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人” 摩尔·弗兰德斯的伦理环境与伦理选择

2020-05-08平盈盈

关键词:经济人摩尔

平盈盈

摘要:笛福用自传体的方式完成小说《摩尔·弗兰德斯》,小说讲述了并非生而有罪的主人公摩尔被盗窃犯母亲遗弃,长大被诱奸之后成为婚姻市场的投资者,晚年因盗窃被捕流放弗吉尼亚的故事。小说一方面展现出狂热的新兴资产阶级经济个人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又折射出极大的伦理道德意义。因此,重回历史的伦理现场,不难发现商人笛福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小说中摩尔身处的社会伦理环境对她个人伦理选择产生的影响。同时,探究摩尔被称为 “经济个人主义”化身背后的伦理道德原因,对探究笛福其他作品中的伦理意义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摩尔·弗兰德斯》,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环境,伦理选择

《摩尔·弗兰德斯》是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继《鲁滨逊漂流记》、《辛格尔顿船长》之后完成的又一部英国文学经典作品。小说主要以个人自传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摩尔从一名天真少女,因早年被诱奸而逐步变为妓女、婚姻市场的投资者,而后因生活所迫沦为窃贼,晚年被流放到弗吉尼亚,但却凭自己的努力过上富足的生活的故事。美国小说理论家伊恩·P·瓦特在他的《小说的兴起》一书中论述到:“笛福笔下的所有主人公都追求金钱,作者将金钱独到地称为‘世界通用的徽章”[1]。他们都是几乎不需要论证的经济个人主义的化身。学者刘禾宣称:“在《摩尔·弗兰德斯》中……就有很多亚麻、黄金、珠宝需要逐一清点计算”。[2]小说中摩尔是一个不择不扣的经济人,经济动机在她的社会活动中永远占首要地位,道德意识极大弱化。

尽管小说中摩尔的个人伦理道德意识薄弱,但从小说的整体价值来看,笛福为读者大众呈现出一部充满社会伦理意义的佳作,摩尔的经济人身份反映出当时资产阶级的迅速发展、女性地位低的社会伦理环境。从文学伦理学批评来看,“文学是道德的产物,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3]14因此,重回历史的伦理现场,分析作者笛福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并且通过分析摩尔身处的社会伦理环境、摩尔的伦理选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究摩尔被称为是“经济个人主义”化身的伦理道德原因,这对探究笛福其他作品中的伦理意义具有启示意义。

一、笛福的商人道德观

丹尼尔·笛福(1660年-1731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是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笛福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时期,工业革命席卷整个欧洲,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笛福从小受商人父亲影响,早年怀着极大的热情下海经商,1684年与带有丰富嫁妆的酒商女儿结婚,早期曾贩卖葡萄酒、内衣等,后因1692年英法战争,对外贸易的停滞,许多商人因此破产,笛福也因涉海保险业受损而破产。笛福晚年依然坚持投资,从他身上体现出中产阶级不断开拓的精神。学者郭建中认为笛福的经商经历,使他广泛游历,并深入社会各阶层,而他破产和坐牢的经历,使他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他开始以旁观者的身份和视角观察社会,这是他成为一个作家的重要因素[4]。笛福一生沉浮于商海,经济问题在笛福的写作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个人道德价值观带着浓厚的商人色彩。

笛福的商人道德价值观对其文学创作影响巨大。学者聂珍钊、杜娟认为笛福既是“一个精力充沛的社会参与者,又是一名热诚的不从国教者,还是一个商人,并且他看到了商业在这个社会中蕴涵的巨大能量,时刻准备站在这个新兴阶级的立场为其辩护,这些复杂的思想,直接导致了他作品中道德倾向的复杂性”[5]。一方面笛福是个虔诚的新教徒,主张信仰自由;另一方面笛福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观念,极大的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此,不难发现笛福具有双重道德价值观。在笛福的大多数作品中代表着资产阶级道德原则的经济人突破了传统宗教的束缚,努力追寻经济的独立。《小说的兴起》一书中分析到笛福之所以能够成为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是因为他在小说创作中有意识的缩减人物的传统社会关系,并以此来体现个人的价值,因此笛福的 “经济个人主义”价值观在摩尔身上得到突出体现。

二、金钱支配下的伦理环境

“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即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批评文学”[3]19。《摩尔·弗兰德斯》中大部分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并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在笛福的小说中“伦敦是他的参照物,是检验其他地方商贸状况、商人阶级人数增长情况和新建筑发展情况的尺度”[6]。从表面上看摩尔选择做12年妓女,并先后结婚5次,而后做了12年窃贼的这一系列活动是由追逐经济利益或自我生存的本能驱动,实际上也体现了外在新兴资产阶级大环境对摩尔个体道德观与个人伦理选择的影响。

