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探讨

2020-05-08付美龙陈立峰侯宝峰

关键词:石油工程石油企业就业指导

付美龙 陈立峰 侯宝峰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每年国内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从而导致就业形势和压力日益紧迫。如何让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在校应届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需要从多方面共同努力。学院依托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平台,紧扣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学科建设模式等主题,求变求新,成效显著。另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也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组织在校学生进行相关就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为毕业生在择业时提供帮助和引导。这样不仅能全面提高大学生学术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就业应聘优势,而且让大学生能够自我挖掘优势、专长、定位自己,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精准找到适宜的高质量企业,才能充分将自身专业知识与岗位有机结合,在石油企业中贡献自己应有的聪明才智。

关键词:石油工程;双一流建设;就业指导;就业教育;石油企业

长江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创建于1978年,该学科为湖北省双一流学科,学校紧扣“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及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四个主题内容,重點突出石油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及配套工程研究工作。1990年学校获批油气井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目前已经拥有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学院学科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06年湖北省重点学科增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2009年该学科获批为“湖北省优势学科”,同年国家增设学院的石油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另外学校于2008年获批一级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授权点,且该一级学科于2009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并且在2015年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获批湖北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其中石油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科排名全国第四。随着我国先后颁布有关教育改革、技术发展规划及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相关指导文件,湖北省也相继出台了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办法,这些都为地方高校和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双一流学科建设将大大促进石油工程学院进一步发展,为石油工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提供优良的就业环境。

1 就业现状

从2013年至2018年开始,国际原油价格整体呈现下跌趋势,而且早期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在2012年后招生人数逐年上涨,导致在石油行业寒冬期应届毕业生选择石油企业就业难度加大。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内经济需求持续上涨且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国营企业对招聘石油工程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近年对到其他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不仅就业总人数在不断上升,就业所占比例也不断增大。然而,通过国家、省市公务员考试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基本保持不变,但因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对石油工程专业招生人数名额较少、要求较高,从而出现就业数量逐年下降的趋势。另外,石油高校研究生人数不断扩招和最近几年石油行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导致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向“211”名校的考研人数和出国求学人数增加。因此,近些年的该专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数量上每况愈下。

2 影响因素

2.1 个人因素

由于在大学四年求学生涯中,一部分毕业生由于出现瘸腿现象,其沟通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事项的执行能力等参差不齐,因此在择业时,极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择业时摇摆不定的局面,影响最终就业;而另一部分毕业生认为石油工程专业性比较强,自认为就业面比较窄,不适合从事其它方向工作岗位。正是由于这两个主要原因,从而导致每年毕业生就业数量的减少。虽然在个人因素中毕业生自身占据着很大部分,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影响其就业,比如工作环境相对稳定、福利待遇较高等,这时候他们往往就忽略了自身因素。如国内从事石油领域的四大国营石油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和延长油矿),虽然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是这些石油企业工作环境相对稳定、福利待遇相对较高,这些对石油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也是他们就业首选的单位。正因如此,当他们在石油行业中竞聘失利时,意味着他们也错失了较多其它行业的招聘岗位,造成石油高校部分毕业生未能够顺利就业。另外由于在不同的石油院校深造,毕业生掌握的各项专业技能水平差异较大。招聘既是个人与企业之间相互选择,也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优胜劣汰的竞技场,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决定了以后就业企业和岗位。

2.2 学校因素

近几年受到高校扩招、学院教学改革、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造成很严重的“僧多粥少”现象,以本校石油专业现有教学水平,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无法全面受到培养和教育,这样使得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在校大学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较之前有所下降,相比其它石油高校,本校学生在就业竞争中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另外,在指导应届生就业工作方面,由于学校、学院的疏忽和不完善,导致毕业生无法得到就业指导中心的全方位指导。

2.3 用人单位因素

在当今,全球企业的主旋律是开放、合作和共赢。我国的石油企业若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壮大,必须积极主动寻求合作,搭上国际化发展便车,这对于石油企业无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机遇,反之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这也是新的机遇同时也充满着挑战。因此就需要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具备高技能水平,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可能部分学生无法达到企业所需的高标准,就会出现“被动”甚至“被剩”状态。另外,由于国际整体经济下滑,国际油价自2014年以来出现断崖式下降后,导致国内大部分石油企业亏损,近几年,石油企业主要是通过减少用工成本来达到减亏的目的。

