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

2020-05-08牛素杰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思政教育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既带来了难得的新机遇,但是也产生了新的挑战。文章通过对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队伍能力四个方面的创新,试图探索适合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全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互联网+思政教育”是互联网时代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革新,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能够运用互联网思维来创新思政工作路径,让思政工作在互联网时代迸发新的活力。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机遇

互联网技术具有海量性、互动性、即时性的基本特点,而“互联网+思政教育”正是要将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特征,充分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上,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海量共享的思政教育资源

传统的思政教育资源,主要以思政教材、相关书籍以及传统媒体作为获取渠道,不仅教育资源渠道狭窄,而且教育资源往往较为陈旧、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学生对思政教育资源的需求。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创新了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和方式。互联网强大的检索功能及易复制、易存储等特点,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方便的获取各类教育资源。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优秀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进行共享,使得优秀教育资源能够让更多的人分享。

(二)互动开放的思政教育方式

课堂教育是传统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中心,学生始终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播教育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特征,使得互联网交流呈现平等互动、开放多元的特点。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播的教育方式,营造了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平等的参与到思政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热情。

(三)即时有效的思政教育效果

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受时空限制较大,只能通过班会、思政课、班级活动、单独谈话等开展,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开展思政教育,一旦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则会直接削弱思政教育的效果。而互联网的即时性特征,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为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助力以微信、QQ、微博等即时通讯软件,使思政教育者及时与每一名学生取得联系,也能够通过学生发布的各类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学生进行整体研判,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挑战

(一)思政教育者的权威面临新挑战

传统思政教育者的权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对专业知识的垄断,由于受知识来源渠道狭窄的限制,学生获取思政教育知识的渠道大多来自于教师的授课,这也决定了思政教师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无形中产生了对知识的垄断,也确立了在学生中的权威地位;二是传统课堂“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以往的思政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单向的知识传播机制,也让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思政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产生了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冲击,互联网的海量性让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取各类信息,造成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地位下降;二是双向互动教育方式的冲击,互联网的互动性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增强,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到主动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在激发学生热情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随之下降。

(二)思政教育内容面临新挑战

大学生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期,需要教师对内容进行筛选,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随着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冲击,以及虚拟空间弥漫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信息,对处于思想变革期的大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容易受不良信息的错误引导,迷失在错误的价值观中,主要表现在:一是丧失理想信念,由于受到错误社会舆情的引导,个别大学生受到不良舆情信息引导,片面放大社会矛盾,丧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追求;二是消解思政教育,部分错误网络信息刻意歪曲历史、丑化英雄,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完全颠覆,使个别学生陷入思想困惑,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思政教育方法面临新挑战

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谈话教育,以其言传身教来展示其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在场”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意义重大。互聯网时代的思政教育,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互动交流。但是,教师与学生的虚拟沟通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一是“在场”教育的缺失,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虽然频繁了,但是教师的“空场”使得学生对教师的思政教育仅限于文字,而缺乏言传身教的立体感和深刻感触;二是碎片化学习的不足,虽然利用互联网创新了多种在线思政教育课程,但是在无人监督、独自学习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呈现明显碎片化特征,不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和系统化学习。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高校思政教育师生关系的重构

思政教育的有序开展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随着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拓宽、教师权威的下降,重构师生关系成为当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是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将互联网资源搬到传统课堂上,而是互联网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其教育理念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动参与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二是建立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教育理念,随着教师权威在互联网时代的下降,教师要从以往的知识垄断者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思政教育学习的引导者,主要作用在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思政理论的内涵。

(二)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将思政主导性与互联网传播规律相结合,重点做好两方面优化:一是思政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要坚持培养教育工作者的“互联网+”思维,把握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动态,将思政理论经典与当下的社会热点、学生心理需求等内容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利用思政理论来解读社会热点,有效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鼓励学生自主创造教育内容。互联网环境下的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主动参与的意识越来越强,而主动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思政经典理论,这就要求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发现、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创造教育产品,形成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教育教学机制。

(三)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要转变教学方式,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学方式。一是延伸线下传统课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将传统课堂由以往的课上时间,延伸为课前预习、课后实践的全课程覆盖。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多媒体资料,学习、讨论、交流即将学习的课堂内容;在课后实践中,学生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互联网完成课后实践,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参与到现实问题的分析、解决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二是搭建线上共享课堂。线上共享课堂是传统课堂的有力补充,不仅能够为传统课堂的延伸提供平台,还能够为学生提供顶尖的优质课程资源,不仅是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平台,也是学生共享教育资源的平台。

(四) 高校思政教育队伍能力的提升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思维和运用能力上亟待提升。一是提升互聯网思维水平,互联网思维不是简单的将思政内容的多媒体转化,而是要用互联网语言、互联网传播方式来进行思政教育,把思政的“大道理”转化成贴合学生实际的“小常识”;二是提升互联网运用能力,现在的大学生被称为“互联网的一代”,其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和依赖程度要远高于思政教育者,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者要不断学习互联网技术和网络传播规律,利用微课、慕课、易班平台等打造属于自己的思政教育品牌,传递思政教育知识、传播社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沙占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50-57.

[2] 赵娜,蔡昊,杨婷婷.“互联网 +”环境下思政教育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6(05):51-53.

[3] 马天琛,李怀杰.运用“互联网+”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7):128-131.

作者简介:牛素杰(1976- ),男,汉族,河北元氏人,研究生,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思政教育互联网+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