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下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思考

2020-05-08平琦庞建勇荣传新陈孝柱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教育建设模式

平琦 庞建勇 荣传新 陈孝柱

摘 要:“三全育人”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强调高校育人过程中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运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导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建设,重塑教师育人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拓展教育互动空间,发挥教师在本科人才培养中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开展以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指导的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研究,简述本科生导师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剖析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拟从加强政策支撑引领,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和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提高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精细化管理,实施多维度、多元化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对探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三全育人; 本科生导师制; 个性化教育; 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0)04-0077-05

作者简介:平琦(1975-),男,安徽淮南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Abstract:“Three-wide education” puts forward a new educational concept for the new era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mphasizes the “all-staff, whole-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used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reshape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education, build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consequently expand the space of educational interaction,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under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 guiding and helping students grow healthily and develop comprehensively, so a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problems can help improv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it, promote the fine management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and advoc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diversified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and guidance, improving relevant supporting systems, innovat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and building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etc. It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tutor system, and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Three-wide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dividu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mode

建設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3],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基础[4]。进入新时代,本科生导师制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三全育人”作为教育理念为本科生导师制赋予了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思想,做好新时代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设工作,有助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靠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本科生導师制起源于英国,是当时教会学校的牧师对学生实施的一种道德教化[6]。14世纪,以牛津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开始研究和探索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曾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7]。17世纪,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8]。20世纪,各国高校相继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和实施工作。

导师制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私塾教育和书院办学[9],但缺乏相对系统的理论支撑。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浙江大学,由著名教育家、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所倡导,国内其他高校纷纷效仿试行;国民政府教育部1938年颁布《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以法令形式推行导师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采用前苏联学年制教育模式,导师制仅存于研究生教育阶段,并没有在本科教育中继续推行。

进入21世纪,本科生导师制再次引起国内很多高校重视,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引领下,部分高校开始研究并试行本科生导师制[10]。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很多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11]。

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和内容在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拓展和延伸。总体而言,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学校为在读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言传身教,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学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机制,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实际,加强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建设模式研究和建设,对探索适合国情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来自西方的“舶来品”,由于中西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国内许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产生了“水土不服”现象[12-13],主要表现为指导内容不明确,导师资源不充裕,考核体系不明晰和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

1. 指导内容不明确。明确指导内容是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基础。必须要解决本科生导师制“导什么、如何导”的问题,才能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有的放矢。由于某些环节的缺失,造成导师困惑“导什么”、学生困惑“问什么”的问题,使本科生导师制产生形式主义,尽管导师和学生都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效果不佳。另外,很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并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造成导师与辅导员或班主任之间产生工作推诿扯皮。

2. 导师资源不充裕。教师资源充裕是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前提。师生比越大越有利于导师开展个性指导、因材施教,我国许多高校生师比一般在1∶18左右,有的高校可能低于这个比例。本科生导师遴选通常都会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够成为导师。遴选出的导师往往既是教学骨干,又是科研主力,有的还承担了党政工作任务。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导师指导人数增加、工作量增大,难以有效开展导师制工作,最终影响指导效果。

3. 考核体系不明晰。考核体系合理是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核心。高校对教师考核指标主要体现在教学工作和科研成果方面,很少将本科生导师制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这势必会造成教师在分配时间和精力时优先考虑教学和科研工作,导师工作只能向后排或安排有限的时间。从学生层面而言,我国本科生的课程学习内容往往要多于国外,作者所在大学的四年制本科需要修满180以上学分才能够毕业,例如土木工程专业需要完成60-70门次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才能达到学分要求。此外,在导师制的日常指导和交流活动方面,既对学生没有学分要求,又很难对导师工作进行量化,容易造成师生双方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

4. 评价机制不完善。健全评价机制是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关键。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问题就是进行“本土化”改造,既吸收西方导师制优点,又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国内很多高校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出现了年级导师制、宿舍导师制、学业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全程导师制等多种形式[14-15]。事实证明,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导师制,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16-17]。另外,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本科生导师建设时既要考虑学校的自身定位,又要考虑专业的差异特征,避免搞“一刀切”或采用同一种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稳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新时代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设模式

鉴于国内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8],运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我国新时间高等教育实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建设。

1. 加强政策支撑引领,提高师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本科生导师制是专任教师参与“三全育人”的有效载体[19-20]。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质就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相对固定的“导学”关系,既重视学生的学业成长,又关注学生的品德塑造。国内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都会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实施方案则因校而异。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时应加强培训,让导师清楚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和指导内容,确保“导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形成制度化。若导师消极对待,导师制就会形同虚设。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赋予了本科生导师新的内涵。“全员育人”要求更多的人参与育人工作当中,这就需要导师要与授课教师、实验人员、德育工作者等育人主体协同工作;“全过程育人”要求导师需要对学生本科学习期间的指导工作不间断,即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指导连续性;“全方位育人”要求导师在学生培养方面承担更多的角色与职责。这些都对导师在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投入程度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必须解决导师“愿意干”、“干得好”的问题,不仅要保证导师的工作动力,还要完善导师的工作条件,需要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顶层制度设计。

2.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精细化管理。本科生導师制建设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制定科学规范的配套制度,实行多方齐抓共管,保障导师制的正常运行,提高导师的积极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导师遴选制度。导师人选必须要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熟悉学生所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掌握基本教学规律和心理学基本知识。导师遴选可在全院或全系范围内的教师中采取自愿申请方式,当师资源不足时,可考虑从教学管理人员和实验室人员等非教师系列人员中选聘,这样也为“全员育人”提供新实施路径。