(一)大众对金钱的追求

笛福的生活时期,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造就了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金钱的狂热现象,为了得到金钱可以不择手段。在完成《摩尔·弗兰德斯》之前,笛福被生意的破产、入狱、高压债务等种种社会现实打击,但萦绕在他脑海始终是不灭的金钱。小说中伦敦是故事展开的主要地点,著名学者郭建中说:“伦敦的犯罪率尤高,乡间拦路抢劫的强盗也特别多,政府对罪犯的惩罚严厉”[4]176。可以推断犯罪率高必然绕不过金钱这一引发犯罪的直接动因。金钱在社会中起到重要地位,女性因它择得夫婿,男性靠它提升社会地位。摩尔一出生就生活在“金光闪闪”的世界,从小立志要当一名“贵妇人”,她不甘于当时女性所处的弱势社会地位,并且意识到金钱意味着独立、爱和尊重。

(二)十八世纪的女性地位

在西方的《圣经》中,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生成的“男人不属于女人,但女人却属于男人;没有一个男人是为女人创造的,但创造女人却是为了男人”[7]。十八世纪的英国仍然是一个父权主导社会,女性仅仅被视为性对象和男人的附属品。女性在受教育的程度、婚姻自主选择权利以及职业方面面临种种窘境。

在当时妇女没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摩尔出生于新门监狱,母亲是盗窃犯,被流放到弗吉尼亚,后来被科尔切斯特市长夫人收养。虽然市长夫人对待摩尔很好,但她的出生始终决定了她在夫人家的地位,小姐们与摩尔之间的地位存在巨大差异。在当时的社会女孩儿们把青春大多在学习做针线活中度过更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只有有钱人家的女儿们才有能力聘请家教老师。“那位贵妇人聘有几位教师到家里教她女儿跳舞,说法文,写文章,还请人来教他们音乐。虽然那些先生并不是为我请的,可是二位小姐由教导所得来的,我却靠着模仿同询问学会了。”[8]10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受到限制,且阶级差异对下层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更深。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妇女只能干女店员、女佣、洗衣妇、裁缝、妓女等工作。而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妇女有一大笔钱,生活相对舒适。婚姻方面,帶有一大笔嫁妆的女性会受到更多男性的追求,如果她们没有钱,她们就很难吸引到男人,男人对女人的钱比对她们的外表更感兴趣。正如市长夫人家的小姐说到:

“柏蒂只缺乏一件东西,但是她少了这一件,就等于什么好处都没有了,因为人们现在对于女性的评价是不公道的。比如一个年轻姑娘长得非常美丽,家庭也是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聪明灵巧,态度又好,礼貌又周到,可是她要没有什么妆奁,人们就不会去理睬她,好像她没有这些好处一样。但只要一位姑娘,那么谁也会喜欢她,男人总是想要法子得到她的好处”[8]12。

三、“经济人”的伦理选择

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本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复杂伦理关系中,对特定历史环境中不同伦理选择范例进行解剖,分析伦理选择的不同动机,剖析伦理选择的过程,揭示不同选择给我们带来的道德启示。”[9]6小说中通过讲述摩尔在资本主义大发展背景下的妻子生活以及犯罪活动,呈现出一系列道德实例,展示了一生苦苦追逐经济利益的摩尔的伦理选择过程及其结果,有利于读者对摩尔呈现的“经济个人主义”选择做出客观评价。

(一)自我伦理选择

摩尔的出生地位卑微,成长环境艰苦,此时她的伦理身份是一个名被遗弃的孤儿。出生在新门监狱,没有父亲,母亲在监狱中生下她半年后被流放到弗吉尼亚,她从未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她从小便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后来跟着一帮分不清是吉普赛人还是埃及人游荡到科尔切斯特市,所幸得到一位专门靠照顾流浪小孩儿的好心夫人收养照料,她称老妇人为“老阿妈”,老阿妈教她缝补做工,且还教他们识字。直到十四岁时老阿妈因病去世后,摩尔不得不倒科尔切斯特市长家做仆人,跟市长家的四个孩子一同长大。

整个童年,只有善良诚实的老阿妈为摩尔提供了一生经历中最温暖、最善良的伦理环境。她在老阿妈的悉心教导下,勤勤恳恳,立志要做一名“贵妇人”,在她的脑海中贵妇人“是一个能够自食其力,养活自己,不要出去服役的人”[8]6。这是摩尔做出的第一次有个人意识的自我伦理选择,她不想去做仆人,内心追求着尊严与经济独立,她想为自己而活。天意总是弄人,老阿妈的去世使摩尔的生存环境又一次改变,直接导致了年轻貌美的摩尔被市长家大儿子骗取纯洁的爱情,到最后被诱奸的有违伦理之事的发生,而后这位风流的大公子又逼迫摩尔嫁给自己的弟弟洛宾。摩尔虽有内心抵触,但是又害怕离开后被人看做是“被赶出家门的淫妇”,害怕“身边连养活自己的一文钱都没有”[8]40。大公子的诱奸以及与二公子的婚姻都为摩尔迫于社会生存压力而不得不选择不道德的婚姻与盗窃生活埋下导火索。

