻底探查排除非连续但可切除的病变[2-3]。MG患者除了切除整个胸腺和周围脂肪组织外,还必须去除双侧心膈角脂肪组织以达到最佳效果。传统的胸腺切除手术路径是经正中胸骨途径,视野清晰但创伤大,且存在胸骨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及外科技术的进步,胸腔镜胸腺切除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4-7],主要方法为经右胸(或左胸)的肋间入路,近年来,剑突下入路才逐渐受到重视。针对剑突下胸腔镜胸腺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面,笔者所在团队作了一些探索。现收集2014年1月-2018年9月实施剑突下胸腔镜胸腺切除术的患者27例,另收集经肋间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患者27例作为对照,回顾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比较,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剑突下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患者27例(剑突下组),男性7例,女性20例,年龄(46.04±14.78)岁(18~76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3.26±1.54)kg/m2(19.8~26.0 kg/m2)。术前被诊断为MG 10例,按MGFA分型,Ⅰ型4例,Ⅱa型3例,Ⅱb型2例,Ⅲa型1例。术后病理确诊为胸腺肿瘤21例,胸腺增生6例。21例胸腺肿瘤患者按照Masaoka分期,Ⅰ期14例,Ⅱ期3例,Ⅲ期4例,Ⅳ期0例;按WHO分型,A型6例,AB型4例,B1型4例,B2型4例,B3型2例,C型0例,混合型1例。入选标准:(1)患者术前诊断胸腺肿瘤、MG合并胸腺增生或胸腺肿瘤;(2)Masaoka分期处于Ⅰ~Ⅲ期的胸腺肿瘤患者;(3)既往无胸腔或者纵隔手术,无肺结核、胸膜炎病史,无严重胸廓畸形如漏斗胸、胸骨塌陷等;(4)患者完善常规术前检查和准备,术前需再次评估手术指征,排除手术相关禁忌证。排除标准:(1)肿瘤直径>5 cm或与周围脏器关系不清楚、广泛粘连的患者;(2)术中发现为肿瘤晚期,直接转开胸手术;(3)BMI>26.0 kg/m2。

另收集同期采用经肋间胸腔镜胸腺切除术的患者27例作为对照组(肋间组),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47.78±13.67)岁(21~72岁);BMI(23.04±1.77)kg/m2(19.5~26.0 kg/m2)。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或委托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手术方法

1.2.1剑突下组 患者取“人字”分腿仰卧位,下胸部垫高。全身麻醉,单腔气管插管。剑突下取约2.0 cm纵向切口作为腔镜孔(如有必要,可延长),双侧肋弓下作长约0.8 cm小切口作为操作孔。手术步骤:取剑突下纵向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白线,钝性分离剑突后方的结缔组织至胸骨后形成胸骨后隧道。向左、右钝性分离近双侧锁骨中线肋弓下缘处,在手指引导下分别于双侧肋弓下作长约0.8 cm小切口,放置5 mm穿刺套管,拔除套管芯,剑突下切口放置10 mm穿刺套管,拔除套管芯,接气腹机建立人工气胸,压力控制在8~10 cmH2O(1 cmH2O=0.098 kPa),置入30°(10 mm)腔镜,右侧肋弓下套管置入抓钳,左侧肋弓下套管置入超声刀。使用超声刀分离胸骨后组织,往双侧纵隔胸膜分离并切开纵隔胸膜,沿胸骨后往上分离前纵隔组织,上至胸骨上切迹后方胸腺上极顶部,双侧达胸廓内静脉内侧约0.5 cm(如为胸腺肿瘤患者,术中需探查肿瘤情况,包膜是否完整,肿瘤是否转移或侵犯纵隔胸膜及肺组织,以便决定是否继续微创手术或中转开胸等)。于心包中下部、膈神经前方约5 mm,紧贴心包往上分离前纵隔组织,分离至无名静脉时应注意胸腺静脉游离和切断,无名静脉上、下方如有淋巴结,应予清扫,游离胸腺上极组织时,应将气管前及颈总动脉前脂肪组织一并清除,完整切除胸腺组织。MG患者还需切除双侧心膈角脂肪组织。将切除的胸腺组织、淋巴结、心膈角脂肪组织等置入标本袋中取出,并送病理检查。充分止血后,经双侧肋弓下切口分别置入负压引流管于双侧胸腔,并接负压球(图1)。术后处理:所有患者在术后第1天接受胸部X线片检查,如果双肺充气良好,胸腔无明显积液,胸腔引流量<100 mL/d,则拔除胸腔引流管。