3 搭建就业教育体系

3.1 结合专业培养,形成初步认识

对于每一个新生来说,历经高考的重担来到美丽的大学校园,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欣喜和好奇。而此时谈及四年之后的就业,对他们来说显得很遥远和陌生。这主要是由于人在无压力、放松状态下自然是不会考虑很多,所以这段时间对于自己未来的道路和人生的规划都是茫然。因此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要发挥其作用,超前谋划,利用学校资源引导他们形成初步的认识。

截止目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5人,其中具有教授职称的23人,副教授职称的30人,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超过70%,为72%,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享有国家政府津贴和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各1人。另外获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教师共达到9人,享有中国石油企业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共达到3人。学院采取创新性培养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七位一体的SDQ实习模式,即基于安全(Safety),采用数字化(Digitization)管理模式,达到提高实习质量(Quality)的目的。以十九大报告为引领,以内涵式发展推动“双一流”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提升本科教学层次和科研创新能力。对基地班采取偏重应用型培养模式,对石油之光班采取偏重科研型培养模式,对卓越工程班采取偏重创新型培养模式。计划2018-2020年:完善现有石油之光班和卓越工程班等本科培养模式,引入慕课、翻转课堂,加强虚拟仿真和双语教学,加大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参与率,为后期就业创业及研究生学习奠定基础。到2020-2022年完全采用以学术引导和自由讨论为主的授课模式,强化大师进课堂、教授進课堂,开设学生创新工作室,优化学科科研创新环境。以前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开课在大三下学期,一来开课时间较晚,二来此阶段大学生专业课较多,参加人数及效果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从结果来看,可能帮助了部分学生,但还是存在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无法做出最佳选择。本着早准备,早谋划的理念,建议学校及学院应利用大一入学教育机会,分析当前石油专业发展及未来就业形势,同时结合身边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着手考虑职业规划,引导他们从基层做起,从点滴做起。

3.2 发挥引导作用,提升心理素质

班主任在本科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院施行的只有副教授以上教师能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的制度,这使得年轻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因此学院需要探索多种方式,以达到教师引导学生的目的。

(1)扩大导师制,建议一个教授和两个年轻教师组成一个导师团。(2)废除只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才能担任班主任的制度。在石油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大二是尤为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个时期他们要陆续学习石油工程专业相关基础理论课程。这些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一来学习任务较重,二来学习难度较大,并且也决定他们未来可能从事的专业方向。所以在这个阶段,班主任和辅导员对他们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老师们在平时中需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引导,多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心理状况,及时沟通交流,让他们明白选择了石油行业,就选择了艰苦奋斗。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

石油工程学院贯彻落实本科教学中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各项科研项目,提高毕业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掌握基本技能和操作。同时学院积极资助在校生举办各种公益活动、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和参加国内外会议、学科竞赛等等项目,并对获奖个人或团队进行一定奖励。通过这种培养模式,一来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二来满足石油企业需求,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综合能力。

3.3 利用教学研究平台,全面普及就业知识

长江大学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的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教学研究平台,分别是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油田重油研发中心及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本科生实习基地。并且具有微生物采油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石油与化工机械研发推广中心、油气勘探开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3个省级研究平台。拥有这些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对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而言,在科研、学术理论、实践等多个方面专业知识的提高都是极其有用的。因此,在大三学年课程设置中,以石油方面专业课程为主,并在学期中穿插各个教学、科研平台的现场培训和实践活动。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与人相处等方面都有跨越式进步,而且基本上清晰了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

步入这个阶段以后,学校和学院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就业方向及心理方面,对他们需要进行多轮次、由浅入深的开展指导。在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就业、创业讲座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答大学生的疑惑,并给予每位大学生合理化就业建议,使大学生尽早进入求职、就业状态。同时,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多关注石油领域发展趋势及未来需求状况,转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

学校学院在宣讲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走进前线、走入基层,让新时代大学生时刻牢记“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同时将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技能尽快转为生产力,体现自身价值所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从基层做起,从点滴做起。只有先就业了,才能不断锤炼自己,也只有在就业过程中逐步具备了足够能力,才有可能进行择业。另外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发散就业思维方式,不要局限于石油行业,在先就业的道路上把握住每个机会。