——明确导师工作职责。辅导员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主要承担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导师工作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方向,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继续深造或就业去向等提供专业角度的指导。明晰导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形成合力,为“全员育人”提供协同工作环境。

——推进导学互选机制。导学双方配合是顺利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环节。新生刚入学,导师和学生之间并不熟悉,一年级采用导师团队对学生班级进行指导比较合适,即将一个教学班级按照配备导师数量进行随机分组,每位导师与各组之间轮换指导,为师生互选打好基础。随着交流增多,了解逐步加深,在一年级末开展导学互选活动,尽早明确导学关系,有助于导师引导学生进行大学生活规划,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和申报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为“全程育人”提供条件。

——建立良好互动机制。导学双方都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主体,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影响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加强日常沟通交流,能够增进相互了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好地激活双方的主体意识。应该考虑从制度设计方面给导学之间创造更多的机会,比如对导师和学生的见面时间和次数等进行规范,使导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由制度约束逐步转化为自觉行动,为“全方位育人”奠定基础。

3. 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实施多维度、多元化本科生导师制。借鉴国内“双一流”高校在实施和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针对目前部分高校师生比相对偏低的情况,可以结合校情和院情等推行多维度导师制,开展具体化、多元化的指导工作。

——实行多维度导师制。在师生比偏低或导师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选拔优秀研究生担任导师,建立以“教职工为主,研究生为辅”的多维度导师队伍。也可以借鉴部分高校中的“师门制”,即导师建立一个由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展“传帮带”。导师负责团队的全局掌控和研究方向指导,在学习和生活细节方面则通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高年级→低年级)”逐级指导方式开展指导,既解决了导师无暇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困境,又能够让导师从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开展学术指导和思想交流,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对导师制的认同感,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指导内容要具体化。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指导学生不仅要加强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要解决学生内心的困惑。首先,充分发挥导师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于刚刚跨入大学的新生来说,他们对所学专业、学校和社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导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增强他们对学校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最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践行者。此外,引导本科生适当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等;同时,还要组织本科生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训练,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拓宽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指导方式要多元化。导师与学生的正式的会议交流与日常沟通同样重要。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前设计内容的正式会议交流往往效果不佳,日常沟通会使学生更轻松一些,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交流形式和指导内容也应有所侧重,例如低年级本科生主要以公共基础课学习为主,特别是刚刚跨入大学的一段时间内,一切都在熟悉和适应之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相对较多,采用正式会议交流的方式比较合适;高年级本科生对学校环境已经适应,与导师也相对比较熟悉,学习期间所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采用轻松的日常沟通方式进行交流更有针对性;也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利用QQ、微信等新媒体技术进行即时指导交流,打破时空限制,进一步提高指导效果。另外,不同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模式应有所区别,需要结合专业背景制定和配备适合院情的导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育人功能,有助于实现“全程育人”的目标。

4.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有力促进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本科生导师制建设和发展需要充足的动力才能够做得更好、走得更远。应建立以激励机制为主,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科学评价体系。

——建立导师培训机制。本科生导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还需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不仅需要有丰富的教学阅历,还要需要有科研课题作为支撑。遴选导师之后,需要对本科生导师的理论和工作方式、方法开展培训,加强经验交流,帮助新任本科生导师更好地胜任导师工作。

——完善导师考核机制。目前对本科生导师的考核主要以指导学生所取得成果作为量化考核数据,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获奖情况等。导师工作的评价与考核还应包括导师的责任心、工作态度、方式方法,以及对学生的人格影响等,科学评估导师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业绩和效果。需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将导师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的重要参考。

四、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是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积极倡导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导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探寻教育规律为主线,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精准施策,多方联动,协同创新,展现特色,聚焦“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本科生导师制顶层设计,探索新时代高校本科生培养模式,努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助力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017-10-18/2017-10-27.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2018-09-11.

[3]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 27 /content_5182502.htm, 2017-02-27.

[4]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 /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018-10-18.

[5]杨仁树.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 2017(6): 58-60.

[6]徐承刚, 仇丽琴. 本科生导师制核心概念解读与运行模式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23):56-57.

[7]魏志荣, 吴胜, 任伟伟. 英美中三国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比较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 37(1): 139-143.

[8]大卫·帕尔菲曼.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冯青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肖永明, 潘彬. 书院教育传统与现代大学教育的融合——岳麓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 2017(2): 40-46.

[10]常丽丽, 杜智萍. 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34(9): 6-8.

[11]吴仁明, 徐荣, 吴周阳. 本科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以成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 2019, 8(31): 3-8.

[12]吴迪, 郑志学, 李栋. 我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2): 35-37.

[13]刘加玲, 刘蒋巍.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 2018(18): 7.

[14]马靖. 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变革初探——以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本土化为视角[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5]谭玲玲, 衣艳君, 郭立忠. 关于完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机制的对策建议[J].高教学刊,2020(9): 10-11.

[16]秦继新. 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17): 20-21, 24.

[17]张庆华, 胡光阳. 实施导师制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7, 14(35): 238-239.

[18]刘东杰. 新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19]徐福英, 刘涛. 基于“三全育人”的本科生导师制优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 33(2): 85-87.

[20]张亚卓. 基于“三全育人”的本科生导师队伍建设途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 3(6): 81-83.

[责任编辑:范 君]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教育建设模式
适应于智慧城市的通信接入管道建设模式探讨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