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急性创伤的护理风险管理分析及其防范措施探讨
2020-05-08黄素恩
黄素恩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急性创伤的护理风险管理及其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100例骨科急性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观察两组管理效果,分析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风险管理用于骨科急性创伤患者护理中,效果突出,能够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骨科急性创伤;护理风险管理;防范措施;护理满意度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维权意识也显著提高。骨科急性创伤多由交通事故、意外事故引起,具有发病突然、合并多发伤、多复合伤的特点,病情复杂且变化迅速,病程长且需要长时间卧床治疗[1]。在新型医疗技术、材料广泛应用的当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临床护理存在着诸多护理风险,因此护理期间及时发现护理风险并有效防范,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讨骨科急性创伤的护理风险管理及其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骨科急性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3.7±2.4)岁;高处坠落20例,交通意外21例,其他9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34.2±2.8)岁;高处坠落19例,交通意外23例,其他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满足骨科急性创伤相关疾病诊断标准,知情本次研究并同意参与。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在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期间开展,并实施1年跟踪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1.3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采用%、(±s)表示,分别进行χ2、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 护理风险因素
(1)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特殊性,因个人专业素养、业务水平低而引發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临床护士多以中专为主,年龄较小,实践操作技能不娴熟,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缺乏,因此常导致技术风险的发生,如在四肢损伤患者的搬运护理中,未对其进行有效固定,不清楚骨折性质牵拉患肢而引起损伤加重。(2)护理态度因素:因护理人员沟通技巧和护理态度欠佳导致护理风险出现。骨科急性创伤患者多为意外伤,病情突发多伴有急躁等负性情绪,且需即刻接受手术治疗,若护理人员态度冷漠、缺乏耐心必然会诱发纠纷[2]。(3)护理知识缺乏:医学理论及护理专科知识的缺乏,导致无法预见潜在护理问题而引起护理风险。骨科急性创伤患者病情严重,病情变化迅速,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判断能力,以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避免病情恶化。但有的护理人员更多的是机械化执行医嘱,不懂得灵活变通,导致无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2 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1)强化专业水平:通过专业培训、技能训练等方式不断强化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护理技巧的训练,针对经典案例进行讨论,明确风险因素,实施预见性护理,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同时加强护理人员预见能力、思维能力、沟通技巧的培养,全面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2)优化护理理念:护理纠纷的发生多同患者需求未满足相关,对此,护理人员需从患者个体差异出发,积极主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详细了解患者基本信息、疾病情况,联系患者生活背景、职业、文化程度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全过程,增进与患者的沟通,尽量满足患者需求,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3]。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骨科急性创伤患者的护理中,为患者提供专业化护理,避免加重损伤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武国珍,潘琳琳.骨科急性创伤的护理风险管理分析及其防范初探[J].饮食保健,2018,5(28):195.
[2]张伟娜,安晶晶.护理干预对骨科急性创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J].健康之友,2020(4):193.
[3]石晓慧.浅谈创伤骨科护理风险管理[J].饮食保健,2019,6(31):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