3.4 践行产学研办学理念,精准定位学生

为了有效保障毕业生有效就业,学院始终如一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巩固和加强与全国38家主要石油石化企业的合作,利用与企业共建的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生工作站、本科生实习基地等资源,鼓励本科生全方位地加入科研团队攻关企业生产难题;以服务国家战略性产业—页岩气和深水油气开发作为切入点,加快特色优势研究成果转化。本科生力争参与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并在2022年获奖8-10项,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奖3-5项。另外,学院将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文化建设项目为契机,推进建设中俄能源学院和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学院,积极推进科学研究国际化,加大国际合作项目力度,把特色优势推向国际前沿。力争在2022年每年承办1~2次以上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合作项目2~5项,邀请国际著名学者讲学每年3~5次,同时派出教授国际讲学每年2~5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每年10~20人次以上,学生游学计划每年10~20人次,从而引导学生准确定位。

大四意味着大学即将结束,也是每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启应聘、择业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将近四年的学习与培养,具有了石油企业所需的各项专业技能,他们较顺利地签订了就业单位。而有一部分学习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家庭条件等诸多因素,他们的就业显得不知所措。因此,针对这部分学生,建议学校及学院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多沟通、多分析,帮助大学生顺利择业。

3.5 搭建科研平台,提升技能水平

近五年来,学院本科生累積获得84项国家级奖励、146项省部级奖励、155篇学术论文、6项国家专利和2项软件著作权。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自2007年以来达85%以上;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考研率15%以上。为了更好保障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培养相适应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努力满足陆地和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从而改善应届生就业环境,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要求。(1)制度保障。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制定相关制度,涉及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学科建设设备管理办法、教师水平提升办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与保障措施、学科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管理保障。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管理保障,具体为加强学科领导;建立指标分解、责任到人、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学科共同参与、全员共建的学科建设制度;建立工作报告和年报制度。(3)经费保障。根据学校总体核拨建设经费,按照建设项目对经费进行分割,并优先保证重点专项任务经费。

学院已搭建了油气井钻井完井技术、油田化学理论与工程应用、油气储运工程技术、油气管道流动保障及多相流技术、管道完整性及安全评价、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等科研平台。其中以油田化学理论与工程应用为例,提高油气采收率理论与技术是我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双一流”学科建设近期(2020年)重点建设的学科方向之一,在2018年12月将投资上千万重点引进购买透射电镜(TEM)、广角动静态光散射系统、TCWGQ-5型微观驱替物理模拟装置和含油污水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实验装置等等。

结合学院已有的科研平台,积极鼓励老师和学生申报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并且积极与国外知名大学保持广泛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通过搭建这些科研平台,使得学院的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通过引进国外高校知名学者作为湖北省“百人计划”,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及科研管理经验,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只有学院各个分支的科研实力与日俱增,在校学生才能充分得到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保障,也才有更多毕业生愿意选择继续攻读本校研究生,为学生就业提供新的去向。

4 结论与建议

依托湖北省“双一流”学科建设平台,地方高校发展突出重点学科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提升:(1)学院引进与培养并举、国外与国内并重,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培养,在工作环境、科研平台、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通过人才引进和政策鼓励培养具有国际声誉的知名教授、千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端人才,形成工程应用型、研究型和复合型三类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创办学生创新工作室,确保人才高质量培养。(2)依托学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流学科的平台建设,促进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校主干学科协同发展,全面提升长江大学整体学科水平,改善其他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达到互利互赢。因此对于影响学生就业的多种因素,可以结合新生教育、思想引导、就业指导和学院科研实力的提升等多种方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在本科学习生涯中逐渐提升应届毕业生自身综合实力,在就业大潮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优势,找到心仪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尹志红,付瑶,高翠娟.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东北石油大学2010届毕业生的调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7):83-84.

[2]钟虹,刘少胡,李化树.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石油教育,2011(4):74-78.

[3]周学智,艾嘉仪.中石化招聘政策调整下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途径探析[J].石油教育,2013(3):42-45.

[4]张亚志.关于加强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3):42-44.

[5]杜江民,张帆,汤富荣,etal.石油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165-166.

[6]蒲冠州.我国石油行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

[7]张羽鹂.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倾向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27-128.

[8]李志刚,傅传亮.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探讨[J].石油教育,1995(10):25-28.

猜你喜欢

石油工程石油企业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石油工程化学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浅析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新形势下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解析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石油工程专业软件教学课程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