1.2.2肋间组(以经右胸肋间为例) 麻醉后单腔气管插管,患者取右侧垫高30°~40°卧位,以右侧第6肋间腋中线处切口长1.5 cm作镜孔,置入10 mm穿刺套管并接气腹机建立人工气胸,压力控制在8~10 cmH2O,置入30°胸腔镜,右侧腋前线第3肋间和第6肋间分别做0.8 cm切口为操作孔,置入5 mm穿刺套管,经操作孔分别置入抓钳和超声刀。探查前纵隔及肿物情况,然后按从胸腺下极往胸腺上极、从右侧到左侧的顺序,使用超声刀分离并切除胸腺组织,随后切除心膈角脂肪组织。手术完毕将标本置入标本袋后取出,视标本大小酌情延长操作孔切口。充分止血后,于右侧腋中线第6肋间放置引流管并接水封瓶。术后处理同剑突下组。

1.3评价指标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MG病史、肿瘤直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麻醉情况、术后胸腔积液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48及72 h)疼痛评分、术后WHO分型、Masaoka分期、并发症。术后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分者必要时给予止痛药。

2 结 果

两组在性别、MG例数、胸腺肿瘤及Masaoka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表1)。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液量、胸管留置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剑突下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22±1.99)d,明显少于肋间组的(7.44±2.12)d,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剑突下组术后24,48,72 h的VAS明显低于肋间组,分别为(2.52±0.85),(1.74±0.81),(1.33±0.73)分和(3.74±1.97),(2.63±1.80),(2.00±1.57)分,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剑突下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肋间组,分别为7.4%和18.5%,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n=27. MG:重症肌无力.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n=27. 与剑突下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及围术期并发症比较

n=27. 并发症数据为n. 与剑突下组比较,☆:P<0.05.

3 讨 论

胸腺切除术在治疗胸腺肿瘤和MG中起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针对胸腺疾病的胸腔镜微创手术基本上采用经右胸(或左胸)的肋间路径,其缺陷在于:对侧前纵隔区域显露较差,术中往往难以见到对侧膈神经,同时对于胸腺上极区域的显露也明显不足,存在治疗不彻底的可能。此外,经肋间途径容易损伤肋间神经和肋间呼吸肌,患者术后疼痛相对明显,不利于术后早期的呼吸锻炼。剑突下胸腔镜胸腺切除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手术方式,虽然Hsu在2002年就曾提过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具有独特的手术视野优势[8],但当时少有医生尝试。2014年以来,国内外多位专家再次认识到剑突下入路的重要性,并探索了经剑突下胸腔镜胸腺切除手术的临床应用,取得一定的疗效,尤其是疼痛减轻方面[9-13]。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经肋间胸腔镜手术相比,剑突下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可以减少术后疼痛,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不增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更好地显露前纵隔区域,包括双侧膈神经前方的脂肪组织及心膈角脂肪组织,手术切除更彻底。笔者团队的手术经验如下:(1)体位:取“人字”分腿仰卧位,适当垫高后背,主刀站立于患者双下肢中间,操作会方便些;(2)距离剑突下方1 cm左右行纵行切口,与双侧肋弓下切口构成三角形,顶部角度越大越好操作,顶部角度如果<60°,容易导致手术器械互相干扰,给操作带来较大困难,如果患者双侧肋弓夹角较小,尤其<60°者,不宜行剑突下入路手术;(3)剑突下的切口最好沿白线切开,勿切断腹直肌,建立胸骨后隧道很关键,双侧肋弓下的切口置入5 mm穿刺套管时可在手指引导下进行;(4)排气:可使用带排气孔的穿刺套管置入排气管道,或经胸骨旁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接吸引器,必要时去除烟雾以保证视野清晰;(5)操作时,左手持抓钳分离,右手使用超声刀操作,在处理胸腺静脉等细小血管时可使用超声刀直接切断;(6)注意显露双侧膈神经,避免误伤,切除左上纵隔脂肪组织时注意别误伤左侧迷走神经,部分患者左迷走神经紧挨着膈神经;(7)一般先行胸腺切除,后切除双侧心膈角脂肪组织,分步骤手术比较容易。

综上所述,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安全、可行,具有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胸腺肿瘤和MG较为完美的手术方法,适合推广。由于本次研究患者例数偏少,研究时间亦偏短,尚需积累更多患者,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证实。

猜你喜欢

肋间胸骨胸腺
心脏直视手术胸骨正中切口胸骨固定闭合的策略探讨
胸骨柄体脱位一例
成人心脏手术胸骨正中入路术后胸骨闭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肋间神经前皮支联合肋间臂支阻滞对乳腺癌术后镇痛效果分析
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肋间痛的研究进展
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与爪型胸骨固定系统在心脏手术中胸骨固定中应用效果比较
别把肋间神经痛误作心绞痛
胸腺增生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CO2激光联合胸腺法新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分析
首份人类胸腺细胞图集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