(二)家庭伦理选择

与洛宾的婚姻使得摩尔的伦理身份开始了转变,她由一个无依靠的少女转变为人妻,她的个人自我伦理选择转变为家庭伦理选择。经济个人主义原则在摩尔对自己的家庭做选择时,起到了主导作用,总的来看她关于家庭伦理选择主要是妻子与丈夫,母亲与孩子两类。

摩尔先后嫁过5次,第一次婚姻以洛宾的去世而结束。此时的摩尔无牵无挂,年纪轻,容貌美,口袋有钱。因为被大公子所谓的爱情骗过一次,她决心“这一次要不就正式结婚,不然同任何人都不发生关系,嫁就要嫁好,不然干脆就不嫁人”[8]43。摩尔从洛宾那里积累的钱财,使她足够的自信,虚荣心使她选择了一个她认为有绅士风度的布商,后因挥霍无度,破产入狱,就这样摩尔结束了自己的第二次婚姻,为了不让其他人知道他是一个有丈夫的寡妇,她隐居起来,自称弗兰德斯夫人。与第二任丈夫的分手,摩尔的财产境况不如从前,因此她认为她需要找一个“好”丈夫,她深知“只有钱才能使一个女人可爱”[8]49。摩尔用高超的骗术手段使一位绅士相信她是一位富有的寡妇,在绅士的热情追求下,他们结婚并一起到弗吉尼亚生活,绅士的母亲也十分喜欢摩尔,但一次婆婆在给摩尔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时,她意外发现婆婆竟是抛弃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丈夫竟是自己的亲兄弟,这使得摩尔坐立不安。摩尔陷入了一个伦理禁忌,即乱伦。这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当初嫁给现在的丈夫只是为了他的财产,而现在却使他陷入乱伦的境地。摩尔决心离开,并且希望离开时婆婆能给她一笔充足的钱。最后离开时摩尔“得到一大批货物”[8]78,以此结束了她的第三次婚姻。

经过前三次不幸婚姻,摩尔仍未放弃“投资”婚姻的想法,她又一次选择了婚姻,故技重施,伪装自己有钱,得到英国北方一位名叫杰姆的绅士追求并很快结婚,结果这次婚姻以发现他是个假绅士而告终。来北方之前的银行员是摩尔的“下家”,在与杰姆在一起的时候摩尔仍与他保持通信,安顿好与杰姆的孩子后,摩尔义无反顾地与银行员结婚了,在一起生活了五年,最终银行员因投资不善,受到打击去世,此时的摩尔已经四十八岁,结束了她的第五次婚姻。摩尔在利益的驱动下完成了五次婚姻选择,虽违背伦理道德,但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社会充斥的功利主义以及女性在婚姻中地位低的伦理环境,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摩尔多次婚姻选择背后的社会伦理因素。

按现代社会的道德标准来看,摩尔不配称为一个妈妈,她与每任丈夫都生下了孩子,却都像她的母亲一样忍心将他们丢下。第一任丈夫洛宾去世后,他们的两个孩子由他的父母所抚养,“我的两个孩子由我丈夫的父母領去,免了我许多麻烦,我倒觉得很高兴”[8]42。同第二任丈夫布商有过一个孩子,可是已经夭折,这没有为摩尔造成困扰。后来她跟自己的兄弟已经生了三个孩子,只有两个活着,摩尔称他们为“不合法的孩子”[8]77,她把他们留在了弗吉尼亚,独自回了英国。摩尔的钱财在回英国的海上旅途中受到极大损失。她在巴斯暂时安定下来,但是她“既没有一定的进款,又这样花费我唯一的存钱,简直等于放血”[8]79。因此在巴斯摩尔为了钱财与人通奸,六年生下三个孩子,但只有第一个活着,几年后情人病入膏肓,摩尔的生活来源终止,幸运地是她在情人活着的时候积累下一些钱财,她决定把孩子留到她所住的地方。同样与杰姆分开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生了一个男孩,她也托先前在巴斯照看她的保姆找了一位乡下女人,给了她十英镑就把孩子领去,并且永远不会找她的麻烦。摩尔与银行员生下的两个孩子也同样被保姆找人托出去了。摩尔是十二个孩子的妈妈,可是当摩尔在孩子与丈夫之间进行伦理选择时,她狠心的抛下了孩子,选择了能给她带来富裕生活的丈夫们。回过头看一看摩尔的出生经历,她也不知父亲是谁,母亲在监狱生下她后就消失了,不可否认这一伦理背景对摩尔的伦理选择具有重大影响。

猜你喜欢

经济人摩尔
男孩患抑郁 自杀前接到未来妻子电话
学龄前幼儿纯粹经济人假设研究
“经济人”视角下的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
“经济人”和“道德人”理论视域下公民道德治理论析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
不一样的爱
我对亨利.摩尔艺术特色的解读
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雕塑展布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